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用什么纸 古代佛像拓片价值高吗

目录导航:

  1. 拓片用什么纸
  2. 印刷术的来历50字左右
  3. 孙姓古今著名书画家
拓片用什么纸

就用国画用的宣纸,至于具体品种的选择,那要看你准备用来拓制什么器物了,如果是拓制小件的、纹饰(文字)较浅的应该选择稍薄的纸,这样拓制出来的拓片线条才会更清晰;如果拓制大型碑刻、纹饰(文字)凹凸特别大的应该选择稍厚的纸,当然也就是拉力大的纸,这样拓制过程中纸就不容易破。

印刷术的来历50字左右

印刷术的由来:印章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般只有几个字,用来表示姓名、官职或者机构。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拓片是印刷术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纸发明以后,就把印染技术用到了印刷方面,只需要把布该成纸,把燃料改成墨。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的补充、发展、完善了印刷术,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印刷术通常可分为凸版 、凹版 、平版、孔版印刷 4大类。凸版印刷所用印版的图文部分隆起,其中又包括雕版、活字版、铅版、铜锌版、感光树脂版及柔性版印刷等。凹版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又分为雕刻凹印、照相凹印和电子刻版凹印3类。平版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基本处于同一平面,通常即指胶印,但实际上石印及珂版印刷也均属平印范畴。孔版印刷主要是丝网印刷,即以丝网制成图文部分能透过油墨而非图文部分不透油墨的印版进行印刷。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经过若干代人经验与方法的探索、从隋朝开始,人们渐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木板代替石碑进行刻写、印刷。

人们把写好字的薄纸反贴在梨木、枣木等质量较好的木板上,把无笔划的地方用刻刀细细地凿去,于是得到一块凸出反字的印板。

在印板上涂上墨,盖上白纸,拿小刷或棉锤轻轻刷制纸背,黑色的正字就可清晰地印在白纸上。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者是毕升,他是一个劳动人民,而他的服务对象同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的补充、发展、完善了印刷术,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毕昇是北宋普通百姓,但是印刷术的开创者,宋初时期毕昇在杭州做雕刻工,同时他积累了许多经验,然后开始发明印刷术,这种技术并不简单,所以毕昇创造出活字印刷术后就去世了,在他死后才开始推广这种印刷术。

孙姓古今著名书画家

孙位,唐末画家。一名遇,又号会稽山人。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随唐僖宗自长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将军”。擅画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画龙水。在应天、昭觉、福海等处作画甚多。作品有《高逸图》、《四皓围棋图》、《番部博易图》、《草堂图》、《王波利图》、《高士图》、《三教图》等。

孙隆(生卒年未详),一作孙龙,字纵吉,又字廷振,号都痴。

同时期宫廷也有一个瑞安画家名孙隆。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开国忠愍侯孙兴祖之孙,宣德(1426-1435)间入值内廷,曾为“金门侍御”(翰林待诏)。生性颖敏,有仙人风度。

工画花鸟,得徐熙、赵昌“没骨图法”,所绘禽鱼草虫不先勾勒定形而直接以色彩点染物象,此一画技可谓另开蹊径,自成一家,丰富了花鸟画传统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

孙克弘(1532—1611),男,明代书画家、藏书家。

孙克弘,礼部尚书孙承恩之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生性巧慧,声音洪亮,状貌疏野。所居四壁皆画苍松老柏,崩浪流泉,有一种澄泓萧瑟之意萦绕其间。

他喜交友,陈继儒谓其“好客之癖,闻于江东,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坐上酒尊,老而不空”。卒年八十(一作七十九)。有别墅一栋,在松江城东门外果子弄,俞塘之北,史称其园林为“孙家园”。园内设有藏书阁为“北俞堂”、“秋林阁”、“东郭草堂”、“敦复堂”、“青华馆”等,家富藏书,有宋本数种。

藏书家朱大韶去世后,其“横经阁”所藏之书散出后,大多为其所得。还收藏有春秋战国期间的石鼓文拓片,现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元大德刻本《宣和画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