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周时期,直到秦朝得以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施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的职责就是代替皇帝总理国家的一切行政事务,下辖九卿。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监督丞相以及国家一切官吏的行为。
太尉是国家最高的军事长官,管理全国的军事事务,但只有在战时状态,皇帝才会授予军事指挥权。
九卿为丞相下辖的九个官职,帮助丞相管理国家事务。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奉常:又名太常,下辖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掌管祭祀,宗庙,礼仪。
郎中令:郎中令的职权比较复杂,其属官包括中郎将、都尉、议郎、大夫、谒者、其可掌管羽林军负责宫廷护卫,还可以掌管迎送群臣奏事,还有的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有的也可以参与谏议。
卫尉:掌管禁军,负责都城的防卫,和皇帝出巡时的安全,后来也负责皇帝祭祀出巡时的仪仗。
太仆:掌管皇帝御用车辆、马匹的官职。
廷尉:主管法律,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主管诏狱和律法的修订。
典客:主管外交,掌管接待各诸侯王及其属国首领的接待,还有就是与属国的日常往来均有典客掌管。
宗正:主要为皇帝建立家谱,分别出皇亲国戚与皇帝的关系,或嫡,或庶。并且当皇亲国戚犯罪时应先向宗正报告,然后再报告给皇帝,皇帝再根据其关系远近从轻处罚。
治粟内史:掌管钱粮盐税以及国家财政收支的官职。
少府:负责征收山海池泽税务,收藏各地的贡品,以备皇帝使用。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历史上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管理效率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其后更加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