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韩国历史年表争议

目录导航:

  1. 梁氏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2. 古代六国是哪六国
  3. 战国有大屠杀吗
梁氏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伯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三家分晋侯,魏国因为据旧梁,都大梁,也称梁。魏亡后,魏国人也有姓梁的。 以封地得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将属于周天子管辖的霍邑封给儿子姬唐,改邑号为梁(今河南汝州)。是为梁邑姬唐的后裔,以封地为姓,是为梁姓。战国时期,梁邑归韩国,改梁邑为南梁。秦灭东周后将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造迁至梁城,其后人亦有改姓为梁。 回族中的梁姓,为宋神宗(赵项)时的赐姓。北宋神宗熙 宁年间(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专家由阿拉伯来 华定居,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帝还赐给他了 一个中国名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氏从阿拉 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 元代时,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代,梁氏 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 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再 有,在元至元中年和大德初年分别任参知政事和中书平幸政 事的回回人暗都剌,也改姓为梁,名德圭。(参见《宰相年表》) 梁姓回族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梁氏名人历史名人梁冀,梁肃,梁颢,梁楷,梁兴,梁储, 梁令瓒,梁师都,梁红玉,梁辰鱼,梁佩兰,梁诗正,梁章钜,梁同书, 梁国治,梁化凤,梁士诒,梁启超,梁实秋,梁方仲,梁思永,梁思成, 梁漱溟 ,梁宗岱,梁思永,梁羽生开国将领梁从学中将,梁必业中将,梁兴初中将,梁秉治中将 梁天喜少将,梁中玉少将,梁仁芥少将,梁玉振少将,梁达三少将, 梁金华少将,梁辑卿少将, 梁军少将

古代六国是哪六国

六国是指:楚国、楚国、齐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是在今天的山东大部;楚国是南方的湖南湖北安徽部分地区;燕国是北京、内蒙部分;赵国在河北部分;魏韩都在河南,魏靠北,韩靠南。

六国是指:楚国、燕国、齐国、赵国、韩国、魏国。

齐国是在今天的山东大部;楚国是河南安徽一部分,南方的湖南湖北安徽部分地区;燕国是北京、内蒙部分;赵国在河北部分;魏韩都在河南,魏靠北,韩靠南。

战国时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山东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山东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六国指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下面是六国的具体介绍:

1、齐国: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2、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3、燕国:

燕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4、赵国:

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

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5、魏国: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6、韩国: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

战国有大屠杀吗

有。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对秦军斩首的数量做过统计:

“公元前331年,败魏,斩首八万;前312年,破楚师于丹阳,斩首八万;前307年,破宜阳,斩首六万;前301年,败楚于重丘,斩首二万;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斩首三万;前293年,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前280年,攻赵,斩首二万;前275年,破韩军,斩首四万;前274年,击魏于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前260年,大破赵军于长平,坑卒四十五万;前256年,攻韩,斩首四万;又攻赵,斩首九万;前234年,攻赵平阳,斩首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