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兵力优势明显,背靠西北大本营 潼关二十万守军倾巢而出为何遭遇惨败?的相关内容:在说起潼关守军全军覆灭时,很多人通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哥舒翰想依靠潼关天险防守,而唐玄宗非要逼哥舒翰率军出战。于是乎,被逼无奈的潼关守军在哥舒翰的带领下,走出潼关与安史叛军展开野战,结果
核心提示:
在说起潼关守军全军覆灭时,很多人通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哥舒翰想依靠潼关天险防守,而唐玄宗非要逼哥舒翰率军出战。
于是乎,被逼无奈的潼关守军在哥舒翰的带领下,走出潼关与安史叛军展开野战,结果被打得全军覆灭。
我查了很久,并没有查到这种说法的源头。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即使是最基本的史料记载,肯定也不支持这种说法。
潼关守军是在哪里覆灭的?答案是函谷关一线,著名的天险之地。
潼关守军之所以会全军覆灭,绝不是因为被迫出战,而是因为轻敌冒进,深入函谷关天险之地,并且落入安史叛军的埋伏圈所致,并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野战无能。
潼关守军之所以一直不敢反击安史叛军,绝不是因为在野战中无法打败他们,而是安史叛军一直依靠函谷关天险防守。
在这种背景下,潼关守军想要反击安史叛军,就必须越过一条近百里的、令人恐怖窒息的天险。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军队需要通过这样一条近百里长的狭长地段时,将士们内心会是什么感觉呢?恐怕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窒息。
军队由于受地形制约,被迫分散成长达几十里且首尾不能兼顾的队形,在突然受到攻击时,想要组织任何形式的反击,通常都只是一种徒劳。
己丑,遇崔干佑之军于灵宝西原。干佑据险以待之, 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干佑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干佑严精兵,陈于其后。兵既交,贼偃旗如欲遁者,官军懈,不为备。须臾,伏兵发,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隘,士卒如束,枪槊不得用。
面对这种地形,绝没有哪支军队敢随便深入,因为一旦在这里受到伏击,通常只是死路一条。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哥舒翰为什么会率领潼关守军进入这种天险之地与安史叛军作战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逼迫哥舒翰率军深入天险之地与安史叛军决战。
而帝入国忠之言,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
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唐玄宗固然有可能逼迫哥舒翰率军出战,但绝没有命令他一定要在哪里与安史叛军决战。
史书在记载这段内容时,也充满了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说,当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战时,哥舒翰就如同上了刑场一样。
翰窘不知所出。六月,引而东,恸哭出关,次灵宝西原,与干佑战。
可在随后的战争中,哥舒翰充满了盲目乐观的情绪,甚至说出了消灭叛军再回来吃早饭的狂言.
结果呢?自然是被安史叛军一路引进了恐怖的死亡坑谷。
干佑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 及战,干佑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干佑伏兵于险,翰与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观军势,见干佑兵少,趣诸军使进。
进入一个令人恐怖窒息的死亡坑谷,还突然落入敌人的包围圈,无论多强的军队恐怕都只能任由对方宰割。
在这左边是大河,右边是高山,长达近百里的狭长地带中。
两头突然被敌人封锁,左边高处的石头和弓箭如雨一样落下,向右逃避随时会掉进河里,向前向后看,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自己人。军队再多又如何施展呢?
如果敌人再故意弄出大量的烟雾,军队一时陷入视觉上的困境,耳边不断响起敌方的战鼓声和呐喊声,除了本能地组织一轮接一轮的射击之外,几乎就不知该如何反击了。
而这一切通常都是徒劳的,甚至会不断误伤友军。
等他们被惊恐和疲劳消磨尽斗志后,各种弓弩消耗殆尽时,再面对敌人从两头组织的进攻时,除了本能地逃跑之外,几乎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反击。
因为军队被不利的地形,拉成了首尾不兼顾的长龙。而所有试图逃跑的行为,都会让战争变成单方面的屠杀,甚至是一波接一波的踩踏事件;或是成群结队的落水事件。
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始,斗门有三堑,广二丈,深一丈,士马奔钥相压迮,少选堑平,后至者践之以入。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潼关守军为什么会进入这种地区呢?
答案只能从历史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中寻找。
史书上的记载,只有最基本的事实是可信的,因为这种事实通常是有目共睹的,史书几乎也是众口一词。
至于各种细节,尤其是带有情感和价值观判断的细节,通常都是一个个的罗生门,不同的当事人经常会给我们留下天差地别的记述。
许多历史细节我们都能看到相对统一的讲述,无非是因为有人能有效控制话语权,而且交通媒介相对落后,把各种异己的内容都淹没了。
我们看到的安史之乱,主要是以唐肃宗为首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所写。
如果我们能看到《唐玄宗日记》、《高力士回忆录》、《我的伯父杨国忠》、《安史之乱亲历者口述》、《田承嗣回忆录》、《被人误解的安禄山》和《契丹人眼里的安史之乱》等形形色色的历史资料,我们肯定会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这些人叙述的相关历史,肯定与我们看到主流历史记载天差地别。
对此,只要大家有过学习和研究近现代史的经验,自然就会明白。
因为近现代史料空前丰富,所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肯定不会简单地认为某个历史当事人是精神有问题或老年痴呆。更不会简单地认为,相关历史就是正义邪恶大战的历史。
但如果看单方面的历史,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历史当事人有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坏人;一种是聪明人,一种是蠢人;一种正常人,一种神经错乱者;一种为国为民的人,一种是自私自利的人。
哥舒翰为什么会盲目乐观,以至于进入那种死地与叛军作战呢?
基于哥舒翰的角度,他最希望的自然是一直留守潼关不出战。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潼关守军就可以作为最强大的战略部队,留在帝国都城附近,等郭子仪和李光弼攻克叛军老巢之后,潼关守军进可收割溃逃叛军;退可左右中央政府的事务。
而当唐玄宗逼潼关守军出战之后,哥舒翰多少有点进退失据。
第一、这意味着他离中央政府越来越远,以后干预中央政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第二、他离开了潼关天险,与安史叛军进入了危险的对恃之中,自然没有心思天天想着干预中央政府的事务,因为安史叛军显然不是易与之辈。
在这种背景下,哥舒翰想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其实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迅速击溃驻扎在函谷关的安史叛军,越快越好!
如果能迅速击溃驻扎在函谷关的安史叛军,哥舒翰依然可以重新处于之前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之中。
只要我们理解这种利害关系,自然就会理解,哥舒翰为什么哭着喊着拒绝出战;而在出战后却又会盲目轻敌深入险地了。
安史叛军在潼关一线的军事力量是处于绝对劣势的,正因如此,哥舒翰才敢执行绝对大胆而冒险的战术。
按照正常理解,安史叛军人数远少于潼关守军,且潼关守军背后就是大唐帝国的整个西北大后方,随时会有大量的精锐军队过来增援。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如果真敢堵在潼关门口,突然面对政府军的大反攻时,肯定会立刻全军覆灭。
正因如此,安史叛军才一直驻扎在距潼关二百里外的函谷关一线。
在这种背景下,哥舒翰想要尽快解决安史叛军,自然只能冒险突袭。
哥舒翰四日出潼关,七日抵达函谷关一线与安史叛军相遇。
经过一番简单的情报和信息战,哥舒翰终于认定:安史叛军在函谷一线的兵力非常有限,而且绝不是什么精锐。
从情理上来讲,这种判断并不离谱。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战场上打得安史叛军一败再败,老巢范阳都有失守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从函谷关一线抽调军队回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判断,才使得潼关守军迫不及待,到达函谷关一线仅一天时间之后,就深入天险之地大举追击安史叛军。
等进入死亡坑谷后,突然发现安史叛军早已预设了埋伏圈,当时就惊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到此时,也不意味着潼关守军会全军覆灭。因为哥舒翰不是傻子,绝不可能让全军都进入死亡坑谷。
如果哥舒翰能在第一时间选择割肉离场,从理论上应该可以带着一半军队完整退回潼关。
可问题是,这肉割起来有点太痛了。
关键是,如果安史叛军实力有限,哥舒翰却被他们虚张声势的进攻吓住了,他回去之后拿什么向中央政府交差呢?
就是拉出一头猪,最多也就是打出这种仗吧!
既然不愿意割肉逃走,那就继续对赌吧。
但是死亡坑谷内的潼关守军根本杀不出去,只能进行着徒劳的挣扎;死亡坑谷外的潼关守军又攻不进去。所有的努力似乎只是在无谓地消耗士气和体力。
待到山穷水尽之时,死亡坑谷内的潼关守军就开始遭受着屠杀一样的命运;等他们的残余部众惊恐地逃窜出死亡坑谷时,坑谷外的潼关守军也会被这种气氛所感染,更会被他们冲击得难以保持阵形。
于是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前军在惊恐地向后溃逃,后军不赶紧掉头跑路,就会成为踩踏的牺牲品。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也许更容易理解什么叫兵败如山倒。而这种溃败开始后,自然只能被安史叛军如同收割庄稼一样的砍杀了。
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谓贼在烟中,聚弓弩而射之。日暮,矢尽,乃知无贼。干佑遣同罗精骑自南山过,出官军之后击之,官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于是大败;或弃甲窜匿山谷,或相挤排入河溺死,嚣声振天地,贼乘胜蹙之。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
潼关守军的溃败有多惨烈,有一件事可以反映。
在潼关外围,潼关守军曾挖了三道两丈宽、一丈深的壕沟。在安史叛军的追击下,政府军不断跌落入壕沟中,很快壕沟就填满了,后面的人踩着壕沟内的尸体继续向前跑路。
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余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纔八千余人。
到了此时,如果潼关守军有信心守潼关,还是有机会的。因为先有八千军队退回潼关,还有后续的士兵陆续归队。
问题是,此时的他们已经没什么士气了。
仗打成这样,哥舒翰等人会不会得到一个像封常清和高仙芝那样的结局呢?
出于这种考虑,潼关守军最终选择了投降。到此为止,潼关终于失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兵力优势明显,背靠西北大本营潼关二十万守军倾巢而出为何遭遇惨败?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