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新朝的特点
- 新朝和东汉之间为什么控着3年
-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
- 更始帝为什么不被历史承认
- 西汉的前朝灭亡的原因
新朝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
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共1帝、15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因为传统史观相对于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比较鄙弃禅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国史学家误认为是“伪君子”。中国古代史学家对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新朝
民族
汉族、匈奴等
别名
新,新莽
起止时间
公元8年 ~ 公元23年
面积
405万平方公里
创立者
王莽
末帝
王莽
都城
常安(今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
人口
5600万人
外文名
The Xin Dynasty
帝王
王莽
官方语言
雅言
所属地区
亚洲
后任朝代
刘玄(汉、玄汉)
货币
货泉
亡于
绿林军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统治地区
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太原等
新朝和东汉之间为什么控着3年新朝灭亡后,并不是刘秀紧跟着建立东汉,而是刘玄的玄汉。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共1帝、16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玄汉(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国历史上继新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为西汉宗室刘玄所建立。更始元年至二年间,名义上统一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与西汉、东汉合称汉朝,为区别西汉、东汉,故称玄汉。国祚三年。
西汉灭亡的原因是1.内部政治动荡:西汉朝的末期,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弱,外戚贵族把持国家大权,形成了内部政治动荡。
2.经济疲软:西汉朝后期的经济渐渐衰退。
西汉灭亡原因是:
1、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形势,有不少人向朝廷提出解决危机的办法。
2、汉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
3、由于当时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因不愿放弃自身利益,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4、内外交困的汉哀帝,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崛起,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人。
5、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为其制造代汉的舆论。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灭亡:
1、重用外戚,政局混乱。
2、宦官专权,国家权力削弱。
3、后期皇帝昏庸,无力掌控过家大局。
二、东汉灭亡:
1、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在后期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2、宦官专权。
3、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较小,因而形成外戚专权。
4、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5、苛捐杂税众多。
6、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直接推动东汉政权走向灭亡。
两汉一般指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
汉朝历史简介: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军事上迫使匈奴西迁、派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公元100年罗马帝国遣使来朝,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史称“永元之隆”。公元190年,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
思想介绍:
汉代儒家学者都奉孔子为先师,而无人以孟子或荀子后学自诩。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对汉儒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由此,汉初儒家学者中也隐约存在着对立的两派。而自从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形式提出一套系统政治学说之后,汉儒内部两派的斗争便集中表现为《春秋》三传之争。他们针对汉初政治所面临的难题,提出“以德化民”和“以礼为治”两种政治主张。自武帝以后,两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对朝廷政策施加影响,使汉朝政治在儒术独尊之后继续表现出大幅度的摇摆变化,使武帝至宣帝、元帝至王莽、东汉一朝又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
政策重心:
汉武帝尊儒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繁荣,使儒生大量进入各级政府,从而获得参与和改造朝廷政治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武帝帝在尊儒的旗帜下采纳了《公羊》家“《春秋》决狱”的主张,将儒家思想纳入承秦而来的汉家律令,使帝国法律初步儒家化了。汉宣帝在武帝改革律令的基础上,又对吏治进行了改良。西汉中期之儒术,虽然只是用来缘饰法律,虽然只是法治的辅助手段,但它毕竟介入了“汉家制度”,使得“王道”在朝廷政策中与“霸道”相杂,从而使东西方的文化对立和冲突得到进一步缓解,使关中和关东不再格格不入,使文化上的战国局面宣告结束。然而西汉中期,帝国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开边拓土成为第一位的事业,支持对外战争是朝廷政策的重心。在这方面,《公羊》家的“三世异治”说也起了推动作用。但承秦而来的军国主义体制和法治传统更适合战争的需要,因而仍是朝廷制定政策的主要基础。这一局面直到宣元之际才得以扭转。在那之后,朝廷政策的重心终于转到内政上来。
政治文化:
东汉是西汉的继续,继承了西汉二百余年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成果。它的建立意味着“汉德”复兴,而在东汉人看来,“汉德”就是“尧德”,亦即《公羊》家所阐述的《春秋》之道。它定都洛阳,是西汉后期出现的政治重心东移趋势的结果,使汉朝终于跳出了以关中为本位的政治格局,进一步摆脱了军国主义体制和法治传统的束缚,为《公羊》家重新拨乱反正、重建汉家制度提供了机会。它吸收了西汉的经验教训,对元帝至新莽的改制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受其影响,东汉统治者一度效法宣帝,兴起严猛苛刻之风,但这不是东汉政治的主流。相比之下,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儒学士大夫集团对《春秋》三家之学,对儒家的两种政治主张,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使《公羊》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在《公羊》学的影响下,东汉的政策重心始终在内而不在外。对外坚持“务广德”,反对“务广地”,没发动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内虽在章帝时一度恢复盐铁、均输等制,但很快又废除了。坚持《公羊》家的太平标准、反对制礼作乐的呼声占有压倒优势。法律进一步儒家化,循吏作风也更加普及,强调“以义正我”的“以德化民”之术日益成为儒学士大夫的自觉行动。这一切都使得东汉一朝在大量沿用西汉制度的同时,又表现出与西汉明显不同的特色
西汉到了末年,由于皇帝昏聩,宦官专权,导致朝政腐败,加之地方政府横征暴敛,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就是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如下:
西汉灭亡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外戚王莽篡位。
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皇权普遍存在的弊端。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就存在着外戚篡位的矛盾。汉高祖刘邦的吕雉就差点篡位。到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的薄太后。最后酿出汉成帝母后王政君辅佐四位皇帝最后被侄子王莽篡位。
更始帝为什么不被历史承认更始帝就只在位两年多时间,史书之所以未对此详加记载是因为更始政权存在时间太短,且更始政权的建立其实与更始帝并无太大关系。更始帝名叫刘玄,据他自己所言他乃是西汉皇族后裔。新朝因为变法失败导致百姓民不聊生,为求自救的百姓们只能选择起义。当时受人牵累而遭遇官兵追捕的刘玄也趁势加入到了名为绿林军的起义队伍中。
绿林军的首领在听闻刘玄的宗室身份之后有意借他的这一身份来笼络人心,再加之刘玄此人十分懦弱易于控制,所以绿林军各部将便决定将他立为天子。待举行册封仪式之后刘玄就此称帝,因当时所建年号为更始,所以他又被称呼为更始帝。更始政权建立之后绿林军便趁胜追击接连出兵攻打宛城、洛阳等地,最后新朝主力于昆阳之战被灭,此后没多久新朝便宣告灭亡。
新朝灭亡之后刘玄将都城迁移至长安,并开始大肆封王。但是在诸多战役中均立下战功的刘秀却处处受到排挤,刘玄因忌惮他而将他遣派至势力混杂的河北地区。刘玄的这个举动自是让刘秀感到十分心寒,所以他到了河北之后便开始暗自谋划并开始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后来更是干脆脱离更始。与此同时,当时另一支名为赤眉军的起义军也在新朝灭亡之后将矛头对准了更始。
失去了刘秀这名大将,本就因更始帝的胡作非为而政局混乱的更始政权最后终是在赤眉军的进攻下走向灭亡,更始帝也在灭国之后遭遇杀害。更始从出现到结束前后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存在时间可以说是十分短暂的。而刘秀在脱离更始之后所建立的东汉政权却十分持久,原本混乱不堪的局面也在刘秀的征伐下重归统一局面。
更始帝因为其所在的“更始政权”历史唯一性、短暂性强,政治地位不稳定,个人政治才能不足等原因,未能在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
1.更始政权只存在了13个月,此短暂性不足以充分展现其历史意义和影响,也是被历史漠视的重要因素。
2.更始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并非顺利,政治斗争激烈,这使得其政治地位不稳定,进一步影响了更始帝的历史评价。
3.更始帝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足,在政治处置上有欠考虑,未能建立稳固的组织,形成团队,保障国家发展,从而影响其历史影响力和评价。
综上所述,尽管更始政权和更始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上述原因,未能得到历史上的广泛认可。
1 更始帝没有被历史承认2 因为更始帝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政权,其统治时间只有不到一年,没有留下长久的影响力,而且其政策和行为也有很多问题和弊端,所以历史并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人物来记载和评价。
3 在更深入的探究中,可以发现更始帝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还是有他的特殊性和历史意义的,尤其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更始帝的起义和反抗意义重大,可以深入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刘宋时,宣城太守范晔修著《后汉书》,遵循东汉旧例,将刘玄写入列传。此后历代皇朝都遵循《后汉书》传统,不承认更始帝的合法性,认为其只是两汉之间的短暂过度。
西汉的前朝灭亡的原因西汉的前朝是秦朝,它的灭亡原因是:
秦末时期,统治者专制残酷统治、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末统治黑暗时期,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在暴秦的统治之下,人们反秦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爆发了浩荡的反秦起义。秦朝亡于浩浩荡荡的秦末农民起义当中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幼小,外戚专权。新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天灾。
古代政治稳定的时候,都是上面有一个强人,下面控制着好几个派别。如果皇帝能当这个强人,那么是最好的。如果皇帝幼小,下面的派别就会互相斗争,直到决出一个胜利者。然后胜利派别再分裂成几个小派别。
西汉末年的几个派别就是几个太后的家族,而最后的胜利者就是王太皇太后。因为她活得特别长,因此家族势力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越来越大,最后控制了朝廷。但是王太皇太后并没有注意到在自家人马中培养对抗势力,使得王家的权力最后又归到王莽一身。于是王莽就有了篡权的基础。因此皇帝不能控制局势和当时外戚专权的局面,是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王莽,王家也会有别人来篡权的。
王莽改制虽然得罪了少数民族和天下人,但是这些并不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匈奴等加起来也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而一般人再不满,只要能活得下去,并不愿意造反的。事实上,王莽改制了十年都没有叛变,直到公元17年蝗灾、旱灾、黄河泛滥各种天灾同时发作,当年才开始出现大规模叛乱。因此天灾是王莽灭亡的根本原因。
1.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权力争斗,农民起义。
2.西汉的前朝是秦朝,秦朝只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严刑峻法,一直采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轻教化,一人犯法全家牵连。第二,大兴土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期间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第三,权力斗争,秦始皇死后开始内斗,赵高先杀死了嬴扶苏再杀死了秦二世,最终又被子婴所杀,导致高层一直不稳。第四,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各地反抗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