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中国最有权势的丞相有谁
-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 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变化过程
有权有势的丞相有很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丞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丞相,只存在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始设丞相一职,做为百官之长。刘邦建立汉朝,汉承秦制,继续以丞相做为百官之长。东汉以后,官制不断变化,直接称丞相的就没有了。如东汉设司徒,司空,司马等三公,唐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三省。宋以参知政事等称宰相,,明设首辅内阁大臣,清代设首席军机大臣等。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之名也不存在,但人们习惯把这些相当丞相职位之人也称为相。这是广义上的丞相,但权力己受削弱。
那么,在既称丞相,又有权势的人中,从第一位丞相李斯,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称作丞相的人。这些人中,我认为诸葛亮丞相的权势是最大的!诸葛丞相是蜀汉帝国的实际上的领导人!
从秦朝到清朝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秦朝宰相亦称丞 相或相国、国相。
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 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的三公是司徒、 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 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
五代、宋代均沿袭 唐制,遂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了。北宋神宗元年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孝宗以后,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
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后来因胡惟庸专权,与明太祖朱元璋发生矛盾被杀,皇帝恐权臣乱政,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官长,由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实际上此时的内阁首辅就是行驶的丞相职权。
清朝初期有多尔衮,鳌拜,康熙等强人自己就军政一把抓,后期因为青海战事成立军机处后,军机处首席大学士便行驶的丞相职权。
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变化过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长期在中央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在皇帝力量有所削弱的时候,容易形成丞相权重的局面.因此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分相权,从而保证君主权力的集中。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来看,这是完善该制度的措施。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直到明朝开国之初废除丞相而告结束。
宰相,或称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作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成为皇权的伴生物,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
①宰相这种官职,是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此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到战国末出现了“宰相”这一专称。到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这种情况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②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
③明初仍设宰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析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直属皇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宰相的时代。此后,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先后创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首长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成为宰相,只不过其职权与前相比有了削弱。
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又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