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慈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余姚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目录导航:

  1. 关于宁波慈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2. 余姚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3. 桂姓的历史名人
关于宁波慈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镇域面积70.07平方公里,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市中心城镇,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慈城地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其距宁波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20余公里、距离北仑港约38公里;有市公交车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钟;西侧的余姚江即是浙东运河的部分。境内有萧甬铁路(箫山-宁波)、甬余公路(宁波-余姚)、慈骆公路(慈城-骆驼)、庄浦公路(庄桥-慈城)。杭州湾大通道贯穿慈城、进入宁波,使慈城成为宁波市北端的门户客厅上海远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2008年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慈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名人辈出,且具有优越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000年来,相继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宁波市中心镇。经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慈城将逐渐显示古色、绿色、山色、水色和现代经济特色。

余姚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严子陵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朱舜水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黄梨洲

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一,王守仁

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明朝中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二,严光

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东汉初隐士。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三,阚泽

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官吏,官至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 ,精通经学、天文、数学。宁波市慈城镇人。

四,虞喜

东晋天文学家,字仲宁,余姚人。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著有《安天论》、《志林》等。

五,虞世南

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24功臣之一。字伯施。慈溪市人。

六,林逋

北宋诗人、隐士。字君复。宁波奉化大里黄贤村人。

七,史浩,南宋右丞相。

八,张孝祥,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九,王应麟

南宋学者、文学家。字伯厚,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著述很多,涉及历史地理地方志等,其中《三字经》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十,方孝孺

明初大儒,忠臣。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不愿替朱棣起草诏书,被灭“十族”,株连800多人。

十一,吕纪

明代花鸟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人。明弘治年间应征入宫,任锦衣卫指挥使。

十二,范钦

明代藏书家。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在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

十三,朱之瑜

明末大儒,抗清义士,抗清失败后东渡日本。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

十四,黄宗羲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余姚人。

十五,张苍水

明末抗清义士。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

十六,全祖望

清代史学家。字绍衣,号谢山,人称谢山先生。鄞县人。乾隆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桂姓的历史名人

桂彦良(1321-1387),名德偁,号清节,元明之际浙江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为乡贡进士,曾任平江路学教授,观世不可为,遂东归,放情山水间,肆为诗古文。张士诚、方国珍争相聘请,均不就。

洪武六年(1373)应征召入京,授太子正字,在文华堂为太子以下多位青年官员讲学,以孔孟圣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之精华,联系明代国情之实际,解当务之急。两年后,学生中有七八人擢为行省参政,八人为按察检事,十九人出任知府,其余皆授御史。朱元璋也时有咨询,彦良所对,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曾呼“老桂”而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