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汉代兴办官学背景与特点
- 官学有哪些
- 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 封建社会的教育性质
- 太学和国子监有什么区别
- 国子监,国子学,的区别。是一回事吗?有从属关系吗
背景: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汉朝到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都存在,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是不利的,所以进行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就要控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特点:官学是教育的主体。西汉武帝不仅兴办太学,建成我国古代最高学府,而且令天下郡国办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
官学有哪些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各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尽管各个时代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但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在汉初时就创造出太学课试的经验,这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后来唐代朝廷官学的“旬试”、“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8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都可以看成是汉代太学课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太学、国子监强调自修、自由研究学术。特别是在太学生日益众多的汉代更是如此。
教学除了采取大班上课形式之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
这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探究学术的生动写照。
以后历代太学、国子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汉代太学这一优良传统,并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
中央办的官学又分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太学,一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5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太学是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
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处于一定阶级的人的思想意识所共同具有的阶级特点。简单来说,阶级是对立的,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比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无论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只有统治阶级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而劳动人民没有这种特权和机会。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学在官府”的说法。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等级性是在阶级内部又分为三六九等。唐代时期的崇文馆、弘文馆只允许皇亲国戚子弟入学,国子学只允许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只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四门学只允许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等等,可谓等级森严。
考生在做题时,面对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题目时,只需考虑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比较还是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若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比较则是阶级性,若是同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又分为三六九等的自然是等级性。
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阶级性。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体现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封建社会的教育性质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形态下的教育。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学校体制趋完备。奴隶社会末期已经出现的私学,逐渐有了大的发展,官学与私学并存,五代以后又出现了书院的形式。在唐代已有相当齐备的学校体系。京都的儒学有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学习。私学表面上虽然人人可上,但由于穷人交不起“束脩”,而无法入学!
太学和国子监有什么区别太学和国子监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功能,存在明显的区别。
太学和国子监都是封建时期的教育机构,但太学起源于汉代,是为皇家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官员和学者,同时承担着保持政治稳定和推广儒家学说等任务;而国子监是唐代设立的官办教育机构,负责选拔官僚人才,主要针对士族出身的学生,培养在政治、文化和儒家经典方面的能力。
太学和国子监已经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封建时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教育机构不断更新和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创新、变革,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太学和国子监的区别在于设置时代不同,叫法不同。国子监为太学的后期名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一说西周),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国子监,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功能不同
1、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2、国子监: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国子监,国子学,的区别。是一回事吗?有从属关系吗国子学是国子监的前身,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
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