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间传说故事 韩国科举历史

目录导航:

  1. 韩国民间传说故事
  2. 科举制度的意义
  3.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4. 历史七下隋朝科举制的意义
韩国民间传说故事

韩国传说民间故事:檀君神话

故事讲述天神恒因之子恒雄率领3000名神人下凡到太伯山,在神檀树下开神市,共同治理天下,后来恒雄有了儿子檀君,就是朝鲜的开创者,也是韩国人的祖先。

阿娘传说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韩国民间传说。相传在400百年前,密阳府使的女儿阿娘才貌出众是所有男人们梦想的情人,其中官奴朱奇收买了阿娘的奶妈,准备在阿娘岭南楼观月时占有她。不过在阿娘的强烈反抗下,朱奇用刀威胁阿娘也没有得逞,最后阿娘还以死抗争。过了几年,密阳只要有新任府使到来,上任第一天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一上任就离奇的死去,渐渐地没有人再敢接任密阳府使。

后来,一位文笔虽好但因为没有后台而没有考上科举的读书人,被派遣到了密阳担任密阳府使。在他上任第一天就梦见了阿娘的鬼魂来找到他伸冤,并告诉他第二天她会化成蝴蝶落在杀害她的人身上。

傍晚时分,一位青年在走山路时,途中出现了外貌如成年男性的鬼怪。鬼怪说,如果不和它摔跤,青年就不能通过山路。 于是,青年答应与鬼怪摔跤,无奈鬼怪太强大,他毫无还手之力。

忽然,青年灵机一动,说:“哦,天亮了!”

鬼怪一惊,被支开了注意力,青年就趁机把它打倒在地。

青年趁鬼怪失去意识,用绳子绑在了附近的树上便匆忙离去。

第二天,太阳一升起,青年好奇地返回到捆绑鬼怪的树下,却发现树上只绑着沾满鲜血的扫帚

《檀君神话》是关于「韩民族」起源的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中,天神桓因的庶子桓雄对人间产生兴趣,并向父亲要求下入凡间。而桓因则授予儿子桓雄三个「天符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与三千名部下降临在太白山的「神檀树」,并创立名为「神市」的国家来治理人间,也设置许多官位来管理人间事务。

原本住在洞穴内的老虎和熊来到了神坛树,拜托桓雄把牠们变成为人。桓雄给了熊与老虎艾草以及大蒜,告诉他们,只要在不见光日的洞窟中,只吃艾草和大蒜,经过百日过后就可以成功变成人类。只是老虎中途就放弃了,而熊则在经历一百天只吃艾草、大蒜的日子后,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这位女子与桓雄结婚生下一个孩子,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檀君「王俭」,檀君长大后以造福广大人类的精神,建立了古朝鲜并治理国家,也是今日「开天节」的由来。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有:

①束缚人们思想、眼界。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②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 ,长期以来造成读书人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解,无人研究科学技术,乃至造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

科举制的发展及演变: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创立科举),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②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③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④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的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举制度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但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又有不可忽略的反作用,且不仅是维护国家安稳的保障还能成为颠覆证券的有力武器。书院有利于集中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选拔能够为统治者效劳的拥护者。

2、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科举给予了士人权利和财富,得到热切的追捧,而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满足欲望还能传播文化促进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3、科举制度能够打破阶级桎梏。门阀阶层垄断仕途,阻碍了庶族阶层的向上流动,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统治阶层。

4、科举制度对各国选拔人才具有借鉴意义。隋唐时期出现了文化交流,韩国、日本、越南均有效法我国的科举制度,后经传教士的影响,西方国家也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优点。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标准化的考试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传播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思想而除去不利于统治的内容,考生不能自由发挥,逐渐丧失思想和进取意识。

2、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知识分子集中精力放在科举考试上,严重脱离实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对于自然及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师门关系盛行,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科举考试也腐败,庶族阶层的仕途渺茫。

4、科举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书院由独立的组织逐渐依附科举,科举考什么内容、如何考都会影响到书院。

5、科举考试并非完全公平。科举考试逐渐腐败,许多优秀的人才尚未被发掘,贫苦人家没有钱参与科举考试,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历史七下隋朝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个人觉得,科举制在前期是很有用的,甚至是那是公平的,唯一的选举人才的方式,但明清时期由于限制成为“八股取士”,危害性越来越大,已经培养不出人才,出来的全是奴才。终于被社会淘汰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