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适时改变繁殖策略得以在三次大灭绝中生存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菊石适时改变繁殖策略得以在三次大灭绝中生存的相关内容:在德国比勒弗尔德市发现的菊石化石KennethDeBaets与泥盆纪最大的菊石化石之一——尖棱菊石(manticoceras)来自苏黎士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正是由于菊石适时地改变了繁殖策略

在德国比勒弗尔德市发现的菊石化石

Kenneth De Baets与泥盆纪最大的菊石化石之一——尖棱菊石(manticoceras)

来自苏黎士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正是由于菊石适时地改变了繁殖策略,由“大而少”转向“小而多”的繁殖方式,它们才得以在三次大灭绝事件中得以生存下来。菊石在地史上生存了三亿年,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中与恐龙一同消失。菊石是一类海洋生物,与现今的乌贼、鹦鹉螺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进化过程中,菊石繁殖策略的改变让它们熬过了三次大灭绝事件,但进化是把双刃剑,正是繁殖策略的改变,让它们最终在白垩纪末灭绝。

在进化初期,菊石拥有与软件动物相似的直的壳体,在泥盆纪时期,壳体开始发生旋转。为何当时会发生这一变化仍不清楚,古生物学家猜测可能是由于旋转的壳体更容易躲开天敌的追捕,自然选择压力驱使着菊石发生这一变化。苏黎士大学的古生物学家Kenneth De Baets还发现,由于壳体形态的改变,菊石胚胎也发生了变化。与后期菊石相比,最古老的菊石胚胎壳体相当大,旋转也较为松散。

随着壳体旋转越来越强烈,胚胎壳体也强烈缩小,后代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相反,成熟个体的体型却越来越大,据此,研究者推测泥盆纪菊石后代的数量急剧上升。这一推测得到了泥盆纪末期及以其后大量菊石胚胎化石群产出的证实。De Baets说,后代数量巨大是菊石在每次灭绝事件后快速恢复繁盛的关键因素,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泥盆纪化石证据的支持。但是,多而小的繁殖策略却令菊石在白垩纪末期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鹦鹉螺生存到了现在,因为鹦鹉螺的后代数量少而体型相对较大。为何这种曾经有利的繁殖策略最终却害了菊石,原因仍不清楚。不过,De Baets说,在现在过度捕捞的情况下,鹦鹉螺的这种繁殖策略也极其危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菊石适时改变繁殖策略得以在三次大灭绝中生存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