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逼死陆逊 陆姓在古代尊贵吗

目录导航:

  1.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陆逊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陆逊

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因素是,陆逊功高震主。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陆逊一生,东征西讨,屡败强敌,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又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权柄日重,不但在吴国上下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这些都令孙权感到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从无贰心,而且深自韬晦,但功高震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孙权也不能例外。

进入垂暮之年的孙权疑心日重,很容易听信一些片面之词,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雄风。从总体上看,孙权不失为一代明君,特别是前期所为,足与曹操并驾齐驱,在用人识才方面也很有一套,比如以名不见经传的吕蒙取荆州,以书生陆逊拒刘备数十万大军等,都表现出孙权睿见卓识。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他有着如朱元璋一样,这也是所有帝王的担忧:自己的继承者能驾御得了么?不过,陆逊的名声实在太响,功绩实在太大,直接对他动手难以服众,因此只有在对待太子之争的这个时候,乘机搬去心头的这块石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大为人们注意,那就是孙权逼死陆逊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打击吴国的江东大族。江东大族是指在吴地的土著大姓,他们人口众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家族与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以顾、陆、朱、张四个大姓为主,《世说新语》卷四说:“三国之时,四姓盛焉。”陆逊就出身于其中的陆姓。吴地大姓中还有许多人在吴国政坛身居要职。在孙权看来,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不利于他的专制统治的,因此,逼死江东大族中的领军人物陆逊,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打击江东大族的目的。

在陆逊去世后的第六年,孙权向陆逊之子陆抗表示了歉意,他深为痛惜地说:“我以前因为听信谗言,有对不起令尊的地方,这是我的过错。你把以前我给令尊的诏书,全都烧毁吧,千万别让人看见。”这时的孙权,即将走完他71年的人生路,人之将死,其言亦善,尽管他仍然耍了个花招——他让陆抗把诏书处理掉,以免流传出去影响到他的英名——但毕竟当面向陆抗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或许,九泉之下的陆逊可以瞑目了。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熟悉吴国的名将陆逊算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就连行军打仗,处理内政都非常的不错,并且他非常的忠心耿耿,一生都为东吴的发展鞠躬尽瘁,他火烧连营,还逼退了刘备的抱负,对魏国也赢下了非常重要的石亭之战,他最终也成为了宰相地位非常的尊贵,但是没有想到就在他晚年的时候,却被自己的主公孙权逼死。

孙权自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之后,奋斗数年,与曹操刘备斗智斗法,虽然最后成功建立了吴国,但个中辛酸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由于早年间经历的苦难,孙权年老之后开始多疑多思,陆逊之死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孙权直接逼死了陆逊,按说陆逊对于吴国来说算是肱骨之臣了,但孙权后来却容不下他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嘛?

原因之一是,吕蒙在任之时,曾多次向孙权举荐陆逊,在大将吕蒙死后,陆逊便是对抗蜀国和魏国的头等大将,在军队中极受拥护,经历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战事之后,陆逊在军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让孙权感到十分的忌惮,之后为了拿回陆逊的兵权,孙权又封他做了丞相,但是在与蜀魏对抗之时,陆逊对孙权来说还有些用处,之后三国鼎立之势已成,陆逊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孙权来说只剩下了威胁。

其二,在陆逊一开始加入孙权的政治集团时,孙权为了拉拢陆逊,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所以陆逊和妻子的孩子也算是身上流淌着孙家血液的,孙权担心自己死后以陆逊的能力,他会将自己的孩子扶上帝位,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孙权彻底厌恶了陆逊,当时孙权所立的太子孙和、四子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闹的不可开交,朝廷隐隐分成了两派,而鲁迅则是坚定的太子派,并且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三番两次的向孙权上奏,同时他身边的亲信也都是太子一党,最后皇上将他身边支持太子的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最终导致陆逊抑郁而死。

孙权在一开始其实并无心逼死陆逊,毕竟他还是孙策女儿的相公,他也不想自己的侄女早早守寡,所以在,开始的时候他还想给陆逊留一些退路。古代大将有很多都死于功劳太高,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即便陆逊在军中声望如此之高,孙权还是选择了让他出将入相,担任一朝丞相,可见他早期的时候还是很信任陆逊的。不过陆逊让孙权厌恶的地方越来越多,上文中提到的三点共同作用之下,让孙权感到忍无可忍,于是只能步步紧逼,最后逼死了陆逊。

到后期三国局势已明,陆逊功高震主,又参与太子纷争,遭孙权猜忌,兔死狗烹,时为帝王之策。










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 孙权所以逼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孙和为太子,又给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权之猜防逊,不会与逊为策婿毫无关联。陈寿拿权与句践相比,正是他识见高超之处。非深知权之为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孙权与陆逊两人的矛盾乃是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矛盾的体现。孙吴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吴国的衰落。

你奇怪的不是陆逊的死,而是他死的后果。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细节是扭曲的,尤其是陆逊在三国里面也只是个小人物,史上没有多少关于他的资料,所以,我也只能大胆推测。周瑜死后,陆逊上位。周瑜与孙家的交情,尤其是孙权的交情我们都知道,可以过命的那种。但……陆逊呢?打工而已。功高,则震主。周瑜做了很多事,但不论多少,孙权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因为周瑜与孙策就是认识,而且相交甚深。孙权从兄意,与瑜相交亦深,放心之至。可以说,吴有一半甚至更多,是瑜打下来的。陆逊上位,他也是个人才,虽然没有瑜有才华,没肚量比瑜大,功绩近乎相等。那么……军功到一定程度,赏无可赏时,孙权还会对陆逊像对周瑜一样放心吗?中国从来就不缺少莫须有,过去,现在,将来。避免吴完全江东化的打击方法?吴里面那么多个吃闲饭的老家伙随便找个开刀不行吗?为什么陆逊,原因也许,就在这里。逊的儿子上位。因为吴需要人才,逊的儿子,没有多少史料,也许也是个人才吧。你想说为什么逊的儿子不为父报仇?也许权用一个亮丽的借口忽悠过去了呢?上位者多少有这点口才。你说逊的儿子是傻瓜啊?看不出来?是的,也许看出来了。但看出来了又怎么样?陆逊家里还有家人。古代官族,人数动则上百,为一个已故之人赔上全族之命,划不来啊~~~做事不努力?做不了事要你何用,找个莫须有和谐 掉你,对所有上位者都是轻松愉快兼拿手。 当然了,只是一个比较社会主义化的猜测而已。也许,陆逊也像权一样不想江东化,自愿以死牺牲,镇住士族之类。而权为表歉意,重用他儿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