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中国远古历史详解
- 什么时候人类开始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
- 史前时代是指什么
- 先秦姓氏区别
- 先母系社会是一妻多夫吗
- 史前史指什么以前的人类历史
- 史前文化排序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公元前21世纪以前)
本章主要考察史前时代,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或言夏朝以前原始社会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组织、经济关系和婚姻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组织的变化:原始群→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早期国家
经济关系的变化:采集、渔猎→农业出现→手工业出现
婚姻形式的变化:杂交、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历史学者通常将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猿人和早期智人)和氏族公社(晚期智人)两个时代,考古学者则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即所谓远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是人类历史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从使用工具的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的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居民村落开始出现,出现了原始农业。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云南元谋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北京猿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阶段(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阶段(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河套人)
▲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时代最早的晚期直立人是蓝田猿人,距今约8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北京人已摆脱杂交而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实行“血缘婚”(同辈相婚,长幼不婚),处于“血缘家族”社会时期。人工取火技术最早由北京人(保留火种)、山顶洞人(钻木取火)掌握。
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7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
黄河流域 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磁山文化 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石峡文化
长江流域 彭头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其他地区 兴隆洼文化(内蒙古) 红山文化(内蒙古)
*注:黄河流域大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
上表所列代表性文化遗址的突出特点:
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彩陶文化,包括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
陶器的发明是母系氏族社会手工业的巨大成就,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物性质并为人所用的标志,大量使用陶器与定居生活关联紧密,陶器上的图案与纹饰亦为史学界所关注。
远古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的发现说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蚩尤部落 远古时代统一中原的战神 尧实行禅让制 舜担任部落首领
大禹治水 治理水患保的一方安宁
大约距今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我国的许多地方就有古人类生活着,当时 他们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和木器,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大约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的石器。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历史进人了黄帝和炎帝时代,原始农业、 手工业和畜牧业产生,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时候,黄河流域出现了尧、 舜、禹相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当时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劳动产品除消费之外有了剩余,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出现了夯土或用石头筑成的城邑,其中有规模很大的宫殿及各种精致的礼器,国家逐渐形成,中国历史走出漫长的氏族社会的荒园,迈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什么时候人类开始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
大约在四千年前的时候人类开始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大约在4000年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又称为父系氏族制。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生产活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男子逐渐掌握了经济大权,掌握了私有财产。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家畜饲养,制造陶器的技术发展迅速,劳动工具则出现了铜和铁,发明了丝织品,出现了社会分工。
这些人类生产劳动的进步,决定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男性在社会生产中开始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
男子逐渐掌握了私有财产,确认了亲生子女,就必然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属于自己的氏族,从而能继承自己的财产,于是就一定要把母系社会改变为父系社会。
人类是400O前由母系社会转变成父系社会的,那是古代中国u夏朝,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形成了家庭?
史前时代是指什么产生人类文明之前的时代。那是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历史,所以才叫史前。
史前时代(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与五帝时代,一直没有确实的考古和文献证据。夏启、商汤、周武是三代开国君主,对于三朝很多事件断代的考证,即使从孔子开始就有文献记录,但疑问仍然很多。青铜文化在夏商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记录。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此后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从汉字“姓”中就很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实。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时期,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走向了解体。
史前时代是指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之前。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
先秦姓氏区别区别是先秦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例如嬴族并非只有秦和赵两个氏,比赵更加古老的是徐氏。夏朝建立后,启帝封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在徐国,故嬴姓徐氏更加久远。周王室封秦仲的二儿子在梁国,故嬴姓梁氏诞生了,封伯益后人在江国,故有嬴姓江氏。大体而言,嬴姓有十四大氏,李氏也是嬴姓之一。
在先秦,称姓,通常沿用先人祖辈,而称氏,通常包括分散各处的子孙。
夏商周以前,男子可以称氏,并亨母亲族群的荣耀,女子以及怀孕的可以称姓,在夫家及父亲族群的庇护下。
姓是各个有血缘关系族群标志的称号,有时可能与国同列,有统一的家族徽章与旗帜,而氏是各亲族中相对独立的组织,它作为姓的分支,因此又有贵贱长幼强弱等区别,地位在上的有氏,地位在下的有名无氏,有时与大大小小的封地共存。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姓与氏都代表一定的血缘关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第二,姓与氏的产生与继承方式不同。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到西周时期,已不再有新的姓出现。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姓氏表》序统计,春秋时期的姓见于文献者只有21姓。”。
第三,先秦时期姓与氏的社会作用不同。“姓以别婚姻”,所以一般妇女称姓,即在贵族妇女的姓名称谓中要加上姓,如棠姜、孟姜、叔隗、季隗、息妫等,其中羌、隗、妫等是姓。
1、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不变,而氏则不断变 化。 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2、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
秦汉时代,姓氏合一,秦国王族自称嬴姓,赵国王族自称赵姓,两者虽同源,但七八百年后,两者已无血亲感情,彼此成为生死大敌!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比如,“柳”、“槐”为氏,区别氏族分支,具有可变性.,姓氏的合一约在秦汉时期,同姓不婚,以“姓”区别婚姻。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氏,经三代后成为姓。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
先秦时代的姓与氏很多,主要可以分以下四类:
1.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齐、鲁、晋、宋、郑、吴、楚、卫、韩、赵、魏、燕等。
2.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薛、苏、屈、鲍、商等。
3.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郭、北郭、东门、西门、南宫等。
4.以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上官、侯、帅、尉等。
先母系社会是一妻多夫吗不是。在远古时代,是以母系社会为主的,远古时代主要以采食为主,母亲为了生存,想尽一切办法让后代生存下去,所以尽可能的找到一切能活命的食物。
从这一点上来说,母性力量决定一切,为了母性,母系在远古时代决定了后代是否能延续下去。
在山顶洞人时期和河姆渡人时期有过一妻多夫制。因为那时人们生产工具低下,只能通过种植和丝织等一些东西维持生活,而这一方面女生占有很大的优势,而男人们因为缺乏工具无法进行狩猎等一些活动,所以在那个时期形成了了一个母系社会,母亲占据最为重大的地位,母亲拥有着权力,所以形成了一妻多夫制。
因此那个时期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但这一现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改变,慢慢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
史前史指什么以前的人类历史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与演变的过程。
史前时代(约170万-4000年前) 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
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一直没有确实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夏启、商汤、周武是三代开朝君王,对于三朝很多事件断代的考证,即使从孔子开始就有文献记录,但疑问仍然很多。
青铜文化在夏商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记录。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
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
此后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现在“姓”这个字就横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实。
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时期,同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走向了解体。
史前时代包括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赖采集果实和挖掘根块为生,同时狩猎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猿人还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猿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血缘家庭,若干个血缘家庭形成了较为松散的社会组织。
由于猿人脱离动物不久,所以其婚姻还处于杂交状态。
古人的体质较猿人明显进步,已接近现代人。
古人化石和遗迹分布更为广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长阳人、丁村人及许家窑人等。
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术有所提高,并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赖采集、狩猎。
在此阶段,婚姻状态有所进步,先由原始杂交过渡到同辈群婚,再过渡到一个家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
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
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
这一阶段的打制工具有较大改进,并发明了弓箭。
其生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人们学会缝制兽皮衣服,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
同时,出现了族外婚,形成以一个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
由于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同姓的,子女也从母姓。
母系社会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及细石器文化等等。
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明显进步,磨制、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及副业出现等等。
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原始审美和宗教观念继续发展,并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符号。
父系社会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
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
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
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
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
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编辑词条
史前文化排序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三皇五帝、父系氏族等。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人类体质发展的最初阶段,时间大约为距今377万年至180万年。一般指中国的巫山人与非洲的能人。所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是发现于坦桑尼亚的上下颌骨和牙齿,判断其年代为377万年-359万年前。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是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生存于距今约150万年到20万年的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晚期猿人”原称“猿人”,后经学者们研究,在分类上定为直立人,与“能人”、“智人”同为“人属”,但是不同的“种”。“爪哇人”、“蓝田人”、“北京人”均属晚期猿人。
3、母系氏族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5、父系氏族
母系社会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
史前文化应该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分为猿人阶段,这一阶段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古人阶段,这一阶段有马垻人,长阳人,丁村人。新人阶段,这一阶段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齐家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中国史前文化,史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时代。
他们的功绩和贡献是为人类创造了诸如:建屋取火、八卦文字、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禽、种地稼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
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
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考古学上通常把史前文化划分为四个阶段:旧石器时代,相当于地质上的更新世;中石器时代,现代地质时代的开始;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千年;金属时代,即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