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尊敬长辈的来源 古代尊老是法制吗

目录导航:

  1. 中国尊敬长辈的来源
  2. 为什么古代中国更尊重老人
  3. 中国最早的礼制
  4. 杖国延年的意思
中国尊敬长辈的来源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古代中国更尊重老人

从古至今,尊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传天下是每朝君王的发心和愿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唱千年。

为什么古人尊老?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耕生活有很大关系。在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在小农思想下,一家一户无非是犁和牛就算很先进了,人们根本想不到变革,想到的是继承。怎么耕种,怎么收获,全靠老人们言传身教,不然田地就种不好,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是现在,中国人还不是在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也是这个意思。

在古时候,人们以姓为村,比邻而居,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村,一姓之下,人多嘴杂,宗祖怎么排位,辈份怎么互称,常常引发矛盾。这时候,老人们成了全体家族人的向心力。因为老人们住往见多识广,从三皇五帝能说到自己家族祖先从何而来,由于当时教育落后,不识字的大有人在,家族文化的流传倚赖于口说为多,这让没有读过书的小辈们听得点头称是,感觉到老人们就是知道的多,学习之心发作,听老人言盛行,这就是所谓言传。

中国最早的礼制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三礼”指的是《周礼》与《仪礼》《礼记》。

“三礼”是我国最早记载古代礼制的著名典籍,也是后世制礼的典范。其中《周礼》偏重于典章制度,《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

后世制礼,有官修礼典,如唐代的《大唐开元礼》,宋代的《开宝通礼》《太常新礼》《太常因革礼》《政和五礼新仪》,明代的《大明集礼》,清代的《大清通礼》,等等。也有私人私家撰述的家礼,如《颜氏家训》《涑水家仪》《朱子家礼》等。

杖国延年的意思

杖国之年是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

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给老人使用的定制是赐手杖。《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多大年龄、在什么范围可以用杖,《礼记·王制》作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意思是说:五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可以拄杖行于乡里,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国都,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