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你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位人物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 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 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 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 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不为赵云惋惜,也不能不为诸葛亮的笨而遗憾。 有一首诗是赵云一生的评价,它是这么写的:“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
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个人喜欢的历史人物,则是唐朝的名将郭子仪,唐玄宗时期,唐朝北方爆发安史之乱,朝廷委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帅兵平乱,郭子仪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随后又联合回纥收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功居平乱之首,被晋升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期,郭子仪手下大将仆固怀恩叛变,勾引吐蕃、回纥侵犯关中地区,郭子仪则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天下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八十四岁时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长达二十多年。 郭子仪儿孙满堂,七子八婿都是位极人臣。郭子仪六十岁寿辰的时候,儿子女婿们都来前来贺寿。
有的刚退朝下来,都带着笏(hù)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用以记录君命或旨意)。子婿们把笏板放在床上,整整放了满满一床,这就是“满床笏”的典故。 如果去那些古宅多看看,可以发现很多古宅门上的砖雕,描写郭子仪故事的是最多的。
郭子仪权倾朝野而不被朝臣猜忌,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定国安邦之功,可谓功高震主,却不被主上怀疑,在当时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而郭子仪的人生成就,则代表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终极梦想:荣华富贵、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全齐了。我想这样的郭子仪,应该不会只有我一人喜欢吧!
在历史上,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北齐战神兰陵王。第一次听说兰陵王这个名字是在电视剧《兰陵王》出现的,虽然这部电视剧里有的故事无关历史,但我最终记下了兰陵王这个传说中的美男子
兰陵王参与的邙山之战是他的一生转折点,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也因此招来齐后主高纬的猜忌与忌惮。后来我又看了有关兰陵王的历史故事,其中一本《兰陵王传》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北齐历史上最大的战役的画面。“一棵树下,栓了涌雪宝马,一张桌前,放着一只酒杯,只是杯已空。”描写了兰陵王即将参战前的心态,无奈与悲壮。他一心报国,正气凛然,心系百姓,体恤民生 。当时的百姓皆称赞他,爱戴他,认为正是因为兰陵王,他们才能安居乐业。
兰陵王一生忠心赤胆,最后却被齐后主高纬赐毒酒而死,而后齐国灭亡。我始终认为兰陵王不应该服从如此命令,明知是绝路,依旧还要走,若兰陵王没有喝下毒酒,想必齐国的历史也不该如此了。
?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公子扶苏,光听名字,就给人一种陌上人如玉的感觉。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扶苏为人仁”。
扶苏若继位,大概秦朝也不会灭亡。
孙武
其所著《孙子兵法》对全人类影响很大。
孙子兵法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是对战争经验的精辟总结,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孙子的思想是铁与血,是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的,经过了干百次的实践检验,所以他要比中国其他先哲的思想来得更切合实际,更单刀直入,没有一丝一毫的空想和唯我的成份夹杂在里面。学者李泽厚对《孙子兵法》总结得最为精彩,也最为准确,他在《中国思想史论·孙老韩合说》里讲道:第一、孙子的兵法一切以利害为准则,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爱憎喜怒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影响或替代理智的判断和谋划,只有在战争中,只有在制定战略、谋划战争、选择战机、判断战局、采用战术中,才能把它的巨大价值最鲜明地表现出来。因为任何一时冲动情感的干预,任何非理性东西的主宰,任何迷信的观念,都可以立竿见影地造成恶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败。必须“先计而后战”,如果听神灵指挥、凭感情办事,必然导致亡国灭族,这是极端危险的。所以,《孙子兵法》一开头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的这一特点在一般日常生活和任何其他领域中是没有或比较少见的。第二,必须非常认真具体地观察、了解和分析各种现实现象。作战要考虑人事、天时、地利。不但要“知己”,而且是“知彼”。纸上谈兵为兵家大忌。在战争中不容许搞空中楼阁的思辨遐想和不解辨遐想和不解决问题的空洞议论。思想的具体现实性,在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重要。第三,在这种对具体情况和现实经验的观察、分析、了解中,要迅速地从纷繁复杂的错综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与战争有关的本质和关键。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经验中也是存在的,但它们的极端重要性和意义却只有在战争中才会突显出来。略不经心便可可铸成大错,而毫厘之差便有千里之失。古兵家在战争中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不只是单纯经验的归纳或单纯观念的演绎, ?而是以明确的主体活动和利害为目的,要求在不动情感、周密具体的观察、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尽快舍弃许多弃许多次要的东西,避开繁琐的细节规定,突出而集中、迅速而明确地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要害所在;从而在注意繁杂众多现象的同时,却要求以一种概括性的二分法——即抓住矛盾的思维方式来明确、迅速、直截了当地分辨事物、把握整体,以便作出抉择。 ?这种矛盾思维方式是来源于、产生于军事经验中,而不是来源或产生于语言、论辩中所发现的概念矛盾,所以它们本身也就与世俗生活一直保持着具体的现实联系。《孙子兵法》,里举出的那许多矛盾的对立面,就是非常具体的和多样化的,与生活紧密相连,它们是生活斗争的经验性概括。第四,孙武的这种辩证思维不但重视对立面矛盾双方的依存、渗透,而且更重视它们之间的消长转化和如何主动运用它们。不只是描述、发现、了解、思索矛盾而已,而是在活动中去利用、展开矛盾,随具体的条件、情况而灵活的决定和变化主体的活动,不局限、拘泥、束缚于既定的或原有的认识框架。只要能最后打败故人,保存自己,便可以“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取,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后世兵家也常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有这些,都不同于从对大自然的静观或从抽象思辨中所获得的思维方式。《孙子兵法》所具有的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灵活而冷静理智的根本特征,正是中国辩证思维的独特灵魂,不同于希腊的辩证法论辩术,是构成中国实用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泽厚先生以上对《孙子兵法》的分析与说明虽然有些繁琐,但还是十分准确地反映了孙子兵法思想的精髓, 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中外历史上人物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思想家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的思想穿越时空,影响深远。
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的时代。他因辛辣的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他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被迫流亡英国。他一生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如《老实人》《天真汉》,还写过很多历史著作,如《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代表《哲学通信》,被人们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统治者都想利用他,路易十五,普鲁士国王,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把他待为上宾,但最终都因为他的叛逆思想而分道扬镳。他这种独立的精神,不畏权贵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非常难得。
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压迫人的神权和王权,他提倡自然权利学说,提倡自由,平等,赞成实行开明专制。
伏尔泰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思想非常赞赏,对孔孟的仁义学说很感兴趣。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向一切不合理宣战,他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倡的自由平等鼓舞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斗争。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价值。
作为一个女人,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肯定是武则天。女性的社会地位自古以来都很低,就连当社会都不乏重男轻女和歧视女性的现象,更别提封建制度下的王朝了,而武则天一个弱女子,却能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打造出一个属于她的盛世武周,这样的勇气和果敢一直让我很敬佩。
中华历史名人如星河灿烂。不讲近代。这里讲古代,我最喜欢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
也许很多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成就都比诸葛亮高出很多,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怎么看都让人落泪。
26岁出山,帮助刘备成就霸气,立志恢复在当时看来属于正统的汉室王朝,后期集权一身,不贪图享乐,忠心不二,毫无异形,这是一个什么精神让他能如此的克制自我不被荣华富贵和权利欲望所吞噬。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势而上,锲而不舍,为了就是一个承诺,为了就是一个信仰。更是一则《出师表》惊天动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直到54岁病逝五丈原,一直坚持着初心,就可以称得上伟大。而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每当读到,都让人心酸。
在安九的一首歌《出师表》中有一句歌词写的真好“一叩陛下听臣愿,伐魏降吴续汉冕,二叩陛下开张圣听莫信偏言偏见,三叩老臣当去远,难以谋事于殿前,陛下明思决断,莫牵怀挂念”,真是真真切切体现了诸葛亮生前的心情。
也许他不是伟人,不是英雄,但他的精神永远让我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