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韩国历史成祖

目录导航:

  1. 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2. 历史上姓严的名人有哪些
  3. 历史四大悬案
  4. 朱元璋后代家谱
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封建时期臣子最高的荣誉。配享太庙的资格,基本上只属于在国家的统一和建设付做出过卓越贡献或者是在国家危难时期立有重大功劳的元从重臣,护国功臣。

太庙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对于祖先神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皇帝去世之后就会成为祖先神被供奉在太庙当中,可以享受到最高等级规格的祭祀。而配享太庙的臣子也可以随着先帝一起享受高等级的国家祭祀。这可以说的上是生荣死哀,是每一个臣子的毕生追求。这甚至要比“生当太傅,死谥文正”还要荣耀和体面。比如说清朝时期能够配想太庙的只有立下过重大军功的王爷和备受宠爱的满族大臣,汉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人配享太庙的。而且历代国君对于配享太庙的人员都要做出严格的规范和审查并不是所有重臣都能顺利入选的。

?

就拿张廷玉而言,他配享太庙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多灾多难。雍正帝遗诏当中特别注明,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作为对他一生辛劳的报偿。可是乾隆帝上位后一直不满张廷玉的倚老卖老和部分所作所为。他认为张廷玉忠于先帝却不忠于自己,就剥夺了张廷玉的官职爵位。

一度还想撤销他在太庙的配享权,只是碍于雍正帝的遗诏和张廷玉在朝廷内部的威望,才在张廷玉死后给了他这项殊荣。可以从中看出,配享太庙是何等的尊贵和荣耀。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在祭祀当中也有非常严格的等级规范,比如说只有君王的太庙,才可以用太牢的礼仪来进行祭祀。低一个级别,只能用少牢来进行祭祀。到了清朝,又融入了少数民族一些特有的祭祀活动和祭祀内容。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中核心大臣,金钱,财富,权势,他们已经都能得到满足。所追求的无外乎荣耀二字。因此所有的枢机大臣,总督巡抚,都以能够配享太庙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

?




“配享太庙”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奖励,获得配享资格的人在死后能将牌位放在太庙中受后世供奉,简单来说配享太庙是死后哀荣,可以和历代帝王同样接受后世君王的祭祀。

配享资格极难获得,明朝二百余年历史只有三十七人配享太庙,其中大部分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等人,清朝近三百年也仅有26人获此殊荣,在满清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人中仅有三朝老臣张廷玉获配享资格,而张廷玉的“配享”资格也是 一路荆棘。

太庙相当于我们普通大家族的宗祠,由于供奉的事君主的牌位所以叫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配亨太庙,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殊荣。皇帝到太庙祭祖,给先皇牌位跪拜,顺便也把配亨太庙的大臣的牌位给跪拜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子的最高荣誉,比生前获得的任何奖赏的含金量都要高。

如此高的荣誉,能获得的人是少之又少。历朝历代能获得配亨太庙的大多都是得到皇帝认可的功臣或宗亲,这种功臣或宗亲都是有开疆扩土之功或拥立之功,例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常遇春、徐达等。还有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的,例如赵普、王安石、司马光。还有就是皇帝特别信任的大臣,例如张廷玉。

不管是太庙还是配享太庙,其实都是封建时代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但也可以看做是悠久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或者缩影,其实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太庙,只不过这是皇帝家族专属的,代表着皇家的世代延续,历代皇室的先祖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家族后人的祭拜和香火。

在古代民间,一般立上一座神庙,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们来这里祭拜,更不要说是皇室专属的太庙了,如果死后被安排在了这里,不仅能享受到一般人的香火,还能得到后世君王和皇族的祭祀。

这对于古代的大臣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们也普遍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成神仙,从此保佑子孙延绵不断,家族长盛不衰。

太庙既然是供奉皇帝灵位的地方,那么大臣们被安排到太庙里,也就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去服侍皇帝了,不管在哪个朝代里,太庙都是极为神圣和重要的存在,其中供奉着历代君王的灵位,昭示着皇室血脉延绵不断,所以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都把祭祀太庙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对于大臣们而言,虽然不是自己家族的宗庙,可如果能够被赐予配享太庙的殊荣,那也绝对没有坏处,一方面自己可以享受到后世大量的香火,成为家族中的荣耀;另一方面还是对皇室忠心的一种象征,对于后代的好处不言而喻。

历史上姓严的名人有哪些

1.严嵩

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严嵩在朝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案发,其恶迹败露后,世宗下诏将他罢职,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

2.严助

严助,本名庄助,西汉人,西汉中期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严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严助是著名辞赋家。他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其后任会稽太守,在太守任上,并未有出色政绩。建元三年,闽越兵围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太尉田蚡力主不救,严助和他辩论并取得上风,汉武帝最终出兵援救。严助与朱买臣、淮南王刘安交好,而刘安谋反,严助受御史张汤指控,牵连而诛。

3.严可均

严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号铁桥,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精考据学,曾与姚文田同治《说文》,作《说文长编》45册,有天文、算术、地理、草木、鸟兽之类。又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说》15篇;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10卷,对汉、魏、唐、宋石经仇校研究较深。

4.严震直

严震直(1344—1402),初名子敏,字震直,因成祖曾呼其字,遂以字为名,号西塞山翁,乌程(今浙江吴兴织里镇骥村人)人。明代名宦,累官工部尚书。永乐初生于山西,座于泽州。书法古妙。著《遣兴集》,《大观录》。洪武二十三年(1390),特授通政司参议,改任户部郎中,再迁工部侍郎,洪武二十年六月升为工部尚书。当时正值朝廷大兴土木,集全国丁匠二十余万户在京师。严震直认为此举不妥,要用役工可轮番召川,无须举家集于京城。于是建议皇上改为每产抽一人服役,编好姓名、行业,平日在家劳作,有役按籍轮番召用。此举深受服役者称道。严震直在工部尚书任内多次雪洗冤案,后因事降为御史。

5.严君疾

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丞,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昭襄王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前300年),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今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北距渭河南岸约2千米,位于汉长安城所在地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首原地势最高点)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乌经》,传于世。

1.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3.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4.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

历史四大悬案

1.王昭君出塞之谜,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让风华绝代的王昭君在历史上据有一席之位。这个故事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但有关她出塞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王昭君因自傲,未买通画工毛延寿,因而被丑化。未能遭皇上宠幸的昭君觉得在宫中没有意思,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亲了。

2.造纸术始于蔡伦吗?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是东汉宫廷宦者蔡伦。然而,许多考古发现证实,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是蔡伦。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学会了造纸。

3.韩非为何被杀.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他对左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是韩非到秦国之后,并没有如秦王所言那样,反而被投进牢狱,不久就被处死。有关他的死因,从西汉起就有不同的说法,至今学术界仍无定论。

4.郑和七下西洋之谜,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长相魁梧,博辩机智,“资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是成祖的心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历史所罕见。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通过历史资料,找到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古墓;我们通过一些文学书籍,找到了古人曾经生活的轨迹。不过,我们毕竟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有很多问题仍然是个迷,只能通过推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直到今天都没有解开的十大历史悬案,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第一、西周九鼎

和这个器物相关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说话非常管用,可信度非常高。从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就能看出来九鼎的地位。它属于一个国家的镇国之宝,在古代属于难得一件的宝物。还有个传说,夏启为了让九鼎看起来更美观,收集了许多罕见而美丽的飞禽走兽和一些珍宝,然后绘画成图案,再请工匠把这些图案刻在九鼎的身上,这样一来,一鼎代表一个州,九鼎就代表着九州,人们常说九州天下,也体现出了国家统一和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

并且九鼎还是夏、商等国的稀罕之宝,一直被这些统治者们所珍藏着。不过,九鼎真的存在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证据证明。在《史书》里关于九鼎的踪迹有过表述,当时秦穆公把九鼎带到了秦国的皇宫里;也有的说法是九鼎掉入了水中,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捞不出来。如果《史记》里记载的是事实,那么按照统治者的顺序来算的话,九鼎应该被秦始皇保管着。并且秦始皇对九鼎格外的珍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所以很有可能九鼎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二、太平天国宝藏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本身是带着所有被压迫阶级的希望,但最后却失败了,实在是让人心痛。但此次运动中,巨额的奇珍异宝全部无影无踪,这也同样让人感到惋惜。天京被攻陷之后,清军找遍了整个城池,都没有发现这批奇珍异宝。很多人都说,太平天国的珠宝非常多,大部分都被埋在地下,可是无论曾国藩对李秀成用什么样的酷刑,李秀成都没有说出这些财宝的具体位置。后来有人悄悄进入他们的住所,将后花园里的水放干,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财宝在哪,至今宝藏埋在哪里都是一个谜。

第三、古墓里的长明灯

字面意思就是一直亮着的灯。最早关于这灯的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将它偷偷带到人间的,传闻这灯里燃烧的是天宫里的火。古墓里都是密不透风的,而且里面的宝物几千年后都是完好无损的。按理说,古墓在地下长年见不到光,应该是漆黑一片啥都看不见,可有时古墓里却挂着一盏长明灯,飘忽忽的火焰让人毛骨悚然。

为何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燃烧?更奇怪的是它可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燃烧,从来不灭。没有氧气,它是用什么能量燃烧的呢?如果是油灯,几千年来又是如何供给燃油的呢?如果是电灯,那必须的有发电的工具,而且要做到这么长时间的发亮,必须要使用太阳能发电才行,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如果想知道它一直保持亮着的原因,还得进一步去探索。

第四、千年前的青铜剑

曾经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为世界上的奇迹,也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与此同时也挖掘了一批青铜剑,这些青铜剑的剑身非常光滑,刀刃依旧很锋利,埋藏在地底下2000多年,能够保存如此完好也是一大奇迹。后来,考古学家在春秋古墓里挖掘出的越王勾践更是令人惊叹,2000多年后还能削铁如泥,其打造工艺至今都是一个迷。青铜剑还有一个令人不解之谜,埋藏这么多年也没有锈斑,依然光亮如新。

1、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2、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3、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

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4、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中国古代历史四大悬案是:

传国玉玺和氏璧下落、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宋太祖之死、明建文帝之谜。

1,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史书记载传国玉玺乃蓝田玉雕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一蓝田玉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2,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2)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3)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3,宋太祖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桉。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据“金匮之盟”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4,明建文帝之谜。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朱元璋后代家谱

按家谱起名排行从不紊乱 尤为有皇家气魄的是命名字目图,也就是后代起名字的排行字,周定王位下20字是:“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永宁府继续20字是:“彩凤呈丹诏,祥麟献玉书,家和庭生瑞,芝兰胜明珠。

”这在封建社会非一般人家是不敢这样排行的,也不敢这样想象。

高家至今遵循家谱起名字,从未乱,高广升儿子是登字辈,孙子是庸字辈,他已经有了重孙彩字辈。

还有19个字可以继续排行。

另外,据高家人讲,81岁的高广升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是大队的主任,他把家里一直供奉的祖宗“影像”(朱元璋画像)和黄缎家谱都拿去烧了,还把家里珍藏的明朝冰盘卖给了河北省的古董商。

现在看到的棉纸家谱是民国时从黄缎家谱上抄的。

高广升说,祖宗“影像”和电视剧中的人穿戴一模一样。

他回忆说:“卖那个冰盘,中间是一个一尺二的大盘,周围是8个小盘子。

盘子都是金边,盘底有明朝的章。

小盘子有4个上画的是竹子,4个上画的龙。

” 正在寻找朱家其他支脉 第二十代9个孙中最小的高广启在杞县烟草局工作,在近年寻亲热的影响下,他开始自费寻找周定王的其他支脉。

6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开封,终于在开封西南郊找到了当年为看守朱家坟地而落户开封的河北许姓人后代,据许姓人介绍,他找到了祖坟,但众多坟墓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部分小坟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打听到,开封朱仙镇牛庄有朱元璋的后裔。

他打听到郸城县闫庄村姓黄的也是朱元璋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他一有时间就前往拜访。

他通过互联网和山东省临沂市燕王的后代取得了联系,但对方早已改姓朱。

记者和山东省临沂市的朱元璋后代取得了联系,今年18岁的朱祁剑说:“我是朱元璋第二十四代孙子,是燕王孙子衡王的后代,名字是按照家谱上排行的。

我们家族在第三代时不姓朱,至于姓啥我爷爷知道。

我们这一支脉在临沂现在有2000多人,我们村全部是姓朱的,有将近1000口人。

”他还说,我们家族保存有朱元璋的影像和家谱,他是去年才看到家谱的。

他很希望能和杞县的族人相聚。

高广启已做好一切准备,打算3月23日去安徽凤阳寻根问祖。

他渴望其他朱元璋后裔知道他们的存在。

他正在打听恢复朱姓的有关手续,如果可行,他们家族将恢复自己的本姓

皇子

皇女

扩展资料:

1、朱标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

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复称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2、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

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1538年,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3、朱棡

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有智数,学文于宋濂,学习书法于杜环。洪武三年(1370)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途中鞭笞膳夫徐兴祖,被朱元璋训诫。

朱棡骄纵,在国多行不法。有人上告晋王谋反,朱元璋大怒,欲治罪,幸得太子朱标全力保护。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巡视陕西归来,朱?随朱标来朝,敕归籓,越加恭顺。

朱元璋非常看重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薨,谥号“恭”,子晋定王朱济熺嗣。

4、临安公主

临安公主朱氏(1360年—1421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女,生母为成穆贵妃孙氏。洪武九年公主下嫁李祺,韩国公李善长子。当时初定公主婚礼制度。

先期赐驸马冠诰并朝服,仪从甚盛。公主执妇道甚备。李祺是功臣之子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婿,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李祺前往振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祺因其驸马身份得以免死。

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临安公主永乐十九年(1421年)薨,明成祖朱棣辍视朝四日,临安公主薨年六十二。

5、安庆公主

安庆公主,明朝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女,母亲为马氏孝慈高皇后,姐为宁国公主。洪武十四年(1382年)下嫁欧阳伦。欧阳伦颇不法。洪武末年,茶禁方严,欧阳伦数次遣私人贩茶出境。

所至绎骚,即使是大吏也不敢问。其家奴周保尤其蛮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过河桥巡检司,擅捶侮辱司吏。吏不堪其辱,报告朝廷。朱元璋大怒,杀了欧阳伦。

1.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秦王朱樉: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3.晋王朱棡: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燕王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5.周王朱橚: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楚王朱桢: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7.齐王朱榑: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鲁王朱檀: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11.蜀王朱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2.湘王朱柏: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13.代王朱桂: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14.肃王朱柍: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辽王朱植: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6.庆王朱栴: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17.宁王朱权: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18.岷王朱楩: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19.谷王朱橞: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21.沈王朱模: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22.安王朱楹: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23.唐王朱桱: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4.郢王朱栋: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25.伊王朱彝: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朱元璋侄孙(侄朱文正之子)靖江王朱守谦: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元璋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幼殇,第八子朱梓自焚死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