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篝火起源哪个时代
- 查干湖形成的时间
-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
- 皮划艇运动起源于
- 射箭在古代叫什么
- 古代狩猎的方式和种类
- 野猪驯化历史
- 古代点灯用的什么油
- 人类驯养动物历史
-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用狗看家
篝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大约距今15万年前左右。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制火的技术,会在野外搭建石头和木头构成的简易灶台,在火上进行烧烤和煮煮食等活动。这也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
传说起源于燧人氏。
如果说人类是何时学会用火的,那可以追溯到直立人演化阶段,也就是150万年以前。如果说人类是何时学会制造火的,这可能要追溯到50万年以前,当然,最初学会生火的本领依靠的是击石取火,并非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相对来说要晚一些了。
篝火原始时代
原始狩猎时代,火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是狩猎者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还可以抵御野兽。因此,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
他们将一种长在桦树杆上的菌类作为保存火种的工具。这种菌类形状像蘑菇,干后里面呈粉末状,纤维结构密、硬,体积小,雨水不易渗透,是一种理想的存火材料。每当行猎或移动时,狩猎者就从火坑里拣出一块红火炭,然后放在菌类植物中用皮条绳绑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带在后腰间。
狩猎者到了新营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汉语称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里将火种埋入火坑,并举行简单的祭火仪式后,才可以加柴煮食。
祭拜“火神”的习俗
原始时代,篝火起源在原始时代,因为原始人在打猎的时候无意中产生钻木取火的现象,使肉质烧熟之后更加的香甜,所以在原始时代点起了篝火日常生活,可以吓跑动物
回答如下:篝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约距今3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使用火石、打火机等工具制造火种,点燃干草、树枝等易燃材料生火,用于取暖、烤食、驱赶野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篝火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查干湖形成的时间查干湖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1万3千年前,那时,“青山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
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1689年,清朝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时曾来到查干湖。
20世纪50-60年代,注入查干湖湖区的水源充足,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镇(今长山镇),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公里,查干湖湿地面积达656平方公里。
20世纪50-60年代,注入查干湖湖区的水源充足,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镇(今长山镇),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公里,查干湖湿地面积达656平方公里。
查干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经考古发现,查干湖边的青山头,早在一万三千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宋辽时期,查干湖称为大水泊,辽代从圣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每年春季都千里迢迢地从京城带领群臣及皇后、嫔妃们到查干湖渔猎,称为“春捺钵”,届时会见部落首领,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查干淖尔湖形成今天的面貌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约2.5亿年前,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大地开始裂开,地壳深处灼热的岩浆顺着薄弱的地壳裂隙,不断喷涌而出。查干淖尔湖的北部慢慢抬升,形成高山,而查干淖尔湖地区却不断下降,形成低地。那时的查干淖尔湖,是一个很大的湖区,水深较深。
湖的周边生存着多种生物,比如食肉恐龙、食草恐龙、二连巨盗龙、鸭嘴龙、镰刀龙、亚洲古似鸟龙、龟鳖、蜥蜴和鳄鱼等连同湖区高大的植物共同构成了一幅侏罗纪恐龙公园画卷。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食用盐了。考古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发现当地的狩猎采集者已经开始使用盐了。
在中国,最早使用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左右。当时的人们通过采集海水或者从盐湖中提取盐,来满足自己的食盐需求。在古代,盐曾经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被誉为“白色的金子”,用于交换、贸易和税收。随着时间的推移,盐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通的食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古代人从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开始吃盐。
2、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皮划艇运动起源于皮划艇的出现,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史书记载,皮划艇起源于古代格陵兰岛,岛上的爱斯基摩人用兽皮、兽骨等材料包制而成的皮筏艇,作为乘坐的狩猎工具,爱斯基摩人称这种艇叫“KAYAK”。这一词来自于爱斯基摩语,它的意思是“人船”。古代的皮艇和划艇主要用于交通狩猎、捕鱼、运输,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体育、旅游和探险。
根据划船者滑行的水域不同,皮划艇分为静水皮划艇、激流皮划艇和海洋皮划艇等几类,而根据划船者所使用的器材差异,静水皮划艇又分为皮艇(Kayaking)和划艇(Canoeing)两大类。皮艇和划艇的两个重要不同即在于选手划桨的位置和所用划桨的种类。
青少年学习皮划艇运动首先是众所周知的强身健体。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正常的发育。现在很多学生的文化学习任务繁重,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户外体育运动锻炼,能让他们的精神压力得到相应的舒缓。体育运动能够激发出人的斗志;在训练比赛中去体会感受团队协作意义所在;学会如何处理好成败得失的方式方法。
射箭在古代叫什么射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她在距今28000多年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代射箭就叫射,是古代儒家六艺之一。
射箭,即箭术(Archery),是指藉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精準度的体育运动,别称射箭运动。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了弓箭来狩猎捕鱼,之后弓箭又是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现射箭作为人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而存在下来。射箭的渊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万年,曾经在古代的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流行。
古代狩猎的方式和种类狩猎是史前时代人类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行为之一,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逊于农业生产。
远古狩猎,常是古人用弓箭长矛围猎动物,除此以外,古人还用其他我们不太熟知的方法捕获动物,比如火把和陷阱等。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对火有一种恐惧感。所以,古人常常是成群结队点燃火把,带上猎犬,将动物驱赶到断崖边或湖沼中,进行围猎。
野猪驯化历史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像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等。
家猪最早出现在距今9000年左右的土耳其东南部的查耀努等地,我国确认贾湖遗址已经出现家猪,年代与土耳其大致相等,根据特征显示已经被驯化了。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至汉时,农业发展迅速,养猪除了食用,还有积肥的重要作用,且主要采取放养的方式,已有选育良种猪的方式。至唐宋时期,猪已经成为农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手段,已有规模化的养殖。元时猪的饲料方面有许多的创造。明中期,因与傻皇帝“朱”同音,有短暂的禁养或屠戮(就跟目前猪瘟被掩埋差不多),但解禁后在养猪技术如猪品种鉴别和饲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在古时候,人类一开始是己狩猎才得已生存的。首先狩猎的是一个小的猎物,如昆虫小鸟还有一些其它的小型动。
随着狩猎的技术不但成熟。就开始制作一些工具,开始狩猎一些大型动物,比如麂子,鹿,野猪,随着动物不但的增多。就开始养殖一些小野猪。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养殖。
一、野猪有四千万年的历史
野猪最早来源于欧洲和亚洲,所以也称欧亚野猪。欧亚野猪有4000万年的历史,曾遍布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西到西班牙和摩洛哥,东到日本,北至北欧与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苏丹。我国除了西藏高原和戈壁滩外,各地均有野猪生存。
后来,由于人类大量捕猎,野猪几乎绝种,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把野猪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但其它国家并没有法律条例保护野猪。
欧亚野猪属于哺乳纲偶题目猪科猪属下的动物,一般体重大约在90到200公斤,最大的可以达到400公斤,但比较罕见。体长在1.5到2米之间,高约90公分,毛色有黑色和褐色(还有带花纹的),毛粗而希,背上有刚硬的针毛。
野猪尾巴细而短,眼睛非常小,所以视力很弱,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但有一个又直又长的鼻子,嗅觉特别灵敏,周围稍有响动,它们就会警觉。
野猪最显著也是和家猪区别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牙齿,特别是公野猪那一对犬齿,也叫獠牙,不仅外露,而且上翻,平均约6公分长,其中3公分翻露在外面,很是狰狞。它是公野猪用来挖掘东西和战斗的武器。
欧亚野猪族群内实行“一夫多妻制”,每到发情期,公野猪之间就会为了争夺妻子而进行决斗,胜者不仅会成为新郎,而且用尿液画出自己的统治区域,败者就只能落荒而逃到别处。“蜜月”过后,母野猪怀孕,到了预产期,就会叼来树叶软草苔藓等为即将到来的分娩建造“产房”。
幼崽出生后,经过几个星期的哺乳,小野猪就会跟着妈妈外出寻找食物,母野猪在前面开路,小野猪跟在后面,在妈妈挖凿的土沟里寻食。
野猪通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寻食,距离人类近的地方,也在夜里出来。
二、人类对野猪的驯化史
人类从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驯化野猪。世界上最早发现家猪的地方是距今9000年前的土耳其东南部的查耀努等多个遗址,还有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的“贾湖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的贾湖村,距今约9000—7500年。从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的体骨看,已经具有家猪的很多特征。这也说明贾湖村人类在距今9000年前就开始驯化野猪了。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猪舍,开始圈养,而且发明了阉猪技术。到了汉代,粮食作物种植已经比较成熟,养猪不仅为了吃肉,也为了积肥。
那么,野猪究竟是如何被人类驯化成家猪的呢?因为家猪和野猪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特别是基因差别是很大的,难道人类只是把野猪圈养起来就变成家猪了吗?
事情没有这样简单,外形和生活习性也许很好改变,但基因自然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
人类驯化野猪的时间长达9000年,但圈养也只是从商周时期才开始,之前那几千年也不是圈养,也是在野外。据科学家考察发现,驯化的家猪会经常跑到远处森林与野猪交配,在漫长的历史中,野猪的祖先与人类饲养的家猪有过很多次交配。牛津大学考古学家洛朗.弗朗兹认为:“尽管野猪和家猪在形态学上非常不一样,但它们一直在交换基因物质。”那么,现在的家猪和野猪在外形和基因上为什么区别那样大呢?
这是劳动人民的功劳。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作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长期的野猪驯化中,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杂交育种(家猪和家猪杂交),一直在强化家猪的某些特征和生活习性,比如獠牙,比如活动,以此来抵消野猪的DNA叠加。
三、把家猪放到野外三年,能变成野猪吗?
从以上文字内容看,把家猪放到野外3年,是不可能变成野猪的。因为,家猪是野猪经过几千年的驯化才成为现在的家猪,不仅外形和生活习性和野猪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是基因发生很大的变化,3年时间内,最多生活习性有一些改变,但外形和基因是很难改变的。
但如果在3年内,如果家猪和野猪发生交配,所生的后代会有野猪的外形和基因。如果后代再和野猪交配,其后代身上野猪的基因会越来越多。
其实,居住在距离山林附近的村民饲养的母猪,到了发情季节,如果找不到公猪交配,就会“私奔”到山林中,与公野猪交配,等它和公野猪度完“蜜月”,公野猪会把“新娘”母家猪送出山林,并长时间驻足山口,依依不舍。
过了四个月,母家猪就会生下一窝混血儿,外形既像野猪,又像家猪,体色是黄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条文,而且是瘦肉型。后来,人们为了培育瘦肉猪,就让家猪和野猪交配,培育出瘦肉型猪,价格还比较贵。
古代点灯用的什么油古代用油灯照明时,所用的是动物油脂和植物油。动物油脂:最开始,油灯中的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开始叫“脂”或“膏”。因此,油灯使用动物油脂作为油灯燃料。
植物油: 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品种也很丰富。比如大豆,古代叫做菽,春秋时期已被列为五谷之一,但那个时候的这些作物主要是作为粮食蔬菜作物,真正用来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汉朝才出现。最开始用来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而是芝麻。因此,植物油也用作灯油。
灯油结构
灯油依靠燃烧液体脂肪发光。由三部分组成:承油容器、油和导油的捻子(灯芯)。
容器一般为金属或陶瓷等耐热材料制作,形状很多,最简单的是用一个小钵加上油和捻子制成的灯盏。地中海地区传统使用橄榄油、中亚使用酥油、中国传统使用豆油等。
捻子类似蜡烛的芯,为多孔的纤维质地,通过毛细作用吸油,本身则燃烧得很慢。中国传统有用禾本目灯心草科的植物灯心草干燥的茎髓做捻子的。
古代点灯用的主要是植物油和动物油。
1.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向佛塔上供奉油灯的事情发生,当时可能主要使用了植物油,如菜籽油、豆油等等,也有可能加入了丁香、桂皮、花椒等香料。
2.而在唐代,随着石油加工技术的发展,石油灯油逐渐取代了植物和动物油,成为主要的照明用油。
但在受条件限制的地方,人们仍然会使用植物和动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羊毛脂、猪油等。
用的动物油以及植物油,大部分动物体内都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以用来点灯用,而且价格也不贵,寻常百姓家也可以用得起,而且大豆类植物油也可以
在古代,点灯时使用的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橄榄油:橄榄油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常用的灯油,因为橄榄油的燃点较高,烟少,照明效果好。
2. 芝麻油:芝麻油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灯油之一,它的燃点高,烟少,有很好的照明效果。
3. 蜡烛油:蜡烛油是一种动物性油脂,它可以提供明亮的光芒,但烟很大,不太适合室内使用。
4. 菜籽油:菜籽油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灯油之一,它的燃点高,烟少,照明效果较好。
5. 麻油:麻油是古代日本常用的灯油之一,它的燃点较高,烟少,照明效果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灯油主要是由植物油和动物油制成,其中动物油主要来源于牛、羊、鹿、猪等动物的脂肪,因此在使用灯油时,还需要考虑其来源和质量问题,以避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皇宫和官宦人家用鲸油或者其它动物油脂,普通百姓人家一般用豆油,例如上世纪发掘的不少皇家陵墓,里面的长明灯里就有残留的鲸油和其他动物油脂。
动物油
在古代,人们使用的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油,另一种是植物油。动物油一般是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脂肪制成的,植物油则是用芝麻、菜籽、花生等植物的种子榨取而成。
在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是动物油灯,如猪油灯、羊油灯等。这些油灯燃烧时会冒出黑烟,灯光也比较昏暗。后来随着榨油技术的发展,植物油灯逐渐取代了动物油灯。宋代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植物油灯生产,并开始使用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作为燃料。
植物油。
油灯,以油为介质的灯具。 物质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考古学以人所创造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的佐证。
所以古代点灯用的植物油。
人类驯养动物历史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范围越来越大,可以狩猎的动物越来越少,捕获猎物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后来人类将一时吃不完的动物关了起来,发现被关起来的动物变得温和了许多,有些动物还生下了幼崽。于是,人类开始尝试饲养动物。
被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猪在那时已经被驯化,圈养的家畜也成为人们食物的来源之一。
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并且依靠种植水稻、驯养动物来获取食物,这其中就有猪。
半坡人的耜耕农业非常发达,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小米、白菜等农作物。
半坡人已驯化了狗、猪、鸡等家畜,猪成为半坡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狗、猪、鸡、牛、羊、马等六种动物,就被驯养成家畜,称为六畜。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养鸡的国家。
最早的家鸡来自7000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最早的家牛来自7000多年前的陕西临潼白家遗址。家羊是内蒙古赤峰红山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最早的一座,距今至少5000年。马在古代曾被称为“六畜之首”,是军事和交通的主要推动力。家养马的祖先是蒙古野马。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用狗看家中国养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考古来看,狗的遗骸,早在公元前七八千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梦溪,及稍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文化时期饲养已相当普遍。
中国的家狗遗骨,迄今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辽宁、内蒙古、安徽、江苏、上海、福建、台湾等省份内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遗骨的年代最早可达距今7000--8000年,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了家狗骨骼。这种现象表明,在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养狗用来看你护院,帮助狩猎的习俗在南、北方地区都是十分风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