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是蝙蝠的错?近五年监测显示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冠状病毒是蝙蝠的错?近五年监测显示的相关内容:近五年的监测显示,未从台湾原生蝙蝠体内发现人畜共通的冠状病毒。图片来源:GillesSanMartin(CCBY-SA2.0)(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环境信息中心(特约记者廖静蕙):随着「20

(报道)据环境信息中心(特约记者 廖静蕙):随着「2023新型冠状病毒」(武汉肺炎)扩散,全球绷紧神经抗疫,就怕2003年SARS噩梦卷土重来。 在这波解析病毒过程中,蝙蝠扮演的角色再度受关注。 事实上台湾在历经SARS、狂犬病、禽流感等疫病冲击后,相关的野生动物监测机制已经搭建。农委会防检局长杜文珍表示,近五年来的监测,未从蝙蝠体内发现狂犬病毒,以及人畜共通的冠状病毒。
台湾自从SARS之后,就关注蝙蝠野生族群监测,不但能及时预警,并且并未发现武汉病毒。 杜文珍认为,大众将武汉肺炎和蝙蝠链接,很可能是因从人体分离出来的病毒株,和从某种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很类似。 但两者之间很接近并不代表是相同的病毒株,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目前武汉肺炎的起源、管道、传播媒介、会不会传给宠物等,众说纷纭,无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都未有定论,杜文珍呼吁民众不宜过多链接与猜测。 而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最安全的距离,就是不干扰、不接触。
「一个地球,健康一体」(one earth, one health)的「保育医学」概念,强调生物圈共同的健康,人类既然无法排除野生动物独自生存,就须认知到野生动物健康更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人无法排除在生态系统之外。 因此,保护好生物圈,将野生动物照顾好,人类也会跟着好。
保育医学因此强调野生动物疾病监测,野生动物好,人类才会跟着好。 台湾岛上的蝙蝠长期监测中,有些物种确实带有病毒,却不至于影响人。 2023年防检局发布的讯息提及,从几个东亚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监测案例及新北市拾获的绒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身上带有「台湾特有蝙蝠丽沙病毒」,并非狂犬病毒、 也不具有感染人的能力,相关信息也会适时公布、预警。
至于病毒传染管道,也未必是蝙蝠传人。 以狂犬病毒为例,全球1411种蝙蝠中,只有三种以血为食,因人类误解与干扰,其中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和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两种已濒绝;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较为常见,科学证明会传染狂犬病毒,但台湾并没有食血性蝙蝠;而且也不需因蝙蝠食血而有刻板印象,人类也食血,例如猪血糕、鸭血、猪血肠。
长年研究蝙蝠的郑锡奇说,本土蝙蝠与岛上居民相处数百年,除非研究人员捕捉时被咬,并未发生过主动攻击人类的案例;建议大众培养与蝙蝠相处的正确态度,不须恐慌,也不要家里有蝙蝠就担心会感染狂犬病。 「蝙蝠就和鼬獾、猕猴、松鼠等野生动物一样,都不该干扰、接触。 」
他建议,若发现掉落或受伤蝙蝠欲捡拾救治时,不要徒手、务必戴上手套或以布包裹,再以便利商店的关东煮杯之类的容器,引导回树上或送医。
最好是不要接触,防检局提醒民众,无论于何处见到衰弱或死亡蝙蝠,切勿自行接触,并请通报当地动物防疫机关或蝙蝠保育团体协助安排救伤或采样送检。
面对狂犬病、冠状病毒疫情,人们对蝙蝠存在不少问号。 本报昨日报导台湾狐蝠研究调查近况,即有读者来函,担心因武汉肺炎造成民众对蝙蝠出现仇恨言论与不当行为。 但光靠扑杀野生动物防疫? 不,恐怕适得其反。 目前已经证实台湾原生蝙蝠未带原、也不具传播的能力,失去蝙蝠的同时,恐怕也丧失牠在生态系提供的服务。
除了台湾狐蝠造福森林、让我们有热带水果吃,食虫性蝙蝠更是「不会污染环境的杀虫剂」,尤其抑制影响农作物收成的昆虫功不可没,也说明何以在农业社会,视为福气的象征!
构成疾病的病毒、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环,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员,这些病毒原已存在环境中,也和宿主发展出共生之道,或达到一定的平衡,但是若环境条件改变,往往让这些疾病有了管道大量散播,一发不可收拾。 野生动物不可能扑杀得完,只会让生态系出现缺口,空出的栖位,很快被其他个体或物种填补,可能助长疾病的散播。
生物多样性疾病「稀释效应」
莱姆症(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菌(Borrelia burgdorferi)所导致,这种细菌会躲在一种白足鼠身上,这种动物特别喜爱遭受破坏的环境中,因此,当一处环境遭受破坏,使得很多物种无法生存而消失, 白足鼠族群就会增加;壁虱的若虫会吸哺乳动物的血,因此当壁虱在遭受破坏的环境中,只能吸白足鼠的血,而一旦这只白足鼠(保毒宿主)体内有伯氏疏螺旋菌,就会藉由壁虱(传播媒介)叮咬后,传给下一个叮咬的人类,造成莱姆病情。
但是若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壁虱就不会只叮咬白足鼠,带着伯氏疏螺旋菌的机率也跟着下降,莱姆病的疫情也随之减缓,这就是所谓的稀释效应。
稀释效应有助于一部分疫情掌控,但最重要的是疾病预防。 过度开发以及不当接触,通常是造成疫病流行的原因。 而维持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反而是掌握疫情的契机。 有些疾病在原来的区域获得平衡,但因环境破坏使得保毒宿主迁徙到其他区域,造成当地的疫情;或不当接触让原本控制在小区域的疾病得以散播开来,造成严重的疫病。
本文转载自「环境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 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冠状病毒是蝙蝠的错?近五年监测显示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