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著名的四大战役 韩国历史战场

目录导航:

  1. 战国著名的四大战役
战国著名的四大战役

战国时期发生的四大战役分别是:长平之战、阴晋之战、即墨之战和马陵之战。其中,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阴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92年,魏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阴晋之战。

即墨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81年,齐国与燕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马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是秦国、齐国、赵国三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战役。以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

1.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马陵之战是魏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魏国的将领白起成功地击败了赵国的主力军,魏国稳定了其在中原地区的地位,赵国则遭受了重大损失。

2.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秦国的将领白起和王翦联合作战,成功地击败了赵国的主力军。这场战役使得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得到巩固,赵国则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3.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是楚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楚国的将领春申君成功地击败了秦国的主力军,从而保护了楚国的领土和利益。

4. 鄢陵之战(公元前284年):鄢陵之战是秦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秦国的将领白起成功地击败了楚国的主力军,从而使得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楚国则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四大战役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各国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双方交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齐国日渐强大,主动侵入鲁国,齐国统帅鲍叔牙轻敌,鲁庄公避其锋芒,退到利于反击的长勺,故意输掉齐国的两次进攻,使得齐军更加轻率,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结果:齐国战败,称霸之路受阻。

成语:一鼓作气

2.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春秋末期晋国日渐衰落,实权实际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操控,其中智家势力最大。树大招风,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实权最大的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三家分晋”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由此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结果:晋国灭亡,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3.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援助,孙膑认为魏出兵精锐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无兵把守,遂引兵攻魏都大梁(即河南开封)。魏将庞涓急忙赶回救援,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庞涓被生擒。

结果:魏国战败,齐国在此战役中崛起。

成语:围魏救赵

4.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在长平全歼赵军。战役之初秦国久攻不下,白起运用赵国急于求成之心,使用计谋,不断散播秦军惧怕赵括的谣言,于是赵王弃用偏于防守的廉颇,起用赵括,而赵括只是熟悉兵法,实战并不在行,秦国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一、邯郸之战

公元259年,战国后期,赵国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大败秦军。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前后耗时三年。秦国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三、桂陵马陵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四、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齐国发兵攻鲁,鲁国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 在长勺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 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五、即墨之战

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为首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近代考古显示战场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范县、濮县诸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1、城濮之战:晋文公与楚成王。确立晋国霸权。(退避三舍)

2、鄢陵之役:晋楚大战,晋国胜。

3、吴楚之战:吴王阖庐、孙武、伍子胥对楚昭王。吴国霸权确立。

4、勾践灭吴: 夫差自杀,吴国灭亡。此战出了好几个成语: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5、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回救,在桂陵(河南长垣)陷入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孙膑对庞涓,庞涓再中围魏救赵之计,被射死。

7、乐毅伐齐:五国联军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即墨(山东平度)、莒城(古莒国,山东莒县)两个边远城市,仍由残军据守。

8、田单破燕:乐毅围攻即墨(山东平度)五年,不能攻下,他改用怀柔政策,企图使即墨自行崩溃。骑劫代替乐毅后,强行攻城,即墨守将田单用他新发明的秘密武器“火牛阵”反击。

9、长平之战:秦军抗杀赵国俘虏40万,赵国从此衰落,秦国统一大业再无障碍,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