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恒公是谁 韩国历史年表

目录导航:

  1. 晋恒公是谁
  2. 秦到底有哪些大事
  3. 古代哪七国
  4. 战国哪几个国家修了长城
晋恒公是谁

晋恒公是战国时晋国国君。名顷。公元前388—前369年在位。

晋烈公子。此前赵、韩、魏三卿已列为诸侯,国势强盛。晋君反朝于三卿。即位后,亦无力改变局面。晋桓公二十年(前369),被韩、赵迁于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晋传世止于此,遂绝祀。

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对于强大的晋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强国之间的争霸,成为主要的历史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瓜分,从此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三家分晋后,晋国并没有灭亡,而是继续坚持了50多年!

秦到底有哪些大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是秦朝的几个重要大事:

1. 统一天下: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2. 实行中央集权: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诸侯国,设立郡县,建立了严密的官僚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并残酷迫害儒家学者,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4. 兴修大工程:秦始皇兴修了许多大型工程,最著名的是万里长城和兵马俑。这些工程不仅加强了国家的防御力量,也展示了秦朝的威严和实力。

5. 推行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统一了各地的文字和尺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

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汉朝和其他朝代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1、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秦朝大事件年表中的首件大事,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至此秦朝历史正式揭幕。

2、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这给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秦始皇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是秦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3、书同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有以下大事

1.公元前211年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衡量,路,货币

2.出兵两广,统一百越,增加郡县.

3.修筑长城,并且派蒙恬抵御匈奴

4.坑儒焚书

5.秦始皇求不老药

6.胡亥杀他的兄弟姐妹,以及太子扶苏

7.秦始皇死后2年,其儿子--胡亥将始皇陵剩下的工程竣工.

8.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等方面起义

9.章邯投降,咸阳被攻陷,秦祖庙被毁,大秦帝国灭亡.

古代哪七国

历史上的七国指战国时代的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战国战乱年代,也是变革年代,后秦统一六国,建我国首个大一统帝国秦朝。

古代七国分别是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各国如今所在地如下:

秦:陕西省、四川省东部(司马错灭蜀后);

齐: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小部;

楚: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

燕:辽宁省中、西部,河北省中、北部;

赵:内蒙古中段南部,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

魏:山西省南部,河南省中、东部;

韩:河南省西部。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把周元王元年(前475)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当时大国主要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七雄。

古代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实力排行

公元前403年-前357年:魏、楚、齐、赵、韩、秦、燕。

公元前356年-前341年:楚、齐、秦、魏、赵、韩、燕。

公元前340年-前311年:齐、秦、楚、赵、魏、韩、燕。

公元前310年-前284年:秦、齐、赵、楚、燕、魏、韩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秦、赵、燕、楚、魏、韩、齐。

公元前262年-前221年:秦、楚、齐、魏、赵、韩、燕。

灭亡顺序

七国并不是一起灭亡的,第一个被灭的是韩国,第二个是赵国,第三个是魏国,第四个是楚国,第五个是燕国,第六个是齐国。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但经过一段时间统治后就灭亡了。

战国哪几个国家修了长城

楚国、齐国、魏国、燕国、赵国等都有为了互相防御而在各自的边境修筑的长城。按照修筑长城防御对象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原各国之间的长城,另一种是中国各国与游牧民族之间修筑的长城。

六个国家基本都参与

贾谊在《过秦论》中谈到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现在提到长城也都是说秦长城和明长城。似乎长城是秦朝建立之后才修筑的,其实在战国时期列国都筑造了长城,而所谓的秦长城只不过是三国长城的连接体。

战国长城:为防止外敌侵略,各诸侯国多修有长城

长城作为古代防止敌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战国以来由于战争频发,各诸侯大国皆在敌国来犯的交通要道修筑有长城,其中尤以“战国七雄”修筑数量最多。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1、秦长城。秦长城主要有两段,其中东部长城修筑于秦简公嬴悼子在位期间,秦国由于丢失河西,只得退守洛水一线,为加强防御,秦简公于东境修筑长城,又称秦东长城。该长城起于今陕西华阴县小张村附近,由此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北长城则修筑于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经过惠文王、昭襄王两代,最终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而为抵御胡人南下,于北部边境修筑长城。该长城起于今甘肃省临洮县,向东南至渭源,然后转为东北,经通渭、静宁等县达宁夏的固原县。由固原县折为东北方向,经甘肃环县,陕西省横山、榆林、神木诸县直抵黄河西岸。

魏惠王

2、魏长城。魏长城同样有两条,其中河西长城修筑于魏惠王在位期间,根据《秦本纪》的记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其河西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秦国,该长城南起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经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陕西北)与秦接壤之地。

另外一条河南长城则是为了防备东部边境,《史记·魏世家》有载:“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史记·六国年表》同样有载:“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3、赵长城。同样有两条,其中南长城修筑于赵肃侯在位期间,称之为漳滏长城,《史记·赵世家》有载,“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该长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而成,大体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今肥乡西南。

北长城则修建于赵武灵王在位期间,称之为河套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备胡人的侵扰,赵武灵王在周慎靓王九年(前306年)击败林胡、楼烦,后开发燕、代、云中、九原等地,并修筑长城。该长城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

韩长城

4、韩长城。韩国地处河南中西部,西邻秦、南邻楚,东北魏接壤,其中与秦、楚的国界主要是以豫西南的山地为分界线,自然天成,但与魏国的国界线则极为复杂,因此其修建的长城,主要用以防卫魏国。长城的具体走向大致为过亥谷,进入韩国地界,沿厘城东、圃田泽西,向今郑州市区的东北部延伸。厘城,也称祁黎、时来、郏或郏城,现称来潼寨。

5、燕长城。同样有两条,燕长城修筑时间较长,从燕易王至燕昭王逐步分段修筑而成。其中南长城起于今河北省西北太行山麓,沿易水北岸东行,历易县、徐水、容城、安新、文安、抵大城县境,止于子牙河西岸,全长约五百里。

北长城则从河北独石口经今张北县西,东北行经过太仆寺、多伦南,跨滦河之围场,过赤峰南,再往东至敖汉旗、阜新、彰武,在东北行至开原,由此又折为东南走向,经梨树、新宾、桓仁,后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全长约两千余里。

6、齐长城。齐国长城修筑时间同样很长,大约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先后历时170余年。《齐记》有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正义》引《括地志》则载,“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考《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则齐有长城久矣。”

楚长城

7、楚长城。楚长城始建于前七世纪,分为北、东、西三个部分,以鲁关(今河南鲁山县鲁阳关)为中心向东经犨县(今鲁山县东南),到达瀙水,折向东南,到达沘阳(今河南泌阳县),由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栾川县南),南向达穣县(今河南邓县)。特点是东西两面有城,南北与山连接,故号曰“方城”。

除了以上“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也曾修建长城,当然规模相对较小,总长只有约四十八里。

秦长城:以秦、赵、燕三国长城为基础,主要集中于北方

《秦始皇本纪》有载,“三十二年……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如上,燕人卢生入海求仙归来后,呈现图录之书,上书“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夺取了黄河以南地区。秦始皇于北部边疆修筑长城,并迁移大量百姓充实北部郡县。如此可知,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实际上,秦始皇修建秦长城的工程量并算不上大,主要是源于蒙恬夺取河套地区后,原来秦国的北部长城显然已经不能再满足防御需求,于是便在河套以北地区修建长城,再将之与赵长城、燕长城连接起来,并拆除了战国期间国与国之间的长城,从而形成了横贯秦国北部边境的一条新长城。

如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长城,由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部的匈奴人,因而工程主要集中于北部边疆。

春秋战国时代:秦长城,秦昭王时,秦国修筑了北部长城;

赵长城,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分为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

齐长城,齐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山东境内;

燕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西起造阳,东至襄平郡;

魏长城,魏河西长城和魏河南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