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竹简是古代中国书写的一种主要载体,由于竹子质地坚硬,且不易腐烂,因此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文书、经籍、奏报、财务、地图等的记录。而在竹简刻字过程中,究竟哪个面更能保存文字呢?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竹简的制作过程。竹简分为两面,一面为内侧,一面为外侧。在制作竹简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竹子切割成指定大小的竹条,然后将竹条用刀刮平,分别在内外侧进行刻字,最后用线绑成一叠竹简。因此,竹简的内外两侧都刻有文字。
我们需要考虑竹简保存的环境。古代竹简保存环境较为恶劣,采用竹简记录的文献多数在地下或水中保存,因此会受到潮湿、腐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哪个面更能保存文字呢?
经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代竹简的内侧更能保存文字。原因是,内侧的竹简刻字表面相对平整、光滑,刻痕深浅均匀,且对水分的吸收较外侧更少。而外侧的刻字表面凹凸不平,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大,更易受到腐蚀,因此保存时间越久,外侧的刻字会越来越模糊,甚至无法辨认,而内侧的刻字却能保存得更加完整。
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一些竹简上,内外两侧的刻字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在制作竹简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竹简的平整度,有时会采用“一面多刻”的方式,即先在一面刻字,再将竹条翻过来,在另一面刻上对应的文字。这种方式虽然能保证竹简的平整度,但也会导致内外两侧的刻字内容不完全一致。
古代竹简的内侧更能保存文字。这一结论不仅对于竹简的保存与修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竹简刻字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