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之间的故事
-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著名的书
-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
- 中国古代盐专卖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人类是怎样发现盐的
- 古代盐为什么那么珍贵
- 食盐的历史
管仲与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当年管仲跟召忽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桓公),发生了一些政变,两位公子同时回到齐国,管仲让公子纠先走,自己去拦截公子小白,虽然拦截成功也按自己计划刺杀公子小白,但是后面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想把公子纠以及他的所有帮手都清除!
鲍叔牙说管仲杀不得,你如果想把齐国治理好,我可以帮忙,如果想九合诸侯,只有管仲可以帮你,齐桓公比较因明的把管仲接回来,两人情投意合,而后把齐国治理好,甚至还九合诸侯,当年姜子牙分到齐国,靠海,没有什么东西,管仲来治理的时候制盐、造铁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强大。所以孔子说:只要做正确的事情,他就是仁德!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著名的书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2、《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3、《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4、《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5、《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山海经先秦的古典。
论语,中庸,大学。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还有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推荐
《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本草纲目.》,《诗经》,《山海经》,《资治通鉴》,《周易》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列举不完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普通人能说上来的都是著名的书籍,文学类有四大名著、历史类的《史记》、《资治通鉴》、数学类的有《九章算术》、医药类的《齐民要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手工业的《天工开物》、哲学的《论语》、《道德经》。
四大名著家喻户晓,是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那就说一下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脉络,从时间跨度说起,《连山》、《归藏》、《周易》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书籍,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底,然后的《山海经》、《黄帝内经》皆是文化底蕴之祖,之后才是诸子百家学说。中华文化浩瀚如烟海,诸子百家学圣有诸多遗留,尤以儒门为最,看自己喜欢哪种了,与哪种对脾性了,但无论哪种,《说文解字》是必须入手的。
其中有——皇帝内经
“医家之宗”、“立医之本”、“学医必读”、“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这些概括总结的词汇、这些牛逼哄哄的头衔、这些高端大气的定位完全不足以表现出《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名著在华夏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黄帝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影响下,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再创造,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扬。可以说,《黄帝内经》与中华民族的存亡息息相关,没有他的辅助,就没有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健康和繁衍。
有些思维发散的粉丝会好奇,既然有《黄帝内经》,怎么没看到有《黄帝外经》呢?!因为中国文化自古讲求内外统一、阴阳和合,矛盾的单方面是不可能独立而存在的。比如著名的《庄子》就是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的。还有,《抱朴子》也分内篇和外篇……按此推断,《外经》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可能性?
有!的的确确有!《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黄帝内经》有18卷,而《黄帝外经》多达37卷,比前者还要浩繁!不幸的是,《外经》早已遗失,不为后世所传。可惜!可叹!
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主要阐述了与五行、哲学、天文、地理、季候等关联的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已经遗失的《外经》可能会涉及到哪些内容呢?
有人分析,《外经》很可能描述了与外科手术有关的知识!外科鼻祖华佗那么高超的手术技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也应该是有师承的。然而,华佗的毕生心血《青囊经》大部分也被焚毁,所以此事也不好再做进一步推敲了。
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呀,如果《外经》能够流传下来,极有可能大大地填补中医在外科手术上的缺憾。
更令人叹惜的是,历史上失传的医学经典不只有《黄帝外经》。《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这些著作被统称为“医经七家”,除了《黄帝内经》外,其它6部至今全部下落不明……
历史难免留有遗憾!我们默默地期许,那些无缘得见的医家典籍正静静地躺在几座古墓里有待后人去发现,也可能被一位医学痴汉悄悄地收藏了起来独自修习……
也许我们应该收起对过去的念念不忘,转而去珍视当下,探索未来。南怀瑾说,《黄帝内经》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了“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的书。对于大部分人,一部《黄帝内经》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鬼谷子》
四书五经
《传习录》
鲁迅文集
毛文选
唐诗宋词
《厚黑学》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要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可是太多了。我们抛除《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之类的史学书籍不说,今天向大家推荐五本很好的书,没看过的朋友闲暇之余可以研读一下。
1《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线,清晰淋斤地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真实历史。从盘古开天地开始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一览无余地展现给大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捷径,该书清晰地描写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善恶。
2《曾国藩全集》
该书全套正版共六册,分为四部分:《挺经》《冰鉴》《家书》《家训》,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在乱世中,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绩。他被奉为官场上的“楷模
”,在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而著称。他不是军人,却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
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前三卷孙子兵法,后三卷三十六计,由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本书通过战例进行剖析点评,让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兵法的精要所在。另外还从商战、谈判和处世三方面进行了透彻的阐发,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孙子兵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三十六计》中对每一计都作了精准的解析,除了附有经典战例外,还从商战和政治等方面列举了诸多的生动故事,能让读者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菜根谭全集》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为主,又采集了儒、道、佛三家之精髓,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同时它又拥有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总的来说《菜根谭》是一部可以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很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一览。
5《鬼谷子全集》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凭辨才进行政治活动者)的鼻祖。《鬼谷子》全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场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游说、辨论、韬略的理论,还讲了如何修炼自身和养神蓄锐。对于现在年轻一辈来说,该书真的是一本修身历炼的神器了。
要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那可就太多了,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而且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文化还是科技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儒家经典经、史、子、集等自不必说,《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也是盛名在外,还有不胜枚数的传世之作,本文试举几例:
1.《山海经》,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创作的长篇小说 ,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3.《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4.《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此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5.《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6.《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7.《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9.《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10.《论衡》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以上所举十部著作,仅为中国历史长河所出现的无数名著的沧海一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1、古代人从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开始吃盐。
2、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3、传说夙沙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4、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
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古人从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开始吃盐。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早期,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中国,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有多种,如舜帝南风歌、夙沙煮盐等。
中国古代盐专卖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食盐专营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盐的专营(或专卖)在中国始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齐国的丞相管仲主张,海滨产盐之国,可以计口授盐。当时盐的生产,政府和百姓都可以煮海为盐,而运销,分配、进出口归国家管理,零售归商。
发展历史春秋食盐专卖更是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官山海”,即专营山海资源,主要对盐实行国营,利出一孔。据管仲粗算,齐国据此一年可获6000万钱。
汉朝汉武帝时在“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富商豪强手中夺回盐铁等重要经济事业,扭转国家的财政困难局面,也曾推行了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汉武之后举行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废除铁酒专营,部分放松盐业专营。这种松弛状态一直维持到唐朝安史之乱,此后食盐专卖再度强化。
唐朝有“官盐”就有私盐,凡有管制的地方必然存在走私和黑市。而一些著名私盐贩子也写入了章回演义,最著名的私盐贩子就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唐朝末期一度攻破长安,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
清初清代最富的盐商,拥有资金千万两,少的也有一二百万两。以乾隆三十七年为例,扬州盐引销售量153万引,一引等于200到400斤,一引盐在海滨是0.64两白银,运到扬州来以后加上运费、盐税,达到1.82两左右,从扬州运到东南六省零售价10两左右,价钱翻了十倍不止。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全世界8%的经济总量。
食盐专卖制度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推行“官山海”之策,以官制盐为主,辅以民制,民制之盐也纳官收买,再由政府统筹分配运销,寓税于专卖之中,使民不觉累赘,称“部分专卖制”。齐国为了“外因于天下”,以盐作为外销型经济武器,由齐国顺济水西南向行,控销宋国、卫国之等地,再于河南武涉与广武之间入黄河,上溯抵山西、陕西南部之梁国与赵国,贱买贵卖,以控盐利。
至秦,商鞅强力实施“盐铁专卖”盐政,控制盐业生产,征收倍二十于古的昂贵盐专卖税,再转盐商运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之建议,采取国家专卖制,统制盐业经济,尽控全国盐资源,设置盐官三十七,分布于二十七郡域,榷定“均输平准”之策,是为后世盐业完全置于“统制经济”下之渊源。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控制河东盐池,专营盐业,设“盐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尽收川康、云南盐铁之利;与之相对,孙吴尽得淮、浙、闽、广产盐裨益,除政治形势外,当时的盐资源亦成“三足鼎立”之势。后三国归晋,杜预“较盐运”“制盐调”,规划营销,第一次榷定全国性盐运梳理方案。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政治,名门豪族往往侵夺国家盐业产、运、销命脉。至该时代后期,国家重新集权,如西魏严峻盐税,东魏分区梳管,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尽榷天下盐,以“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挽救战时经济;随后,刘晏力倡“养民为先”,立“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盐法,由此奠定中晚唐财政基础。五代十国时期,盐为官商并卖,加之朝代更迭速度极快,故其管理显得十分混乱。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范详上书改行“钞盐制”,是为货币与盐政直接挂钩之始,其后,蔡京以“换钞法”“循环法”违背榷盐宗旨,使宋代经济陷入紊乱。元统一中国后,通盘整划十盐区,榷定“引盐法”,通过批引、掣验、凿角、水程、退引完成商运商销程序,但元后期钞法紊乱,该盐法也难以真正落实。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承宋“折中制”为“开中制”,在“纳粮支盐”的基础上,以纳马、纳草、纳布、纳铁中盐互济,支援边关。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叶淇改尽“本色”为“折色”,虽是朝廷货币收入大增,但边关亦由式萎靡。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袁世振立“纲网制”,变盐政为就场专卖制,开明清“商专卖”之先河。清廷采用的盐政制度和明廷没有大的区别,不但购买食盐需要盐引,而且购买的盐应该销往何处也有明确规定。
总之,从秦朝开始,盐就是古代官府用来盘剥百姓的重要工具。盖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不吃会有性命之忧,但官府对提高食盐的产量兴趣不大,相反,只有食盐供应不求,官与商才能把价格提高几十倍、甚至百倍之上。而规定盐引的销售地进一步加强了官府对食盐的垄断程度,把食盐利润提高到前无古人的地步。生活于斯,殊为不易。
先说结论,中国古代盐专卖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如下。食盐专营制度从商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下来,春秋时代的齐国管仲担任宰相期间,大兴榆言之力。
汉武帝的时候,政府正式规定盐铁都由政府专营,诗人不许贩盐渍盐。历代政府都将食盐控制在自己手中。
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盐的专营(或专卖)在中国始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上,齐国的丞相管仲主张,海滨产盐之国,可以计口授盐。当时盐的生产,政府和百姓都可以煮海为盐,而运销,分配、进出口归国家管理,零售归商。
2014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因为此前生产审批权限已经下放至各省,该管理办法早已名存实亡。此次废止该办法,正是基于简政放权的考虑,避免重复和过度审批。盐业专营的体制并没有改变。
2014年11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方案的核心为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2014年11月,工信部确认将取消食盐专营,盐业体制改革后,涉盐企业将可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
人类是怎样发现盐的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人类发现食盐最早是在洪荒时代,也可以说是在炎黄时代,当时的食盐非常的紧缺,当时的盐被称为卤,因为人们知道这个东西可以拿来调味,并且吃了对身体很有好处,因此在炎黄时代经常会发生一些战争,炎帝和黄帝两人的部落经常为了食盐大打出手,他们不但是为了争夺地盘,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多食盐,只有这样他们的部落才能够发展和壮大。
在远古时代那个时候的人类的进化尚没有完全他们的智力,也远远没有当今的人类这么聪明,因此他们的生活过得也是非常的简陋和艰苦的,那个时候的人类被称为猿人,他们过着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和大多数的动物一样,每天都靠着捕食其他的动物为生,这样的生活他们经过了很多年才发生了改变,一直到他们发现了用火烤出来的食物更好吃之后,他们才慢慢的开始懂得来烹饪这些食物。一直到了后来的炎黄时代,人们发现了这种可以改变味品的调料,当他们吃了这些盐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强壮,也更加的具有活力,因此盐在那个时候就成为了一种紧俏的物品。
正因为盐有这样的特殊作用,因此盐在古代它的地位非常高,它是不允许私人来售卖的,从汉武帝时期就出台了盐铁官营制度,因此食盐在古代就成为了官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到当今社会,这些可食用的盐都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私人是没有经营权的,因为盐对人体和整个人类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盐的话,他的身体机能就会得到严重的下降,比如他的精神力会出现恍恍惚惚的情况,头眼发昏双腿发软,长此下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颓废。
因此在当代社会,每个人的家庭里面都需要吃一些食盐吃食盐不但能够让我们的菜品变得更加美味,还可以补充我们身体所需的微弱矿物质。除了我们人需要补充实验之外,在自然界中许多哺乳动物有需要进行人类的补充,他们可以通过饮用盐水或者含盐分的一些植物来进行补充自己身体所需的物质。可见盐对自然界的重要性。
古代盐为什么那么珍贵古代盐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制盐、运输成本高;二是高额盐税及官商的垄断。
一、古代的盐成本非常高。
1、提取成本高: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
2、产地远运输成本高,《别录》曰∶大盐出邯郸及河东池泽。恭曰∶大盐,即河东印盐也,人之常食 者,形粗于食盐。弘景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 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二、垄断特权的盐税高。
1、《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
2、计税授盐,令百姓输钱,官府抑配食盐,敷盐钱随夏秋两税一起交纳。盐课是按照盐丁产钱高下折盐输纳,高者每年无过500斤,每斤折钱14。8文,名曰盐产钱。同时,官府在产盐地置场榷卖,而盐户出售私盐也征其税,谓之浮盐钱。(来源《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盐课》)
3、雍正元年(1723年),裁革盐商,应征课饷,摊于各场,由县照数收纳,按担抽税150文。
4、每盐一引重400斤,初定中统钞9贯;元贞二年(1296年),累增至65贯;延祐元年(1314年),高达3锭(来源《元史》卷97《食货志五·盐法》)
古代盐是珍贵的。
因为没有盐,人体的正常代谢将无法进行,而且盐还是防腐剂和食品储藏剂的重要配料,而古代的食品储藏技术相对落后,盐的重要性就更加显得突出了。
此外,由于交通不便,盐也是一种复杂的贸易商品,经济、文化和政治作用都非常重要。
古代盐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在某些文化中甚至与金子价值相当。
在中国,盐有“百姓之父”之称,历来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税源。
在印度,凡是能够扛得动盐袋子的人都被视为强者。
在罗马时期,盐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罗马兵士的工资就是以盐作为支付手段,因而得名“盐水兵”。
在古代,盐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封建王朝的垄断控制,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盐贵的原因首先要感谢管仲他老人家,他是最早将盐纳入官税,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的官员。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提炼盐的技术远不及现在发达,成本也比较高。比如煎盐和煮盐的方式就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卖出去的时候自然价格也要贵一些。一直到清朝中后期,随着炼盐技术的进步,盐的成本才逐渐降低。
第三个原因是交通的原因。古代虽然都是官盐,但是也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在古代,盐主要有井盐和海盐等,但是产盐地较少,需求量却很大,这就需要经常有专门的运输队来运盐。但是古代的道路很不发达,遇上阴雨天行程就慢很多,而遇上大雪封路和战乱的情况更是无可奈何。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而供应一端却不够及时,因此也会经常出现盐价高的现象。
古代盐非常珍贵。
因为它可以被用作食品的调味料,防止食物变质腐败;同时也可以被用来保存肉类和其他食品,因为它可以吸收水分并使它们保持新鲜。
此外,盐还可以被用于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
古代盐的珍贵也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
盐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路线,因为它连接了不同地区的盐矿和市场。
许多国家曾经设立过盐业专营制度,以控制和规范盐的生产和销售。
另外,盐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货币,甚至取代了金银作为某些文明的交易媒介。
原因:
1.提取成本高:古代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需要先将盐水中的盐分提取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提取成本非常高。
2.产地远运输成本高:古代的盐产地通常远离市场,需要通过长途运输到达消费地,这个过程中需要支付巨额的运费和税费,也会增加盐的成本。
3.垄断特权的盐税高:古代的盐业通常由政府垄断,政府对盐场和盐的销售有很大的控制权,这种垄断带来了高额的盐税,也是盐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
4.古代盐的需求量大:尽管盐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在古代人口相对较少,加上盐的储存和运输条件比较差,因此盐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价格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古代盐价格高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提取成本高、产地远运输成本高、垄断特权的盐税高以及古代人口相对较少,对盐的需求量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代的盐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保障食品储存:在古代,食物储藏和保存技术还不完善,经常会出现食物腐烂、霉变的情况。而盐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调味佐料:盐是烹调中不可或缺的佐料,能够提高菜肴的口感和风味,增加食欲。
税收贡品:古代社会盐的生产和销售通常由政府掌控,成为一种征税手段和贡品。
交换贸易:盐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常常被用作货币或交换物。
总的来说,盐在古代的珍贵程度与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通的日用品,但其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历久不衰。
古代盐非常珍贵。
因为盐在古代是一种必需品,同时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古代没有冰箱和保鲜技术,保存食物需要靠盐来防止食物腐败。
此外,盐还有抗菌、驱寒、开胃等功效,因此在古代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且在一些地区盐矿资源很少,导致盐的价格非常昂贵。
盐在古代是货币形式之一,被认为是“白色货币”。
在中国历史上,盐史称“天下之盐”,降盐权是古代政府的重要税收方式之一。
因此,盐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
古代盐非常珍贵。
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冰箱和食品保存技术,盐是唯一的自然食品保鲜剂,在食品保存、防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盐还可以用于烹调、制造皂液等多种用途,是一种必需品。
因此,古代盐在当时非常珍贵,甚至有“盐值钱”之说,而出现了盐权和盐法等制度。
古代盐贵的原因有制作不便,耗费工时,产量少;制作仅限于沿海地区,运送路费高。
初期食盐的制作,是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加上流通运输成本,因而盐价昂贵。
古代盐非常珍贵。
原因是因为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而古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的食材和调味品可供使用,盐是保证食物得到良好口感和保存的必要品。
另外,盐还被用于医疗、防腐等多种用途,使得需求量非常大。
此外,古代盐的生产方法十分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采集和生产盐的人成为稀缺资源,进而导致盐的珍贵。
在古代,盐的珍贵还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如盐的贸易和税收、盐的垄断等。
因此,盐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或必需品,也具有着历史和经济价值,所以盐被视为珍贵品。
盐在中国的源起。“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汉代起,也始利用盐池取盐。王廙(yì)《洛都赋》:“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刘桢《鲁都赋》:“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初期盐的制作,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盐价贵。于是,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形盐,大王的膳馐要用饴盐。汉武帝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时谁敢私自制盐,就施以把左脚趾割掉的刑罚。晋代时,私煮盐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两年。立盐法后,市民食盐是有规定的。《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就有:绛雪、桃花、青、紫、白等。从出处分为: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碱盐是刮取碱土煎炼而成,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海盐、井盐、碱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明史》记有:“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却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代称为河东。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盐的品质非常好。《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意思就是说最好的调料是四川阳朴的姜、湖南桂阳招摇山的桂、广西越骆国的竹笋、用鲟鳇鱼肉制成的酱、山西的河东盐、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泽里的鱼子酱。
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中国第一个盐商是春秋时鲁人猗顿,旧有“陶朱、猗顿之富”之说,陶朱是指范蠡。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因此弃官到山东定陶县称“陶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猗顿则到春秋时的郇国。郇国汉属河东郡,今属山西。猗顿在郇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亦成为豪富。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垄断特权,所以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大财。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之奢靡达到顶峰。据《清稗类钞》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镇江金山寺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不可复收。又有以三千金尺买苏州不倒翁,倾于水中,水道为之寒者。”有喜欢漂亮貌美的,从看门人一直到女厨工,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有反过来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曝晒。
烹饪调味,离不了盐。但古人认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调鼎集》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中国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今中国人食用之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南多用井盐。海盐中,淮盐为上;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最好。
食盐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藏和食品添加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最早关于食盐的记录可以找到在公元前6000年至4000年的中国文献中,其中提到了盐的生产和用途。在古中国,食盐普遍被用来制作咸菜,腌制肉类和用作调味品。食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烹饪领域,还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估计有超过100个盐田被发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对食盐的需求。
在古埃及,食盐被广泛用于制作肉类和鱼类的腌制品,同时也是葬礼仪式中的重要要素。古罗马时期,食盐被认为是军队的工资之一,这是因为盐被认为是一种高价值的物品。古罗马帝国还建立了一条连接地中海和北部矿山的盐道,以确保供给足够的食盐。
在中世纪欧洲,食盐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一种贵重商品。许多城市建立了盐市场,食盐的贸易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盐税来增加收入。在此期间,盐也被用于防腐剂,用于保存肉类和其他食品。
到了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食盐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传统的盐田逐渐被蒸发盐和岩盐矿的开采取代。这导致了食盐的生产量大幅增加,价格变得更加平民化。
如今,食盐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它被广泛用于烹饪,同时也是许多工业食品的主要成分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盐产地和生产工艺,也有各种类型的食盐可供选择,包括海盐、岩盐、湖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