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新昌真君殿2021年开放吗
- 孔望山石象来历
- 青城山石刻是什么意思
景区目前正常开园。
真君殿,明朝的时候叫作石真人庙,是为祭祀宋朝的抗金名将宗泽而建的。宗泽曾13次与金兵作战,连连告捷,令金人闻风丧胆。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众捐钱重建,耗时四年才完工,然后修建了50多间殿堂,整座建筑气度恢宏,布局完善,细微处精巧。现在它是一座佛道双揉的庙宇,接受参佛信道之人的朝拜。
真君殿主殿内,宗泽真君大帝红袍长须,目光如炬,正气凛然。主殿为风火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4.3米、直径0.5米的蟠龙石住相当瞩目,蜿蜒龙身间隙雕刻的是八仙过海的传说,刻画细腻,八仙形象呼之欲出;大殿内的其他木雕、砖雕和石雕都非常考究,值得细看;大殿后门两侧墙壁上是三国、水浒的人物形象和花卉图案,造型很是生动,风格雅致。这些无处不在的雕琢工艺,为庄严的宝殿增添了几许柔和的气息。
如同大多数的道观一般,真君殿内也设有六十甲子殿、财神殿、千佛殿、夫人殿和观音殿。
新昌真君殿2021年开放。三坑真君殿共四进四厢,建筑面积一千七百平方米,有楼、平房四十间。一进为山门戏台、二进为穿殿钟鼓楼、三进为前殿(正殿)、四进为后殿云竹庵。
山门和正殿,檐廊卷棚、月梁、檐柱、耍头、牛腿,都有精致的浮雕。砖刻木雕透雕着古代战争场面,喜庆图案及兽禽花草。戏台顶为螺旋藻井结构,用十六组八百九十七块花板,逐层缩小,紧密连接,螺旋式块结至井顶。
孔望山石象来历孔子登山望海
关于孔子登山望海,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摩崖造像东侧约30米。是一就自然的椭圆形巨石通体雕琢而成。日前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象。石象重200多吨,长5米,高2.4米,象牙长0.7米。据石象左边雕刻的驯象人衣冠服饰考证,石象的雕刻年代大约是东汉末到魏晋初,石象脚踩九瓣莲花,整个雕刻体现出汉代风格。
位于东海之滨的连云港市附近的孔望山,是一座算不上挺峻的土色泛红的石山。然而,在古代,确切说在300年以前,它还是座三面环海的半岛,是历代文人墨客登高观海的胜地。相传孔夫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由此得名孔望山。
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石窟造像,但其中最早的斧凿之声在哪里呢?不在敦煌,也不在龙门,却在远离佛教发源地的孔望山。在孔望山东西长17米,高8米左右的赭黄色崖壁上,依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105尊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
造像大小不一,坐卧跳立,各具神态。造像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为主,同时也有表现道教题材的雕像。这些雕像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造像前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圆雕石像和石蟾蜍,石象前有碣形石碑座,相传是秦始皇时期秦帝国东门的象征。
东汉后期,在这里修东海庙,供奉东海神君,使这里成为早期道教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孔望山还有胜迹归云洞,也称龙洞。传说有黄龙在这里潜心修炼,功成后飞升而去。龙洞呈前低后高椭圆形,南北长250厘米,高80厘米至150厘米不等,宽140厘米。洞内石壁光滑,小巧玲珑。龙洞曾被古代僧侣用作石窟寺,后来以巨石封门相当长的时间。从北宋洞门被凿开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篆隶行草各类题刻30多处,许多题刻堪称金石佳作。
青城山石刻是什么意思青城山石刻是指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内的一系列刻有佛教和道教图案、文字和人物形象的岩石雕刻。这些石刻大部分建于唐代和明代,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青城山石刻以其刀法精湛、内容丰富、造型优美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石刻不仅是文化和艺术的珍品,也是一种历史和人文遗产的宝贵资源。
青城山摩崖石刻有4处,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岩”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名人留书,分别为“云巢”、“云根”、观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别位于青城山山脚、山腰和山峰处。“大字岩”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现无存。其余石刻虽已历经数年,但仍然字迹清晰,保存完整。
青城山摩崖石刻数量虽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辉映,对于提升青城山整体文化品位,有着点睛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