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阿富汗人说英文
- 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书
- 古罗刹国是今哪个国家
- 阿富汗是怎样起源的
- 古印度文明有记载吗
- 哈萨克族的历史
阿富汗人不说英语,讲的是普什图语。
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分布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使用人口在阿富汗境内有1000多万,在巴基斯坦的西北地区也有近1000万。普什图语受印地语的影响很大,也吸收了许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但仍保留古伊朗语的许多特征。
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书中国向来有以史为鉴,以史论政的习惯,所以中国古代治史的传统得以传承而不断,另外也为周边各国的历史提供补充,甚至详尽的令人吃惊。
最出名的莫过于陈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了中亚和南亚各国,如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大唐西域记》记载内容之丰富、记载国家之多、记载之详实,千年后也没有几本书能够比得上它。
1300多过去了,经历过无数战争和混乱的统治,各国的历史也陷入了混乱,甚至出现 了文化断层,比如号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
然而,正是靠着《大唐西域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逐渐找回失去千年的历史印迹,比如阿富汗境内的覩货逻(吐火罗)故国、巴基斯坦境内的健驮罗故国,考古发掘参照书籍就是《大唐西域记》。
尤其是印度,像印度的佛教圣地如那烂陀寺的准确发掘,唯一的文献指导书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上世纪70年底印度根据《大唐西域记》迦毗罗卫的描述,重新对北方邦的比普拉瓦进行发掘,证实玄奘书中迦毗罗卫的真正故址。
实际上,《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已超越了中国的范围,如今的印度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真的幸好有中国,否则印度只能面对一堆断壁残垣的历史古迹空叹。
古罗刹国是今哪个国家罗刹国指的是现今的俄罗斯。中国元明清朝时称俄罗斯帝国为罗斯或罗刹国,当时蒙古族人用蒙语拼读俄文“ROCIA”时,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因此,“ROCIA”就成了“OROCCIA”。清朝政府时,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而英语中,俄罗斯(Russia)也与“罗刹”相近。
可能是印度。
古人所说的罗刹国,又称罗剎国或罗舍国,是一个佛教传说中的虚构国家,亦称“獠国”。
罗刹国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巨大的野蛮人们居住的国度,这些野蛮人的形象在佛教文化中被比喻为“罗刹”,即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所以“罗刹国”就成为了一个拥有异类的国家。不过,罗刹国的真实地理位置并未明确。
在佛教故事中,罗刹国是一个野蛮不文明的国度,居民习惯食用肉食,故被视为一个黑暗、邪恶之地。佛教的主要教义就是讲述与放下凡尘的经验,以及证悟之路的培育,因此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一些邪恶的东西,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佛经中会出现罗刹国这一形象的原因。
当然,罗刹国也不只是佛教传说中的虚构国家,它也曾在古代的一些文献记载中被提到,只是关于它的真正地理位置,历史学家们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古罗刹国是指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可能与现代印度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古罗刹国位于今天的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古罗刹国在古代印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次大陆的早期国家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地理变化,古罗刹国的具体位置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是指俄罗斯。
在清朝时期,并无“俄罗斯”或“俄国”的叫法,时人会将俄罗斯称作“罗刹国”。
当然,现在这种叫法已不多见,“罗刹国”这一称呼现今只存在于一些文学作品中。其实,“俄罗斯”的音译并不标准,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在发“R”音的时候会加上原音,所以才会有“俄罗斯”的音译叫法。根据发音规则来看,“罗刹”或“罗斯”的叫法更加精准。
古罗刹国是古代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具体的位置已经难以确定,因为在古代,中亚地区的地理范围和国家边界是不断变化的。
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古罗刹国可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的某些地区。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古罗刹国的具体位置仍然存在争议。
古罗刹国一般指现在的俄罗斯。
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一段时期,俄罗斯会被翻译成为“罗刹国”。首先中国的汉传佛教佛教中就有关于罗刹国的记载,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罗刹国就是存在着的一个地方。而在元朝时期,相传一支俄罗斯的探险队在途中遇险,撤退的过程中走错方向来到了中国,而这些人红头发、白皮肤、身材高大的俄国人,把当地人吓的魂不守舍,人们惊呼这就是传说中的“罗刹鬼”。
阿富汗是怎样起源的阿富汗人的民族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为困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整的综合文献资料(包括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资料),但这方面的资料是极其缺乏的。
阿富汗人基本上属于长头人种。这种长头人种的欧罗巴人种居民自古就居住在南阿富汗地区。在锡斯坦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过此类人种。短头欧罗巴人种是居住在阿富汗的塔吉克人,但在大夏(巴克特里亚)北部未发现古人类学的材料。不过,南阿富汗部族的卡卡尔人、塔林人属短头人种,其特点接近于俾路支人普遍具有的人类学类型。在东部许多阿富汗部族中,明显地表现了同北印度人的混合痕迹。同时,吉尔查伊人显然可见蒙古人的特点。这些不多的人类学资料可以证明,阿富汗部族身体类型的多样性。
阿富汗的历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并入波斯。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侵略后又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
约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间(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罗等),前二世纪上半叶最强盛,曾扩地至印度河流域,后因内乱转衰。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使得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历经杜兰尼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王朝(1826-1973)两个王朝。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塔利班武装人员已进入喀布尔市并控制总统府,阿富汗代理内政部长阿卜杜勒·萨塔尔·米尔扎夸勒说,政府会把权力移交给过渡政府。(刚刚修改)
古印度文明有记载吗有的。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是,古印度文明有丰富的文字和文献记载。古印度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印度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得到了宗教、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科学等方面的广泛记录。
古印度的文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净原文(Prakrit)和梵语(Sanskrit)文献。这些文献中包括宗教经典,如《吠陀经》、《奥义书》;哲学著作,如《梵我一如论》、《瑜伽经》;历史文献,如《摩诃婆罗多》;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文献,如《阿育吠陀》(Ayurveda)和《数学经》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印度的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1. 有记载2. 古印度文明有丰富的文字记载,包括吠陀经、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等经典文献,记录了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法律、科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3. 古印度文明的记载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雕塑、壁画、建筑等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也是对古印度文明的重要记录和延伸。
此外,考古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揭示了古印度文明的许多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古印度的了解。
有的。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古印度(Ancient India),与古埃及(Ancient Egypt)、古希腊(Ancient Greece)、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7](另有权威报道描述为古代中国[4][6])并称为五大文明发源地。
有,印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5000多年。
20世纪2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印度历史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开始的,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波文化两个文化遗址,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到这个时候才逐渐被世人所知的。
哈萨克族的历史他们的历史如下。
哈萨克人自认来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游牧部落,分别占居原先的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的东、中、西三部分。游牧部落再分为更小的集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大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儿子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在帐篷聚居。部落中各层次的集团均在传统上设有首领,但作为全民族,甚至一个游牧部落,难得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
由于定居后的农业侵占了牧场,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衰落。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著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终于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到1934年,在原苏联只剩下一个游牧部族。不过在中国新疆还存在许多游牧部落。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萨克族人口为1562518人。[2]
原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于1984年6月大部分返回新疆。[1]
甘肃、青海的哈萨克人,是从1934年开始由于不堪忍受新疆军阀的压迫和屠杀而转辗逃亡而来的。
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哈萨克三玉兹在18世纪中叶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发展清初,蒙古准噶尔汗统治了西域。17世纪70年代,其首领噶尔丹势力向南扩展至南疆、青海,向西进攻哈萨克等族,迫使哈萨克族离开原牧地。18世纪初,哈萨克等族人民开展了反对准噶尔汗的斗争。1723年,准噶尔汗封建贵族在塔拉斯河流域地区烧杀掳掠,使哈萨克族人民遭受了大灾难。1755~1757年,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族来自准噶尔的威胁。由于哈萨克的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人口为907582人(1982)。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其先民在公元前就已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15世纪20年代,阿布尔海尔汗在金帐汗国东部建立了乌孜别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族人民反抗其统治,向东迁徙至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并自此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468年,乌孜别克汗国解体,其领地和人民臣属于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汗国在哈斯木汗王统治时期空前繁荣,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的进步,其管辖的疆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哈斯木汗统治时期,他完全统一了哈萨克族各部落,形成了地域辽阔的哈萨克汗国。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哈萨克汗国人口已达100万之多,军队已超过30万。1523年,哈斯木汗去世之后,汗国为争夺汗位而发生内讧,此后的一段时间是哈萨克汗国的衰落、分裂的时期。时隔十五年之久,即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哈克那札尔汗执政长达42年,再一次巩固了哈萨克汗国建立起的政权,平定了内乱。这一时期被称为哈萨克汗国的中兴时期。
1598年,契戛依汗之子额什木继续为可汗王。他以“魁梧的额什木汗”而闻名于世,被人们熟知。他即位后,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以武力征服叛离者,使汗国重归统一。1628年,额什木汗去世之后,其子杨吉尔继承汗位。这一时期,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时常入侵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与准噶尔人之间先后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1652年的第三次战争中,杨吉尔汗在战场上不幸阵亡。杨吉尔汗去世后,汗国内部便开始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冲突不止,势力较强的苏丹企图自立为汗,汗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