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战国时期,商鞅秦孝公的支持下,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领导了秦国将近二十多年的变法运动,取得了国富兵强的显著效果,也为秦国统一中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鞅却认为,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和稳定,他的这套言论真的正确吗?   战国争霸   在经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接踵而来。   旧制度已经衰败,而新的制度即将萌生,进入战国时期后,各个诸侯国被迫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先行改革的国家自然就会先从中得到好处,而不断地对上一次的改革进行修正,进而改革彻底的诸侯国,一定是领先其余诸侯国的。   其中,魏国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先行者,所以它暂时排在了诸侯国的前列,当时的秦国只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不被中原国家所重视,名气也不大。   秦穆公时期,秦国是属于华夏体系的边缘国家,虽然也有少数时候领先,但总体国内的生产力比晋国、楚国都低下不少,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能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终结者,商鞅的功劳不可磨灭。   他充分地从魏国吸取改革经验,并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行动,经过商鞅主持的变法行动,秦国上下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大大地增强了国内的经济实力。   而商鞅所创建的这套制度在商鞅死后还在继续沿用,秦国甚至凭借这套制度措施横扫山东六国,成就了一统江山的霸业。   一直到秦王朝灭亡,流传下来的“秦法”、“秦政”,仍旧为我国历代的王朝使用和继承,可以说商鞅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商鞅变法   秦献公继位之后,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秦国的进步和发展。   经过秦献公初步的改革,秦国的实力相较于之前有所增强,甚至在和魏国的对战中两次占据上风。   但秦献公的这些改革还停留在有限的阶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是一个弱国的事实,当时的秦国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还是战国七大国中最落后的。   秦献公之后,秦孝公继位,他深感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在他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全国发布了一道《求贤令》。   秦孝公知道,秦国虽然表面看起来落后,但长期处在战争中,战士还是十分骁勇善战的,而且在土地制度、婚姻制度各方面受到周朝的影响较小,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任用条件也没有太大的限制,这些背景环境和条件都为之后的变法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商鞅本就有一身的抱负难以施展,所以他进入秦国的第一件事就是面见秦孝公,想让秦孝公看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道家、儒家等截然不同的思想学派,诸子百家为了更好地宣扬自己的学说,都纷纷去寻求各国统治者的认可,这样思想就能被大众所接受。   孔子当时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在各国之间游说,当时许多国家都接受了孔子的儒家思想,采用仁政,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但相比较于这些较为纯粹的思想,商鞅对于各种学派都有涉猎,所以心里有一套不同于各家的想法。   虽然他心里已经谋略了一套治理秦国的方案,但他还是先迂回地向秦孝公讲述了不同的治国方略,让秦孝公来做选择。   首先他提出帝国之道,这是儒家、道家两家共同推崇的治国方法,儒家推崇以政以德,而道家推崇顺势而为,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为而治。   然而秦孝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一点都提不起兴趣,反而昏昏欲睡,于是商鞅在第二次面见秦孝公之时提出“王道”的理念,可惜秦孝公对此依旧毫无兴趣。   第三次,商鞅根据春秋五霸的治国之道提出了“霸道”治国的理念,就是依靠国家力量去征服天下,秦孝公因此有了点兴趣。   看见秦孝公的反应,商鞅才最后将自己精心设计的依法治国的方略呈递给秦孝公,这一次,秦孝公对商鞅的治国之道彻底折服了。   商鞅的这套治理方法的起点是从法家出发,他觉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形成了竞争,商鞅的理念,让他成为中国最早为政治学奠定权力基础的政治思想家。   但是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平民大众的利益追求始终不可能完全统一,但想让国家富强,就要让境内的平民听从统治阶级的指令,这样国家才能统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能牢固。   他提出,秦国当时竞争的目标是强大的魏国,所以,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兵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拥有强大的兵力还不够,强大的经济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商鞅提出,国家的治理必须要务实,不能空谈,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浪费资源在议论和争论之上。   秦孝公接受了商鞅这套依法治国的一套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这为后来秦国的改革变法提供了清楚的路线图,也成为了秦国改革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可是在商鞅的改革版图中,愚民思想也十分突出,他的这个思想政策也成为后人全盘否定他的论据,而且人们也很难对这种批判进行反驳:难道推行愚民思想不应该被批判吗?   愚民思想政策   商鞅所推行的“愚民”政策,其实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首先,愚民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不读书、没有文化,当时商鞅鼓励人们不需要读书,也不要知道太多,没什么学问是最好的。   秦国的大部分百姓都在文化这方面有所欠缺,而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反而不利于改革的推动,让百姓乖乖听话,遵循他的改革方针实施,是眼下最重要的事,于是商鞅认为,不贵学是好的,但并没有反智的意思。   商鞅将《诗》、《书》尽数焚烧,为的就是让人们心甘情愿地鄙视学问,同时他还提出要将儒生、大夫等人禁止游学,封闭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尽可能让他们消息闭塞,这样就可以专心务农。   而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他将音乐、歌舞等也一并废除,将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一齐剥夺,这样既不会造成物质浪费,也不会导致民众的精力被玩乐分散,人民的反叛之心就更加不会被激发。   然而这的确是商鞅所提倡思想中的糟粕,应该得到批判。   其次,商鞅的愚民政策,其实是有纯朴、务农的意思。秦国当时可以说得上是野蛮之国,其中有不少带有野蛮习气的民众,这些人和愚民一样,不喜欢读书,也没有学问,可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有些人甚至连愚民都不如。   其中有些人怠惰、游手好闲,是完全的不劳动、不作为的民众,而让这些“愚民”变为专注务农的“愚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因此,从这种层面来说,不能完全否定他的愚民政策。   最后,商鞅的愚民政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核——就是是否守法。   法制是商鞅推行改革的最重要的理念,依法治国、依法约束众人的行为,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而商鞅提出的愚民,并非是为官是从的奴才,守法就是愚民,不守法的就是强民。   所谓的愚民,是在守法的基础上,可以依法抗争,这样高官才不可以欺压平民百姓。   而百姓也可以彻底进行“论功行赏”,用奖赏来引诱他们,用刑罚来惩罚他们,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愿意上阵杀敌、为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就可以因此加官晋爵,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极大地激发了百姓们的动力。   还会无形之中让人民不做触犯刑罚的事,也修正了人们对于好恶的判断和心理,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按照统治者规划的路线前行。   所以对于商鞅的“愚民”政策,盲目地劝导不需要学习是需要批判的,而剩下的愚民思想,对于当时的秦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要想对愚民政策进行批驳,也应该分历史环境和不同的条件。   总的来说,商鞅提出的弱民概念,重要的目的是让百姓守法,要想战胜帝国,就应该控制自己的人民,拧成一股绳,而要达到这个凝聚力,就必须要使广大人民朴实忠厚,这样也有利于众人一致对外,而不容易集结成反动力量来对抗君主。   他同时也提出了爱民的概念,就是用法律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凡是合法的,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商鞅治民,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没有达到儒家提出的民治高度。   但依法治民,根据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政策,提倡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确实是商鞅能做出的积极意义的改革。   但是在商鞅提出的法律结构里,有一些法律过于严格和苛刻,在强调法律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将道德放在了法律的对立面,完全否定了儒家所重视的道德教化。   他只从如何提高君王的统治力来考虑问题,而恰恰忽略了对民众的人道关怀,也没有将百姓看作主体,而是使用过的工具,这对百姓来说其实是残酷的。   例如,当时有一个普通的平民在服兵役的时候死在了外地,但他生前还有一笔欠款没有交清,这笔欠款对他来说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平民两年多的工钱,当时县令认为,这笔罚款应该由他的家庭来承担。   可是死者的家中也是家徒四壁,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秦国百姓在这样严苛的法条之下受到的压迫很重,罚款也很多,许多人到死都换不上欠下的债。   而他被后人一直诟病的是,秦朝二世也是由于过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这才导致秦朝最后灭亡。   商鞅变法适用于“马背上的环境”,秦始皇依靠商鞅的理念打下了天下,却不能在下了马背之后进行改进,再加上秦朝内部的种种原因,这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商鞅之死   商鞅虽然帮助秦孝公完成了两次变法改革,带领秦国走向了富强之路,但最终还是逃离不了被车裂的悲惨结局。   对于商鞅来说,能顺利地推进自己的变法,秦孝公的支持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秦孝公病逝后,商鞅就失去了这个大靠山。   由于商鞅变法推行的十分成功,他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在秦孝公在世之时就对商鞅十分忌惮,而商鞅这种将贵族和平民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旧贵族势力的不满,认为他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在变法的前夕,商鞅就曾和旧贵族势力甚至太子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可以说,在商鞅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几乎得罪了除了秦孝公以外的几乎所有人。   秦孝公死后,他们终于逮住了报复商鞅的机会,无奈之下,商鞅只能逃到了魏国,可是魏国根本抵挡不住此时的秦国大军,商鞅被抓了回来。   为了给一众旧贵族和保守派一个交代,秦惠文王最终将商鞅实行了车裂的酷刑,最终死于自己制定的酷刑法则,商鞅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   商鞅变法虽然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也出现了许多现代治理的特征,但也并不是很完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从现代的眼光看待商鞅变法,应该要对精华进行学习,对糟粕进行批判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