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地瓜烧是纯粮吗
- 红薯的古人论述
- 唐代有红薯吗
地瓜烧(又称地瓜干烧酒)是一种由地瓜(又称红薯、番薯)作为原料制成的烧酒。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这种烧酒非常受欢迎。地瓜烧通常是通过将地瓜蒸熟、捣碎、发酵、蒸馏等过程制成的。以下是关于地瓜烧是否是纯粮的解释:
1. 纯粮烧酒:纯粮烧酒通常是指以粮食(如高粱、玉米、大米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工艺制成的烧酒。纯粮烧酒的特点是口感醇厚、香气浓郁,酒精度数较高。
2. 地瓜烧:地瓜烧是以地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酒。虽然地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粮食,但它与传统的纯粮烧酒在原料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异。地瓜烧的口感、香气和酒精度数可能因生产工艺、发酵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综合来看,地瓜烧可以算作一种粮食酒,但与纯粮烧酒在原料选择上有所不同。实际上,地瓜烧在口感和香气上可能会具有独特的特点,并受到一些人的喜爱。
红薯的古人论述番薯之名称,以人名曰金薯,以地名曰汶涞,以状名曰玉枕。北平以其初有一种白穰者,又称为白薯,此外复有红山药甘薯之称,名目繁多,其为番薯则一。
甘薯之名,见于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嵇为晋时人,可知中国晋时,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纪,印度人之传入?又何待明末,西人东来之传入?而余作此考,不亦多事乎?是又不然。
红薯又名番薯,是明末清初才从海外引进中国的,之前中国并没有这种农作物,所以古文中不会出现红薯这种农作物的称谓。说起番薯,它与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样,也是一种外来物种,但在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长而耕地面积所增有限的情况。古人对山芋的美称:牡丹不实,然其花极艳;荔枝不艳,然其果极绝.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说起番薯,它与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样,也是一种外来物种,但在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长而耕地面积所增有限的情况下,它成为下层百姓填饱肚子,支持生存的重要食品。所以我们要讲清代食品,就不能不说番薯。
唐代有红薯吗唐代没有有红薯
明代时将番薯引进中国的人是陈益,字德裕,虎门北栅人。
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随友人往安南(今越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鲜美的甘薯。但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陈益以钱物“疏通”了酋奴,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薯种,于万历十年(1582年)偷带回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陈益
性别
男
出生地
虎门北栅
简介
陈益(?一1592),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
当时,陈益还不完全了解番薯的栽种过程,只能将其埋在花坞里。不久,番薯在花坞中长出嫩芽,慢慢伸出长长的薯藤。一天,陈益家的一名仆人见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将那根薯藤拉出来,随手一掐,谁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断了。仆人一时惊慌失措,生怕陈益责怪她,赶紧将那根被她掐断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坞里的泥土中。谁知多日后,那根薯藤长出了新芽,陈益发现后非常惊喜,仆人这才“坦白”了经过。陈益不但没有责怪仆人,还赞她“帮了大忙”,从此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种植技术。
接着,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因薯种来自番邦,故名为“番薯”。“自此之后,番薯种植遍布天南”,成为人们的主要杂粮。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陈益临终时遗书后人,嘱咐每逢祭奠,祭品中必要有番薯,陈氏后人代代遵循。
有。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
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