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指哪里 中国古代国家边疆特点

目录导航:

  1. 唐代边塞指哪里
  2. 中国古代国家边疆特点
  3. 古时候发配边疆指哪
  4. 古代边疆是现在的那些地方
唐代边塞指哪里

唐代边塞主要指西北地区,即现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一带。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从一些唐诗可以看出唐朝的边塞: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

唐代特指边疆地区的要塞,例如嘉峪关、山海关等具体要塞地名。

古代诗歌中边塞一般指的是玉门关、雁门关以外的地区。

例句: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

唐孟浩然《同张明府清镜叹》诗:“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

明冯梦龙《邯郸梦·闺中闻捷》:“卢郎去后愁无奈,音书断,困守著绿窗青琐,邉塞在天涯。”

杨朔《戈壁滩上的春天》:“我又望望车外,一时觉得大路两旁不再是遥远的边塞,好像是树,满是花,满是人烟。”

中国古代国家边疆特点

古代边疆的特点原因

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至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中外文献中,一般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

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

因此,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相连接的省区;二是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

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个核心区域并不固定于一地,在这个核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也经常发生王朝兴衰交替现象。

当然,单一的中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中心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割据时期。

但是,即使是在多政权分立时期,每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也都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由此最终导致一个疆域更大的、统一程度更高的国家诞生。

也就是说,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进一步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至清代,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古时候发配边疆指哪

敦煌、酒泉、西北、云南、海南岛、广东和东北

在古代很多的人犯法都是直接关进去监狱等等,但是很多的人会被流放到极其偏远的地方,在很多人眼中,被流放相当于死刑,或许永远都回不来了。动不动就会发配到千里之外,那么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在秦汉时期,西部敦煌、酒泉等地是主要的流放地,唐宋以后,一般都是发配到南方,比如云南、海南岛、广州等地,元朝的流放地主要是西北、海南、东北等地,到了清朝时期,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宁古塔以及西北的蛮荒之地等。

古代边疆是现在的那些地方

边疆在古代是指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方。

沙漠,塞外,南蛮,等偏僻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新疆,甘肃,蒙古,东北三省,等

古代有四大流放地,房縣(现在湖北西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海南島(主要是崖州,海南岛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丰州(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东部,与泉州接壤)。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西北边陲)。

比如柳宗元贬到今天广西柳州,苏东坡被贴南海,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

中国的版图,可以分为内地和边疆两个部分。所谓的内地就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古代叫做“汉地”“华夏”等。边疆,主要包括东北(满洲)、大漠(蒙古高原)、西域(新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海疆(台湾列岛、海南、南海群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