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怎么称呼母亲 古代所说十三孝都是什么孝

目录导航:

  1. 古代孩子怎么称呼母亲
  2. 古代所说十三孝都是什么孝
  3. 死去的亲人的文言称谓
  4. 出生百日之喜又叫什么之喜
  5. 古代孝是什么含义
古代孩子怎么称呼母亲

元末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的史料笔记《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妇女曰娘》篇,详细讲解了“娘”这种称呼的起源及延伸情况:娘’字,俗书也,古无之,当作‘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释为:“烦扰也,肥大也。从女,囊声。女良切。”可以看出,“娘”字在汉代仍被“孃”取代或混用,且当时人们对这个汉字并不友好。而根据东汉应劭编著的《风俗通》记载,西汉时期称年轻的寡妇为“娘”。而到了隋唐时期,“娘”才公开成为“母亲”的代称。“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

汉代以前,人们将自己的母亲称为“母”,在书面文字中多表达为“妣”,“父为考,母为妣。而到了汉代,“母”更多的成为了书面用语,而“妣”则专指已经过世的母亲。于是汉代关于母亲的叫法通常是“社”或“姐”,另据汉安帝时期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扩,中原地区迎来了民族大融合时期,关于母亲的称呼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时的母亲被叫做“家家”,听起来有点奇怪,不过不光是整个北朝这么叫,连南边的东晋、宋、齐、梁、陈历朝也都这么叫,或者叫做“阿家”。

《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记载:“(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南史》记载:范蔚宗临刑,其妻骂之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蔚宗母泣责蔚宗,仍以手击其颈。蔚宗妻云:“罪人阿家莫念。”此南朝之呼姑为阿家,盖亦因失呼母为阿家,故妇称姑亦同也到了宋代,“姐姐”一词又变成了母亲的代称,但是直到宋元之后,才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表达。

在汉朝,将母亲称为“姐”和“社”,元朝时期,称为“母亲”,明朝时期,一般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清朝时期,一般为“额娘”。“妈妈”是母亲的口语。“妈”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在中国各地的口语中,母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来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阿妈、阿家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还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后,称呼通常为妈等。而另一些称呼,如妈咪、娘等,可见于大多年龄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生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为皇额娘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叫法也有不同。

对母亲的口头称呼有:

⑴称“娘”。《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娘”的称谓在口语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与“爷”相对。

⑵称“妈”。《广雅·释亲》:“妈,母也。”

⑶称“姥”。《乐府诗集·琅娜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⑷称“婆”。《乐府诗集·折杨柳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⑸称“媪”。《广雅·释亲》:“媪,母也。”

⑹称“妪”。《说文·女部》:“妪,母也。”

⑺古代各地方言土语对母亲的称谓还有“妮”人、“姐”、“媞”等等。

当然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叫法,以陕西为例,母亲还可以叫做舵人。

在我国称呼也是文化的一种,称呼的得体也代表着人的修养。那么古代不同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

1、汉朝,母亲称为“姐”和“社”。

2、南北朝时期,称为“家家”和“阿家”

3、唐朝时期,在非正式场合称为“阿娘”和“娘娘”。在正式场合称为“母亲”。

4、宋朝时期,称亲生母亲为“姐姐”,称庶母为“叔婆”,称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5、元朝时期,称为“母亲”

6、明朝时期,一般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

7、清朝时期,一般为“额娘”

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

古代人对母亲的称呼还有这些:

慈母:或省称慈,古时人多以此自称其母。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生母:生育自己的母亲。

额娘:清时在普通旗人家里,子女无论庶出嫡出都把正夫人称额么或额涅,但亲生母亲一般称呢呢,因为额么与额涅比较正式,而呢呢比较口语化。而到后来“额娘”是专门称呼庶母的。

娘亲:指娘、母亲、妈妈的意思。

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第一 在古代,对于母亲用的最多的称呼就是“娘”了。但是根据身份的不同,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皇后的称呼,皇后的孩子可能就会称呼皇后为“母后”。如果皇上妃子的子女,称呼皇妃就会叫做“母妃”。还有父亲有好几个妻子的。孩子也会称呼,“大娘”,“二娘”,自己的妈妈就是“娘亲”。

第二 我们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会提到自己的母亲。如果现在可能是说我的妈妈或者我妈,但是在古代说的就比较有涵养了,叫做家母。如果现在称呼别人的妈妈可能会说,你母亲,或者你妈妈。但是在古代的话,就会叫做令堂,或者令慈。由此可见,古代对于母亲的称呼,有多么的繁琐了。

第三 虽然古代都是重男轻女的,但是也有种说法就是母随子贵。如果你的儿子有能耐了,那么这个母亲的地位也会升高。因为古代基本上都是讲究忠义,孝道的。身为儿子,不管你多大官,哪怕是当了皇帝,也要孝顺母亲。古代也经常强调,百善孝为先的观点。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孝敬他们也是应该的。

古代所说十三孝都是什么孝

二十四孝之十三:扇枕温衾

原文:

扇枕温衾汉朝黄香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译文: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是后汉人。九岁丧母,事父至孝。夏天暑热,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父被褥。成年后博古通典,京师号称天下无双,有江夏神通之称。官至尚书。颂曰:冬日温衾暖,炎夏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

3、 啮指痛心 东周 曾参——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4、 负米养亲 仲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5、 芦衣顺母 周 闵损 字 子骞 ——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

6、 br> 鹿乳奉亲 春秋 郯子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

7、 戏彩娱亲 周 老莱子 ——为人子者,能时时博得父母欢心,亦是报答纀劳之一法。

8、 卖身葬父 汉 董永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敬之以礼。

9、 刻木事亲 东汉 丁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10、 行佣供母 后汉 江革 ——事亲之颜色语气,必须委婉;不得失之严直,媳妇事翁姑亦然。

11、 怀橘遗(wei 去声)亲 三国 陆绩 《十思亲》

12、 埋儿奉母 晋朝 郭巨

13、 扇枕温衾 东汉 黄香

14、 拾葚异器 西汉 蔡顺

15、 泉涌鲤跃 东汉 姜诗 庞氏

16、 闻雷泣墓 魏晋 王裒(pou)——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17、 乳姑不怠 唐 唐夫人 要知思亲,只看尔养儿女;要求子顺,必先尔孝爷娘。

18、 卧冰求鲤 晋朝 王祥

19、 恣蚊饱血 晋朝 吴猛

20、 扼虎救亲 晋朝 杨香

21、 哭竹生笋 三国 孟宗

22、 尝粪忧心 南北朝 庾黔娄

23、 弃官寻母 宋 朱寿昌

24、 涤亲溺器 宋 黄庭坚

死去的亲人的文言称谓

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考字原指父亲,不论是健在的已故的。考字要说清楚,请先说老字和孝字,这样方便一些。老字甲骨文画侧身一老叟,长发遮脸,佝背站立,向前探手,一副颤颤巍巍的样子。不像现在对已故长辈的称呼,过去的称呼有点复杂。

已故父亲:先父、先人、先严、先考

已故母亲:先母、先妣、先慈

已故祖父:先祖

已故妹妹:亡妹

已故儿子:亡儿

已故丈夫:亡夫

已故妻子:亡妻

已故挚友:亡友。

先兄:已死的兄长。

先母:亡母。

先严:亡父。

先贤: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专指已故的父亲。

先烈:对烈士、殉难者的尊称。

先慈:亡母。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先烈、先贤。

出生百日之喜又叫什么之喜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代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古代汉族男子到20岁时,选择吉日,敬请宾客,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礼记·冠义》记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女子15岁时行笄礼,《仪礼·士昏礼》中对“笄”的注释说:“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冠礼和笄礼的举行表示人已成年,可以结婚了。近、现代早已不实行这些礼仪,只是在年满20岁时往往比较隆重地庆贺生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举办生日酒,宴请亲戚朋友;一般人家也要略备酒菜,吃鸡蛋面条,举家相贺。

古代孝是什么含义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