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帝王为什么称“我”为“朕”
- 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
- ‘朕’是什么意思?古代帝王为什么自称‘朕’
- 芈月传里,芈月为什么称自己为朕
“朕”在先秦时,是第一人称代词,与“我”,“我的”,“余”等同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称“朕”。因这样自称,有“天下皆朕(我的),皇权独尊”之意。
一改古往帝王的“孤”、“寡”谦称,更有力慑朝政,君临天下之威。
为什么古代的君王要将“我”自称为“朕”提到中国历史上专有的特定称谓“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不是古代帝王的‘专利’吗?”是的,“朕”确实是古代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朕”我也能用
不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平民百姓也有过一段自称“朕”的历史阶段,也即说,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也曾扬眉吐气地自称“朕”!
中国古代的皇帝专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号令天下,莫有不从。“朕”,便是他们自己规定的“专利自称”。
“朕”字初意
其实,“朕”,最初的字义指自己(自身),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对“朕”的解释是:“朕,身也”。《说文》中则解释为:“朕,我也”。《诗·大雅·韩奕》中有“无废朕命”,《楚辞·》中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记述,都是第一人称代词。蔡邕在《独断》中则阐述得更为直接:“古者尊卑共称朕。”因此,“朕”最初就是第一人称“我”、“我的”代称,不论尊卑,人人都可自称“朕”。
“朕”成专用
“朕”的分水岭出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嬴政首创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天子自称曰朕”。自此,“朕”便由大众普遍使用的自我代称而变成了皇家的专用代称,染上了“唯我独尊”的色彩,平民百姓谁再敢自称“朕”,那便要获罪杀头了,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人可以使用“朕”这一称谓。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中国帝制终结。
先秦以前的平民百姓也曾自称“朕”,秦朝以后老百姓便被剥夺了这个“待遇”。这也给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演员们提个醒: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可“戏说”,一定要尊重史实,不能一“朕”到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此外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因为多数时间不是附属国,且自称天皇,所以自称“朕”。朝鲜半岛历代国王只能称“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称“朕”。1897年朝鲜王国“升级”为大韩帝国,1910年灭亡前仅仅两代国君称“朕”。越南国王对内称“大越皇帝”,对中国称“安南国王”,对内时自称“朕”。扩展资料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本来的意思为舟中火种,后来慢慢演变为“我”的意思。那么什么时候君王开始称为“朕”呢?
史料《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也就是说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名相李斯建议“朕”这个词就变成皇帝的专有词汇。
只是这个“朕”并不用在日常口语上,而是书面语多一些。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朕”这个词是有它的演变历史的。
先秦时代,“朕”这个词就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称“朕”,就和今天我们自称“我”一样。
那个时代,诸侯国的国君们自称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称呼:孤、寡人、不穀。
老子《道德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这不但把当时那个年代诸侯国国君的自称写了出来,而且还说明了原因:国君是“孤,寡”,因为他高高在上,比所有贱民都要高贵,当然是孤独悬在权力最高峰了。
等到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国:秦朝,他也必须用一个特别的称呼来表明自己独一无二。
首先,肯定不能重复以前诸侯国国君的那几个称呼;
其次,这个称呼也不能太陌生,毕竟,生造出一个词强行人老百姓接受,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借这个称呼显示出自己的绝对权力。
于是,秦始皇嬴政就想到了,剥夺当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朕”的平民使用权,以后这个字,只能皇上用!
不但解决了称谓问题,还从老百姓的日常习惯中,把“皇帝”的绝对权力进行了一番很好的展示,可想而知,当时肯定有一些老百姓改不了口,等待他们的,恐怕也是不好的下场。
就是不跟你讲道理——我是皇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能我自称“朕”,你们都只能换个别的称呼。
到了汉代,侯爵级别的人物往往会用“孤”来自称,那么小老百姓呢?他们渐渐用其他词代指自己了,比如“吾”、“我”、“予”、“余”;当然,这几个字的具体用法也是有细微区别的。
要知道,在商周时代,那时候的天子可是自称“予一人”的,追溯到尧舜时期,舜是第一个自称“予”的人,到了后世,这个“予”反而失去了它的高贵属性,变成了平头老百姓的自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国时期,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也都沿袭了汉朝的习惯,自称“孤”,有意思的是,曹操明明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形同于皇帝的大权,但他仍然只能自称“孤”或者“本王”。
倒是那个形同囚徒,连自己老婆也保护不了的“曹魏吉祥物”汉献帝刘协,反而总是自称“朕”。
由此可见,文化上的习俗一旦形成的习惯,会有相当强大的历史惯性。直到今天,不会再有人自称“朕”,它已经成为皇权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古董,永远供后人围观了。
‘朕’是什么意思?古代帝王为什么自称‘朕’就是“我”的意思,皇帝自称“朕”是为了区别与臣民的地位和权利,古代一般都很信“命”或者也可以说在封建统治下大量的文化熏陶下所有人都相信有神明左右世间万物,而“天命神授”的天子自然与众不同,拥有生杀大权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以朕自称无非加强神秘感,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像泰山封禅,祭祖大典等仪式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帝威。所以皇帝喜欢称朕和夏商时期称寡人都是一样的,只是后来称朕更方便且有效,也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皇帝的专用代称。
“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春秋战国时期,任何贵族都可以自称为朕。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秦王称号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功业,于是改称皇帝,自称为朕。
从秦始皇以后,一直到清朝,所有的皇帝都自称为朕,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芈月传里,芈月为什么称自己为朕
芈月自称朕的原因是:在先秦时,朕并不是君王专有用语,而是文人雅士的谦称,所以芈月可自称为朕。
芈月: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芈月出身于楚国,为秦国相穰侯魏冉之异父姊、后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襄王。
芈月起初是惠文王的妃子,惠文王死后,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
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即芈月所生的公子即位,即秦昭襄王,芈月因此成为王太后,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
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