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人身高换算单位
- 古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多少米
- 古代两米大铁枪多重
- 评书中的身高过丈到底是多高啊
- 古代七尺男儿
古代的一尺和现在的度量单位厘米的比例大概是1尺比23.04厘米。而在三国中,对于最为勇猛的吕布史书上对其身高的形容是是身高一丈,一丈算下来是2米3多。
而且,对于其他一些历史人物还有这样的描写,例如,兵圣关羽身高就有9尺,而张飞8尺,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也都有两米或者有接近两米。
虽说由于古代的人们骨骼和现代人相比都要高大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为了生存,人们则需要经历一些劳动量非常大的体力活动古代,这也就导致古代人们的身高普遍都要比现在的人们高大一些。
在古代,人们对于身高的度量往往只是取一个大概的区间而已。并不存在精准的可能。所以对于这样身高八丈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而且自小在不错的环境下成长的吕布,拥有高于他人很多的身高实属正常。
在《三国演艺》的辕门射戟一章吕布抓回刘备那一幕的描写也足以佐证吕布身高的确是高于普通人,刘备见状不妥正欲逃脱,却被吕布如提稚童一般提了回来。''如提稚童''就是像提小孩子。而刘备身高七丈,也就是一米七。
要想做到把一个一米七的人如同小孩子一样提起来,必定是要高于普通人数十里面方才能做到。所以,吕布的身高也就是在两米左右。
古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多少米古代一丈等于多少米 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 3.33 米。
一丈等于十尺。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1、现代:一丈=3.33米。
2、商代,一丈合今1.695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3、周代,一丈合今2.31m
4、秦时,一丈约2.31m
5、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m
6、三国,一丈合今2.42m
7、南朝,一丈约2.58m
8、北魏,一丈合今3.09m
9、隋代,一丈合今2.96m
10、唐代,一丈合今3.07m
11、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m
12、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m
古时候一丈等于现在多少米
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
一丈等于十尺。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e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古时候不少人身高丈二,估计也就两米多。
古代一丈等于多少米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一丈长度和现代国际单位制长度的近似换算关系: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一丈大约等于2.31米。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一丈长度大约为2.72米。
3. 宋代时期(960年-1279年)的一丈长度一般认为是3.5米左右。
一丈相当于现在的3.03米。
因为古时候的度量标准和现在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地区的度量标准也不一样。
但是根据历史记录和考古发现,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一丈约等于3米左右,而现代统一的一丈相当于3.03米。
另外,古代的度量标准还有尺、寸、分等多种,各有不同的长度。
因此,要更准确地转换长度单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古代中国的一丈长度因朝代和地区而异,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不过,清代的一丈为10尺,一尺长约为23.1厘米,所以一个清代的丈在长度上为23.1 x 10 = 231厘米。转换为现代的计量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因此1清代的丈约为2.31米。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计量单位与古时候的单位标准、精度以及具体方法等存在区别,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会因为不同的技术地区差异而存在不同。
因此,如果需要进行更为精确和具体的长度度量,建议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古时候的一丈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源于中国古代的计量系统,现代意义下的一丈等于3米。
中国古代的计量系统以尺、丈等长度单位为主,其中「一尺」为长度单位基础,是从人的手指到肘部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一个尺。古代的丈长约是10尺,也就是在现代的计量单位下,一丈等于3米。
由于历史变迁和各地的地方性差异,古代的长度单位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例如在唐代,一丈长为5尺,即1.5米,而在元代则为6尺的长度,即1.8米。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长度单位的差异,但总体上讲,一丈通常被用作一种长度单位,类似于现代的米、英尺等。
在现代测绘、建筑等领域中,一丈这种单位已经不常用,但在文化、历史等非常特定的语境下,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总体来看,古代的一丈转换成现代的长度单位大约是3米左右,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地方性的差异,实际数值可能略有不同。
古时候的一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3米。
因为在古代,各地的长度度量标准并不一致,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度度量标准也有过不同的变化。
但是一般来说,古代的一丈大致是指双臂伸开后,两手指尖相互对折到胸前的长度,据研究,这个长度大约是3.3米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值,具体数值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大约二十五斤。武卒的选拔非常严格:身上必须披上三重甲,手持一支长约两米重达二十五斤的铁枪,腰部悬挂一把铜剑,后背重达十余斤的铜盾,一筒装有五十支长箭和一张铁胎硬弓。身上携带三天的军粮。半天内急行军一百里后还能立即投入战斗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古代的铁枪重量因时代和地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军队和战争时期使用的铁枪重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古代的铁枪重量在2到5公斤之间。
在中国古代,铁枪的重量通常在2到3公斤左右。例如,明代的长枪(也称为“两米大铁枪”)一般重约2.5到3公斤。这种长枪通常由铁质枪杆和铁质枪头组成,整体较为均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重量可能会因不同的制造工艺、用途和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因此,对于古代铁枪的重量,我们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
评书中的身高过丈到底是多高啊古代一丈为10尺,一尺为0.23米(秦代) ,明清一尺为0.31-0.33米。
唐朝一丈是3米(小尺)或3.6米(大尺),二丈就是6米或7.2米如果按现在说一丈是三米,一米有三尺的话,那姚明不也是矮子了?所以我觉得评书里说的一丈不是现在的三米,不过到底怎么和现在的尺度换算
身高六丈的说法恐怕不存在吧,除非用来形容天兵天将。 丈六意思是一丈六 咱们听评书里说一些猛将身高一丈、丈二的,并不是说他们能有3米多高。 因为古代的尺比现代短,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
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这样算来,身高丈二也就是十二尺,也就是两米多高,跟姚明差不多
古代七尺男儿七尺男儿指身为男子汉,自然应当有所作为,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在里面。最早的传世尺子出现于商朝,它以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为1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那么1丈是10尺,一个成年男子身高约1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1931年河南洛阳东周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秦代沿袭周尺,1尺也在23厘米左右。西汉尺现今出土了8支,实测长度在23到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略大于周尺。流传至今的东汉尺比较多,仅出土的就有40多支,实测长度均在23到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比西汉的尺子长了0.2厘米。
一、“七尺男儿”是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的说法,秦汉时期一尺约为23到24厘米,约为现在的161-168厘米。但是在不同朝代“尺”所代表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
二、史料记载:
东汉班固《汉书》中提到“光为人沉静详审,长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意思是说霍光为人沉着冷静,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留着好看的胡须。
说起与男子有关的成语,不知道第一时间内出现在大家脑海中的会是哪个词?如果我将这个词语限定在身高范围呢?想必很多朋友就会脱口而出,对,这个神秘的词就是“七尺男儿”~在很多的历史作品中,男主人公常会自称“我堂堂七尺男儿....”来展现男性的自尊。先给大家报一下一些历史名人的身高——
1.项羽:身高八尺;
2.吕布、关羽:九尺;
3.而最高的莫过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史载九尺六寸。
七尺男儿是几米:现代7尺男儿即是几多cm
度制 期间 单元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一: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二: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三: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四: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五: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六: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七: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八:南朝与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九: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十: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十一: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诗中的“七尺”代指的是男儿。其实,在古代,以七入诗的情况还不在少数,如,唐朝李颀的《古意》诗中的“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朝孙枝蔚的《黄河舟中》诗里的“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等句,都是用“七尺”来代指己身的。因因,很久以来,堂堂男儿七尺汉就成为成年男子的自我称谓。
按常理来说,“七尺”应指的是身体长度,但是,你知道么,最早的“七尺”指的并不是身高,而是年龄。《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在周代,所谓的七尺,就是指二十岁的成年男子。年过七尺,就有服兵役与徭役的义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