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历代兵制考法
- 中国古代的征兵方式
- 为什么古代精兵那么厉害
- 兵役法冷知识
- 为什么古代服兵役为一年
- 古代人为什么要当兵
- 我国古代不同征兵制度表现为
- 话说古代独子免兵役是真的吗
历代兵制的考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 兵种分类:历代兵制中通常会对不同兵种进行分类,如骑兵、步兵、弓弩兵等。可以考察各个时期兵种的组成、装备和作战方式等。
2. 征兵制度:历代兵制中征兵制度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可以考察的内容包括征兵的对象、征兵的方式、征兵的数量等。
3. 军队的组织、编制和指挥系统:历代兵制中,军队的组织、编制和指挥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可以考察军队的组织结构、千户制、百户制、千人制等编制形式以及指挥系统的演变等。
4. 军队的装备和武器:历代兵制中,军队的装备和武器也会逐渐发展与更新。可以考察不同时期军队的装备和武器类型、制造工艺的发展等。
5. 军纪、军法和军人待遇:历代兵制中,军纪、军法和军人待遇也是重要的考点。可以考察军纪和军法的制定、执行和修订等情况,以及军人的待遇、俸禄等问题。
总之,历代兵制的考法可以从兵种分类、征兵制度、军队组织与编制、装备和武器、军纪与军法以及军人待遇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强制征兵时代,主要靠抽丁,所以征兵量主要看人口基数,去掉家里有功名的,一户抽一丁(当然这也是理想情况下);
时间上,就是战时抽丁,临时训练一下就上,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具体规定,有需要就征;
后来又发展了卫所制度,这个军户就不用征了,生下来就是预备兵员,也没什么积极性
所以就又发展了募兵制,吸引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给安家银子、给吃饱饭,那时候“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混不下去了,没人去当兵。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碰上征兵的人比较能说,忽悠下民族大义什么的也可以。
为什么古代精兵那么厉害所以各国就开始从士兵当中挑选那些年轻力壮又胆子大的,单独组建成一支作战部队,既减少了养兵成本,又能在面对对方的乌合之众时快速击溃对方,这就是最早的精兵概念。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时,白起就曾派出一支2.5万人的奇兵拦截赵军退路,硬生生的切断了45万赵军和后方的联系,足见其强悍。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世袭兵,而且主要针对那些民风彪悍的地区征兵,也就是把“精兵”产地化,像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就将少数民族士兵组成了“无当飞军”。
兵役法冷知识兵役法简单说就是关于兵役制度的法律,即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兵役法通常依据宪法和宪法性法律制定,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公布。目的在于保障军队的兵员补充,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
兵役法是国家的基本军事法律。其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兵役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古代服兵役为一年人太少,战线太长都是原因
罗马帝国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这么大面积都要驻军,还要维持前线的战兵数量,还要保证运输线。就罗马本土那巴掌大的地方,如果不延长兵役时间,根本没法进行下去。
而中国的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个其实是诗词夸张的写法。一般十四五岁的确可以从军了,百战余生,到60岁还没死,已经是神了。
中国古代的兵役有很多种,一种是抓的壮丁,这种一般是充劳役。必要的时候给个纸甲,给把木枪,也算是战兵。一种是兵役,这种唐朝后的募兵制出现后,才大量出现。隋唐搞的是府兵制,这种基本上是终身兵役,每家每户按成丁抽取。有五抽二、三抽一、二抽一。隋炀帝三征高丽,前后出动二百多万战兵和几百万辅兵,最后二抽一都不够数了,就抓壮丁充数。第三种是兵户制,这种明朝最为突出。这种兵役不但自己终身,连子孙后代都终身服兵役。当然这种后来基本上算是废了。不是从制度上废的,而是兵户管理出问题,吃空饷和逃籍很普遍,以至于虽然在册的兵户很多,实际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也无法形成战力。
这一系列的兵役措施,都是因为——人口太少了。
强盛时期也维持高额常备军力的现象也有,宋时期,为了维稳,遇到天灾,为了防止流民暴动,很多时候会出现就地转厢兵的现象,便于统一管理,然而厢兵也是兵啊,当了兵,吃了饷,再要卸甲归田就难了。因为利益问题,所以被迫背负沉重的军备开支。这个兵就不是因为需要而留着,而是一大堆既得利益者在维持这个制度。相对的,我国历史上很多时期兵役非常长,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事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故意促成的。有兵就有兵饷,有兵就有兵权。这钱和权的结合体,谁愿意放弃谁傻B。所以兵役时间也无限延长了。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古代人为什么要当兵古代人当兵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当兵有固定的军饷,能解决吃饭等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很多穷苦百姓没有土地甚至粮食,没有收入,将儿孙送去当兵,至少可以保证其不被饿死。家里少一口人吃饭,就等于其他人多了些粮食,其他人分到的饭食就会多些。
如果碰上好时候和比较体贴部下的将领,士兵到手的粮饷,在除去个人口粮后,可能还会有结余,积攒下来,寄送给家里也是一笔可观的补贴。
当然,碰到朝廷的军饷供应不上,或者有克扣现象,但就惨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的将领在打了胜仗之后,默许或纵兵劫掠,以解决军饷问题,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为了剿灭太平天国,都曾有过这样的行为。
所以,在古代,尽管当兵打仗会死人,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以这种方式解决吃饭问题。
第二,当兵有机会建功立业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今中外,很多大头兵最后通过立下战功一步步晋升,成为将军、功勋卓著的大功臣,比如中兴大唐的郭子仪,最后出将入相,累世公侯。
第三,为了安邦定国
军队是一方政权、朝廷和国家的守卫者,没有军队的政权和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作为军人,作为国防屏障,守土有责,保卫边境是其应尽的责任。
自古就有很多人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这些人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一心把扶保君王、江山社稷放在毕生追求之首,例如卫青霍去病岳飞等名将。
所以,尽管古人当兵的出发点和动机各有不同,也曾出现了很多为祸国家、中饱私囊的败类,但大多数军人都为了当时各自所效力的国家和君王付出了鲜血,护卫了一方的平安。也正由于一代代军人的拼搏,才有了今天中华的疆域,才有了华夏子孙和文明的传承。
秦国时,战争是平民唯一的升官发财的机会,所以大家争先恐后去当兵。但秦末,刑罚过于苛刻,人们也不肯参军。
唐初,实行府兵制,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条件,人们也愿意当兵。末期连年战乱,府兵优惠不再而伤亡惨重,人们开始逃避兵役。
宋朝实行“养兵”措施,广泛征兵,给予优厚待遇,以防止兵变,在灾荒年没饭吃时,当兵是十分好的选择,这也造成了宋军的战斗力的逐渐降低。
秦国时,战争是平民唯一的升官发财的机会,所以大家争先恐后去当兵。但秦末,刑罚过于苛刻,人们也不肯参军。
唐初,实行府兵制,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条件,人们也愿意当兵。末期连年战乱,府兵优惠不再而伤亡惨重,人们开始逃避兵役。
宋朝实行“养兵”措施,广泛征兵,给予优厚待遇,以防止兵变,在灾荒年没饭吃时,当兵是十分好的选择,这也造成了宋军的战斗力的逐渐降低。
1.军队本身素质较高,有高尚的作战目标,如保卫家国、忠于朝廷(现在的人可能觉得这都是扯淡,但是古人就是有这样的思想,他们是会为了一些名义上的东西奋力拼搏的),还有将官受到拥护,士兵愿意拼杀。
2.古代士兵收入主要是来自于杀敌的,军饷没几个钱,只有多杀人才能拿钱,秦国就更好,杀敌多者有爵位,古人生活不易,基于这些福利,士兵们当然愿意勇猛作战。
3.还有一些是军纪败坏的,比如如果将领下令攻破城池即可随意劫掠,你说士兵会没动力吗,大头兵穷得不得了,能洗城的话就可以抢到女人和财富,谁会不拼。
我国古代不同征兵制度表现为一个国家想要强盛,首先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而军队的强大基础在于士兵。要确保有好的士兵,就要有好的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各个时期,主要有六种兵役制度。
部族兵制
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封建邦国制度,成立了城邦国家。据说当时直接统治的加上表示服从周朝的大小部落国有800多个,各国的军队由统治部族的全体男子组成部族军队,即为部族兵制。军队中的‘甲士’是战车兵或徒步作战的‘虎贲’,由‘士’阶层以上的人来担任,也就是贵族兵,其余平民担任的步兵为‘徒’。
全面征兵制
战国时期,各国士兵损耗严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发生的大战,赵国损失将士45万之多。为了弥补兵源不足的情况,当时各国开始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规定任何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必须为国上战场,包括少年男子。
部分征兵制
最典型的部分征兵制就是西魏北周开创,以及到隋唐时期使用的‘府兵制’。公元550年正式建立的‘府兵制’,当时规定户口等级在6等以上的中上户,有三个儿子以上的家庭选择魁壮有力者当府兵。府兵平时在家耕种,农闲时训练,战士出征。
话说古代独子免兵役是真的吗是的。在古代,征兵的时候,如果是家中独子,就可以免征。不过,如果是在战争时期,哪怕是独子,也必须服兵役。在古代,当兵的待遇非常差,即便没有遇到战争,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丧命,如果是戍边,生活条件更差。因此,如果家中有人当兵,基本都没有等到他回家的时候。
独子免兵役的传统源远流长。《史记》记载,战国时,魏国信陵君为了救赵国邯郸,代替晋鄙领兵攻打秦军,出击之前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退秦军,遂救邯郸而存赵国。
秦始皇曾下诏各郡县,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唐朝安史之乱,开始三丁抽一,后来二丁抽一;宋代籍民为兵,或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二,或两丁抽一。
元朝兵役制度规定:“签蒙古军,每户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家止一丁者不作数”(《元史?兵志一》)“家止一丁者不作数”就是独子免征的意思。清朝八旗兵以旗人(军户)世代充任,凡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三丁抽一”,余二人留家为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