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七雄之一的韩国在战国时代强大过吗
- 魏国和晋国是什么关系
- 战国七雄韩国实力排名
- 魏国上面是什么国
-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各什么地方
- 战国魏国是在现在的哪里
- 战国时期魏国是哪里
- 商鞅时期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
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县)。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效果,远不如魏、齐、秦等国,无怪乎韩国在三晋中,以至于战国七雄中,始终处于弱下的地位。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魏国和晋国是什么关系在东周时期,周天子之下曾有两个魏国。其中,就第一个魏国来说,被强大的晋国所消灭。至于第二个魏国,则和韩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第一个魏国
第二个魏国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第一任国君为失载。在西周初期,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在西周时期,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到了东周时期,伴随着周平王东迁,尤其是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各个诸侯国加快了兼并周边小国的节奏。比如大家熟悉的楚国,就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而就魏国来说,也在东周时期被晋国消灭。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对于晋献公这位君主来说,消灭魏国后,将该诸侯国的疆域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势力,这为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于晋献公的这一次册封来说,据《 史记· 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后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等到公子重耳即位,成为晋文公之后,毕万之孙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不仅都和晋国有关,还都是姬姓诸侯国。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开始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这意味着三家分晋的完成,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成为东周时期新兴的诸侯国,并和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在三家分晋之后,由于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魏文侯这位君主在位时,他用翟璜为相,治理国家;用乐羊为将,攻略中山国;以李悝变法,以此图强,从而使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总的来说,虽然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不过,在战国中期,伴随着齐国和秦国的崛起,魏国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河西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伊阙之战等战役后,魏国已经失去了强国地位。秦王政二十一年,也即战国末期,秦军在攻占燕都蓟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在此基础上,秦王嬴政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秦灭魏之战中,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在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在原先魏国东部地区设置砀郡。虽然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相继灭亡,但是,就魏这一国号来说,却被之后的不少势力所采用,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等。
战国七雄韩国实力排名第七名:七雄之末韩国
韩国是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在与赵、魏三家分晋后正式建国。韩国在战国时期虽然名列战国七雄,却一直都是他国小弟的存在。在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后,韩国便跟随魏国征战,后来魏国衰落齐、秦、楚三大国崛起,韩国便又倒向了他们,开始了朝秦暮楚,最终也成为了最先被秦国消灭的一国。虽然韩国在中前期,依靠申不害变法国力短暂强盛,但在相较于其他国时战绩却乏善可陈,所以韩国只能稳居末尾。
第六名:昙花一现燕国
燕国可谓是战国七雄中最根红苗正的一国,周武王灭商后便将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封在了燕地,从此燕国建国。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吕氏被田氏取代,秦国是东周以后方才建国而且国君只是伯爵;楚国地处南方虽然早已经自封为王,但实际只是周王室所封子爵;只有燕国从召公奭一脉一直传到战国末期。
然而燕国虽然在七雄中最根红苗正,但战绩方面却和韩国相似,近乎乏善可陈,而且在中期发生燕王哙效法尧舜禹让位于臣子子之的闹剧,并最终酿成了子之之乱,被齐国趁虚而入,五十日攻克了燕国全境 ,最后齐国被其他各国施压才退出了燕国。燕国也因此开始记恨齐国,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使得燕国一度强盛,并几乎将强大的齐国灭国,然而燕国却在燕昭王死后被齐国一举反击成功,并迅速没落,从此一蹶不振。
燕国只在燕昭王时期短暂强势,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其他时期几乎和韩国没什么两样只能跟随他国作战,所以只能比韩国稍强排在第六了。
第五名:大器晚成赵国
将赵国排在第五可能大家很不服气,毕竟赵国是战国后期六国对抗秦国的中坚力量,战国四大名将赵国一国便有两位。但我们纵观赵国历史,相比于秦、楚、齐、魏四国,赵国一直没有做到过称霸中原,这虽然和战国后期秦国太强有关,但也和赵国自身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但由于赵武灵王壮年去世没有来得及在内政方面进行如同秦国、魏国一般的变法改革,使得赵国虽然可以在短期战斗中取胜,但却无法支撑长平之战这样拼国力的大战,因此赵国只能屈居第五了。
第四名:状态不佳楚国
楚国作为春秋老牌强国,在战国各时期实力都位居前列,然而总体战绩却只能用表现不佳来形容了。楚国自从春秋后期差点被吴国灭国,国力一度衰落,到了战国时期楚悼王效仿魏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力转强,然而却因为楚国贵族集团强大导致最终变法并不彻底,到了楚怀王时期攻灭越国,并作为合纵长带领各国伐秦,这时的楚国基本做到了称霸中原,然而就是这个楚怀王却在秦国张仪的游说下昏招百出,被秦齐连番挫败,从此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
第三名:战国首霸魏国
魏国中后期战绩虽然并不理想,但在早期却是独占鳌头的存在。战国初期魏国君主魏文侯最早意识到了魏国地处中原之中,被各大强国包围的危局,最早带领魏国进行变法图强。并使得魏国在战国早期称霸中原近百年,一支魏武卒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若不是魏国后来战略错误, 恐怕战国会提前结束,就没有秦国什么事情了。
第二名:战国东帝齐国
齐国战绩在战国时期绝对是仅次于秦国的存在。齐威王时期齐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中两败强大的魏武卒,彻底将魏国拉下了霸主之位。齐宣王时期垂沙之战大败楚国,五十日攻破燕国全境,并派齐将匡章带领魏韩联军经过三年苦战攻破秦国函谷关,匡章也是战国中期以来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将领。齐闵王时期更是灭掉了号称千乘之国的宋国。齐国如果可以稳一点的话,最后秦齐鹿死谁手恐怕也未可知。
第一名:战国赢家秦国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便改头换面国力大增,成为了战国变法最成功的一国;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破六国合纵彻底坐实霸主地位;秦昭襄王用范睢远交近攻战略进一步蚕食六国;秦始皇嬴政即位奋六世余烈灭六国一统天下。
魏国上面是什么国魏国上面是晋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不仅都和晋国有关,还都是姬姓诸侯国。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开始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这意味着三家分晋的完成,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成为东周时期新兴的诸侯国,并和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在三家分晋之后,由于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各什么地方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晋国疆域就是现代的山西,河南一带。
魏国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颖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韩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战国魏国是在现在的哪里战国魏国是在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
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战国时期魏国是哪里在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1、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
2、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3、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扩展资料:
1、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
2、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3、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4、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
5、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6、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商鞅时期魏国是现在的哪里战国时期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部。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发动三家分晋。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战国时期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部。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魏国的始祖是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
其后世为晋卿。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