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女性夏天晚上穿什么
- 古代女人用什么样的卫生巾
- 古代对女医生称谓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吧,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古人一定会包裹的严严实实,不雅的穿着一定很少。就以宋朝为例子吧,看过历史人物画像或影视剧的人们都知道,这些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拿笏板,头戴厚厚的帽子,身上是宽大厚实的服装,然后山呼万岁,一边流着汗,一边回答着皇帝的提问,半截袖的衣服就别指望了,想想就替他们难受。
特别是古代的那些女子们,无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自己的身体可不是随意被外人看的,手、脚都要深深保护起来,这才是贞洁的象征。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古人也没有那么死板,他们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穿衣风格。比如在春夏之交的时候,他们也知冷知热,赶忙将厚厚的棉衣服脱下,然后换上由丝绸或绢布一类物料制作的衣服,这些衣服透气舒适,穿起来也比较轻便。
到了真正炎热的夏天,古人就会想到纱衣。纱衣是古人一种制衣材料的革新,具有轻薄、透气、凉爽的功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纱衣,但一定听说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在这座古墓中,出了其他文物外,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闻名于世的素纱禅衣了。这件衣服做工精美,文采绚烂,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重量仅有一两重,即使是现代工艺仿制也很难,古人精湛的工艺确实令人惊叹。
古人在夏季的穿衣主要分为3个阶段,入夏、盛夏以及出伏。相对于这三个阶段,穿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首先是入夏,按照《唐六典》的记载,人们夏季主要穿着单衣,也就是布衣。到了明朝,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逐渐从布衣过渡到了纱衣。
纱衣主要有实地纱衣,质地纱衣以及亮地纱衣这三种。因为这些纱衣的密度较低,清凉透气,因此成为了入夏时的必备衣着。
不过纱衣过于昂贵,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而且平时还咬劳作,即便买得起也舍不得穿着去劳作。为此先秦时期就发明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裤子,“胫衣”。
按照目前出土的“胫衣”样式来看,这种裤子简直就是小孩子们穿的“开裆裤”,而且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这种裤子。
不过为了遮住隐私部位,人们还是会穿一些长衫来遮挡。可尽管如此,万一走在大街上遇到一阵狂风,若没有及时按住长衫,也就很有可能会曝光。
或许后人觉得这种裤子太过于暴露,到了汉代就改良成了“合裆裤“。可这种改良和普通裤子没什么区别,包裹得太严实了,起不到凉爽的作用。所以到了宋朝,人们就剪掉了裤腿,将其设计成了非常新潮的“尖角裤”。
盛夏和出伏
随着盛夏炎热的接近,明朝之前的有钱人就会换上更加清凉的葛纱衣。根据历史的记载,葛是一种草本植物,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纤维制作成布,然后再做成衣服。当然,其清凉的程度比普通纱衣更加出色。而中国穿着葛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不过由于葛纱衣太透,以至于可以清晰地看见女性贴身穿着的红色肚兜,因此这种衣服一般也只在家中穿着,尤其是女性,更是不能穿着葛纱衣出门,不然马上就会引来骂名。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葛纱衣的地位就被竹衣替代。
所谓竹衣,就是用细竹管编制而成的衣服,因为竹子本身就有隔热降温的效果,再加上特殊的编制手法,竹衣就会形成无数个空洞,其凉爽程度可想而知,简直可以称作是避暑神器。
可对于穷人来说,这些服装都是奢侈品,穷人仍然只能继续穿着“尖角裤”。由于盛夏的日照更加强烈,男性也不能再打赤膊了,不然晒掉一层皮都是轻的。
为此他们会穿上之前淘汰的葛纱衣,加上下身穿着尖角裤,勉强可以顶住炎炎烈日去劳作。
等过了最热的盛夏时节就算是出伏了,人们又换上了入夏所穿的服装,不过因为临近秋季,人们还会再准备一些夹衣用来预防突如其来的寒冷。
至此,古人夏季所穿着的衣服情况就大致介绍完毕了。
汉代至唐宋年间,民风还相对开放,古代的女子在大夏天都会穿上“罗衣”,所谓的“罗衣”就是用轻软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东汉名士边让《章华赋》便说:罗衣飘飘,组绮缤纷。罗衣就是一种看上去非常轻薄的衣衫,大夏天穿着罗衣确实比较凉快,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这应该是辛追夫人夏天穿的衣衫,一件衣服仅重49克。
在古代,夏季女人一般穿素纱衣,据传,素纱衣整套衣服加起来的质量都没有超过一个小鸡蛋的重量,纱衣的最大特点就是轻薄,而且非常的凉爽,所以古人就靠素纱衣避暑了。
除了素纱衣这种高等货色以外,其实还有一种竹衣和葛衣的组合。相对于民间来说,大家用不起高档的服装和绸缎,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葛布来做衣服。
这样的成本并不是特别高,而且葛布所做的衣服对于散热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不过,葛布虽然穿着比较凉爽,但也会无法避免一些流汗等现象,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夏天的凉爽穿着,古人居然想到了,把竹衣与葛衣进行搭配。
1.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相当严重,女子在外人面前不得露肩,所以还是穿长衫,不过一些贵族还是会选择穿丝质的较透风的衣服,也就是长衫。古代女子在夏天的时候可以穿一轻丝的衣服,一方面不失美观,另一方面也不是体统。
2.衣装穿戴也可帮助避暑。女性夏季穿裙子,吊带衫,不仅是美观的需要,更是适应高温而进行的服饰调节。
古代女人用什么样的卫生巾古代还没有出现卫生巾的时候,在这个没有卫生巾的年代里,女性一般都是取干净的布,并且将布缝成一个长袋子来作为卫生巾使用。
然后,大姨妈来时,在袋子里装上干净的草木灰,脏了之后,把灰倒掉,把袋子洗一洗晒干,循环使用,非常环保!而且灰是消毒的,所以古代人比较少妇科病。
在原始社会,生活条件极差,不仅没有纸,就连布都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如果女子“大姨妈”来了,她们只能是用树叶、干草什么的来擦拭,然后再用溪水清洗一下。
后来人们开始穿衣服以后,形成了很多原始部落了,机本上已经形成习惯了,当时的女生就是用很细很软的晒干的草,然后自己加工一下,存起来来月经的时候用,刚开始小孩子还不会用,都是长辈的女性教教怎么选草,怎么整理,最后做成品,保存起来备用,这样的方法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
古代对女医生称谓1、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2、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3、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4、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5、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6、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7、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8、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9、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称为带下医
带下医,释义是指妇科病医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名闻天下。过 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 雒阳,闻 周 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 咸阳,闻 秦 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汉代的义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
宫廷女医,在汉代是以“女医”一般称谓,在宋、明时也有称“医妇”、“医婆”的,可能“女医”为统称,“医妇'“医婆”以年龄区分,而并非官诰。
有品级之分的官诰要直到她为皇室里的重要人物治病有功时才有敕封,如郭敬仲母亲为太后治病有功,才被宋高宗晋封为安国夫人,这种封国夫人之称才是真正的官浩。
又从《长安客话》可知,医妇平时不住在宫中,而是经考试合格者注册在案,需要时应召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