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大明在韩国什么地位
- 中国明代服饰对韩国的影响
- 唐朝看日本明朝看韩国宋朝看越南
- 韩国对中国称臣的历史
- 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信乎
韩国以前叫朝鲜!!朝鲜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册封的!!!意为朝日鲜明之国!朝鲜国王的册封是要经过明朝皇帝的册封的
韩国当时是中国附属国,每年要交贡,因此明朝也有责任保护 韩国。
当时日本军队,经常来袭击韩国,一直打到朝鲜中国边界,明朝出兵打退日本军队, 之后明朝就把和日本的贸易切断
韩国是大明的属国。
洪武元年(1368)九月,明军攻克大都的消息传入高丽国内。著名儒臣郑梦周(1337—1392)“力请于朝”,建议高丽正式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
洪武元年(1368)冬,高丽遣礼仪判书张子温前往金陵通好,这是双方的首次正式通使。次年四月,明朝遣使高丽,正式宣布明朝已“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鉴于高丽历来“慕中国之风”,故此“特地来告”。
对于明朝的“热情”,忠愍王自然“十分捧场”。他立即上表,庆贺明太祖“复中国皇王之统”,并承认明朝“华夏正统”的地位,还称赞明朝“典章文物之粲然,华夏蛮貊之率俾”。至此,双方正式确立了新的“宗藩关系”。
一个月后,高丽再遣使赴金陵。除了祝贺明太祖生辰外,并“请赐本国朝贺仪注”“请祭服制度”。对这些要求,明朝一概应允。不仅颁给了高丽所请求的冠服,还额外赠送了明朝重新校正的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以及六经四书、《通鉴》等经史典籍。
总的来说,在明朝体系中,高丽国王在等级上与亲王接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高丽的特别关照。
中国明代服饰对韩国的影响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朝鲜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
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唐朝看日本明朝看韩国宋朝看越南因为日本残留着唐朝的生活习惯,韩国本是学习明朝,越南学习宋朝。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关系友好,日本向中国称臣纳贡,派遣遣唐使进行学习唐朝,而且现在日本的席地而坐就是学习唐朝人的生活习惯。古代韩国学习明朝,建筑风格就和明朝差不多,越南学习宋朝,古代官服和宋朝差不多。
韩国对中国称臣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书记载,韩国的历史也是整个朝鲜半岛历史的一部分。朝鲜半岛最早出现的国家是:箕子朝鲜,由中国人建起的一个国家,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一支贵族迁移到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建立国家。汉朝时期,燕国人进入朝鲜半岛,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后来汉朝势力进入朝鲜半岛,推翻卫满朝鲜,设汉四郡。而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三韩,分别是辰韩、马韩、弁韩。这才是韩国历史真正出现的时候。
韩国人追溯历史,也只能追溯到这里,再往前追,那就是神话了。而朝鲜北部,都是中国的地盘。进入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出现新罗、百济两国,还有一个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权:高句丽,韩国人也认为高句丽,是他们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高句丽把势力伸进朝鲜半岛,但都城一直都在东北,直到唐朝不断打压高句丽,高句丽范围不断缩小,最终在平壤被唐军所灭,而并不能算作韩国的历史。
在唐朝灭掉百济和高句丽后,只剩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唐朝灭亡后,朝鲜半岛出现高丽国,高丽国鼎盛时期,统一了朝鲜半岛。在元朝时,高丽国向元朝称臣,元朝在这里的权力很大,高丽国主权受到完全破坏。元朝末期,政局不稳,管不了朝鲜半岛,最终高丽夺回主权,保持了国家的存在,并占领一些领土。明初,明朝和高丽国发生战争,高丽国武将李成桂,在鸭绿江停滞后,带兵返回,夺取了实权。1392年,李成桂称王,臣服于明朝,次年,朱元璋下旨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
此后,朝鲜王朝先后是明清时期的藩属国,直到清朝末年,清朝国力衰退,被列强入侵,但为了保证中国安全,清朝不愿意朝鲜只是称臣纳贡,而是努力变成清朝的一部分,当时袁世凯不断干涉朝鲜王朝的内政,而日本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于是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之后,朝鲜半岛脱离清朝。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之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之后朝鲜半岛也进入分治状态,形成了朝鲜和韩国。
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信乎只能说有一定的道理吧!毕竟唐宋离现在比较久远,传承下来的早已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意识了。 大清在中国,并非是指一种愚蠢的状态。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的文化所体现的一种现象。毕竟,大清在那个时候是一种异族统治,对于纯正的汉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破坏,而留下了一些弊端和他们本民族的传统zd,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给人一种不是很进步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愚昧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