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字的音节是什么
- 东在古代是怎么写的
- 东、西、南、北分别用一个字代替
- 古时,河内,外,东,西,南,北,分别指的是什么
- 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当今的什么地方
音节是dong音序D,组词造句,东方,新中国击退了外敌的颠覆破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3、雨后,一道艳丽的彩虹悬挂在东方的天际。
34、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东字的音节是dōng。;拼音音节:;是汉语的独特构成,是指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东;读音:[dōng];部首:一;五笔:AII;笔 画: 5;释义 :;
1.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姓。;组词:;东风 山东 东方 东面 东北 中东 广东 东吴 东亚 店东;反义词:;西
东字的音节是dōng。
拼音音节:
是汉语的独特构成,是指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东
读音:[dōng]
部首:一
五笔:AII
笔 画: 5
释义 :
1.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姓。
组词:
东风 山东 东方 东面 东北 中东 广东 东吴 东亚 店东
反义词:
西
东字的音节是dōng。 拼音音节: 是汉语的独特构成,是指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东 读音:[dōng] 部首:一 五笔:AII 笔 画: 5 释义 :
1.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姓。 组词: 东风 山东 东方 东面 东北 中东 广东 东吴 东亚 店东 反义词: 西
东的音节dōng
释义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东在古代是怎么写的概念:“东”繁体字为:东,古人称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称太阳落山的地方为“西”,或说“东”是“橐”的初文。
东dōng
〈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east]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east and west]。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host;owner]。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spring]。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toilet;lavatory]。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东、西、南、北分别用一个字代替出自《尚书·尧典》东西南北都有别的叫法嵎夷、晹谷是东方,南交是南方,西日、昧谷是西方,朔方是北方 另一种叫法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来表示的,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来表示。
古时,河内,外,东,西,南,北,分别指的是什么河内: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同河北。
河外: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南为河外,同河南。
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河西:战国时期指的是黄河以西、北洛河以东的陕西东部,秦汉之后指的是黄河以西的甘肃河西走廊。
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当今的什么地方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其本质就是西岐姬发领导的周与商纣王领导的殷商之间的一次政权更迭,在其中多次出现了西岐和朝歌这两个地名。那么,古代的西岐和朝歌分别是当今的什么地方?很多人可能都猜错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一探究竟!
历史上的西岐可不简单,它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对周王朝来说意义非凡!据历史考究,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周人的祖先是皇帝曾孙帝喾,本来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姬水一带,因此以“姬”为姓!后来,周人受到西边的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人迁徙到岐山之后,此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国力迅速恢复壮大。并且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周与中原王朝的老大商建立了同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周就是商的小弟,受商王朝的保护,但也要给商王进贡以及听从调遣。当时,周的政治中心在岐山,又在商的西边,因此岐山又被称为“西岐”。同时,西岐也成了周的代名词!
周与商结盟后,双方也度过了一段甜蜜的蜜月期,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西伯姬昌继位后,西岐的国力还不能与殷商对抗,继续臣服于商。此时,商纣王对西岐并不放心,曾一度将姬昌囚禁,并杀其子做肉汤,逼迫姬昌吃下。后来,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了姬昌。姬昌回国后,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进行灭商准备。
在姬昌死后,他的次子姬发继位,趁着商朝大军东征之际,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商朝的这70万大军是商纣王临时组建的奴隶大军,阵前倒戈,姬发率领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商朝的国都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完成了政权更迭!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姬发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据专家考究,历史上的西岐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岐县,是周王朝发祥之地,有周公庙、凤雏遗址,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据说在周文王姬昌在岐山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现在的这山就叫凤凰山,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所以现在的镇就叫凤鸣镇。
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据专家考究朝歌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现尚有纣王宫遗址、淇园、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
朝歌,大商朝的帝都。
西岐,周王室的龙兴之地。
朝歌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北部,鹤壁市淇县一带。
西岐在周文王之前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陕西一带,到了武王的时候差不多就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了,西岐城的位置大概就是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
不管是西岐还是朝歌,估计很多人都是从《封神演义》得知的,毕竟年代太久远了,而且朝歌是西岐作为地名也只是在商周时期出现。
不过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西岐是周王室的发祥地,朝歌是商朝的国都,发祥地。都是中华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岐的话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至于说朝歌的话,则是位于现如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
当时人类文明,尤其是当时中华的华夏文明,主要还是位于黄河地区,背靠着黄河流域发展出来的强盛的文明,在那个时期是很强大的一股实力,在这其中你汤潮为代表的一批诸侯国开始诞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他们看做一些部落,因为这个时候虽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完全转向农耕文明的一个时期,但是这个时候还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采集仍然还是人类获取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黄河经常发生改道,所以当时的商王朝经常更改国都,根据史记的记载商朝历史上面变迁国都达到十数次之多,直到到了商朝末年才开始逐渐稳定下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再此情况之下商王朝的行政中心基本上已经确立,就是在黄河以北,和现如今河南省境内这块儿区域,可以说是整个商王朝控制的中心,而朝歌就是这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相比较而言,这个时候的西岐也就是周王室仍然还是处于一个蛮荒的部落,这个部落他的实力虽然强悍,但是中原地区的人基本上看不起她,为什么?原因便在于这个部落实在是太偏远了,而且是从其他地方搬迁过去的。
所以说《封神演义》上面所讲的当时稀奇的周文王姬昌受到大家的尊重,这点可能是真的,但是历史上面稍微有了一点夸张,毕竟当时主要的行政中心位于东方,而位于西方的周王朝可能统辖力和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但是由于周文王或者是周王室喜欢捡漏,所以在商纣王率领军队攻打淮河流域的东夷的时候,周王室率领自己的军队去进攻商王朝的行政中心,也就是朝歌地区,结果商纣王猝不及防直接灭国。
不过从这点上来讲的话,周武王也并没有把这个稀奇太当一回事,后来周王室就直接把自己的行政中心给东迁了,也就是签到了镐京,岐山虽然是一个比较享乐的象征,也是整个周王室的龙兴之地,但是很显然周武王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只是派人宣布这个地方是自己的地盘儿,不准让其他人过去,并没有选择在这个地方发展,而在这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另外一批人在这个地方定居,并且牢牢地粘住了岐山,并借此为自己的根据地发展出了一裤长大的势力,这就是秦国秦国对于整个中原的侵略。也可以看成是从西往东,这一点是周王室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所谓的地区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撤一点我是不相信,毕竟某些东西是事在人为,只不过有的时候人从艰苦的环境里面走出来,往往更能携带着一股血腥和气势,正是这股血腥和气势不同于那些在安乐窝之中好吃懒做,坐吃等死的那批人,所以这些人一旦进入社会会有更佳。强大的冲头和拼劲能够拿到更好的东西和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些人在和平的环境之下更吃香。
熟悉《封神演义》的朋友,对西岐与朝歌应该耳熟能详,它们代表着敌对的周商两个王朝。商周朝代更迭,于牧野展开决战,最终周武王完胜,商纣王兵败自焚于朝歌鹿台。
只是随着岁月变迁,昔日商周的政治文化中心,朝歌与西岐早已湮没历史长河,在现代地图上再无踪影。那么它们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呢?
西岐即是如今陕西宝鸡市岐县。《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史记》所言古公就是周文王西伯昌的祖父亶父。
当时戎狄经常骚扰周人,于是古公就率部属迁居岐山。自此岐山成了周人政治文化中心,只因其位于中原地带的西部而被称为西岐。
西伯昌出生后,古公曾预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古公逝后,西伯昌的父亲父凭子贵,继承了古公王位,而后又传位于西伯昌。
西伯昌是周之圣贤,将周地治理得繁荣兴盛,许多部落不堪商纣王暴虐,纷纷投奔西伯昌。商纣王曾忌惮西伯昌威望将其囚禁,只是未禁住周人重金贿赂,不但放虎归山,还赐其代表权力的斧钺之物。
商纣王这记昏招直接给予周人继续扩大地盘良机,更多诸侯与西伯昌联盟,于是西伯昌晚年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岐山就逐渐没落失去了周人政治中心的位置。
日后岐山再次扬名,皆因商人素来迷信鬼神好占卜,周武王为蛊惑商人,就扬言自己曾在岐山看见了高声名叫的凤凰,于是就有了“凤鸣岐山”故事四处传扬,也很好的起到了离散商人之心的作用。
而与周政权兴起相对则是商朝政治中心朝歌的没落。古朝歌遗址在今河南鹤壁市淇县,据古牧野战场(今河南新乡)只有70公里。《封神演义》中将朝歌写成商朝都城,其实朝歌并非商朝真正都城。
商王朝曾八次迁都,其都城曾有亳,敖,相,邢,庇,奄,殷等地。而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后,历经273年,直至商纣王帝辛灭国皆以殷为都城。
我们皆知殷即如今的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现有殷墟遗址实锤殷确实是商朝末代都城。那为何《封神演义》又将朝歌当作商朝都城呢?
其实考古学家在殷墟考察时,发现了殷墟宫殿区、王陵区以及桓台商城等功能区域,独独未发现殷城墙遗址。而考古学家却在古朝歌遗址发现了巍然壮观的古城墙遗迹。
由此可见殷没有城墙不利于防御敌人,遂商纣王就有可能将殷以北120公里的朝歌,当作防御周人的重城,并在此建造鹿台便于享乐,于是朝歌就成了商朝陪都。《封神演义》将朝歌当成商朝都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从地图可以清晰看到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北120公里是朝歌(今河南淇县),再向北70公里就是牧野(今河南新乡)。
《史记》记载“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也就说纣王兵败牧野,一日之内返回朝歌,然后穿上镶有宝石华贵衣服登鹿台投火而亡。
朝代更替岁月沧桑,西岐与朝歌早已在时光中化为烟云,只有陕西岐县与河南鹤壁淇县,至今犹存的古城遗址,仍在无言诉说着昔日跌宕起伏的战争,以及曾经的荣光与辉煌。
答:现在大家对西歧和朝歌这两个地名感兴趣,主要是受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
您看,该书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就提到了纣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因力大无穷,在帝乙游于御园飞云阁塌梁之时,托梁换柱,得立为太子,并在帝乙死后继承其位,都朝歌。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朝歌就是商纣王的都城。
但这是错误的。
商朝历史长达五六百年,期间曾多次迁都,有史料可查的有亳,敖,相,邢,庇,奄,殷这七个地方,大部分都在河南境内。
不过,殷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因为,《竹书纪年》在讲到商代中期盘庚迁都于殷的时候,是这样表述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也就是说,从盘庚到商纣王被周武王伐灭时,商朝始终都是以殷为都城,时间长达273年。
也正因如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这殷就是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所在。
那么,许仲琳在著作《封神演义》时,为什么会把朝歌写成商纣王的都城呢?
许仲琳并不是乱写,要知道,根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是始于在牧野决战的。
这场牧野大战的战场在哪里呢?
经考古专家考证,古牧野就在今天河南新乡境内。
《史记》写,“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纣王兵败后在一日之内就退回了朝歌,然后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古朝歌城遗址就在现今河南鹤壁市下辖的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因城西朝向歌山,故称“朝歌”,据牧野才70多里,而安阳在古朝歌城遗址往北120多里。
要满足纣王兵败后一日退回,似乎朝歌更符合史实。
并且,现在经过考古研究,古朝歌城遗址附近有纣王建造的摘星楼遗址,还有纣王墓。
所以,纣王就是死在朝歌。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何纣王不待在都城,而在朝歌抵抗周武王大军呢?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对殷墟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之后,考古专家证实:殷墟没有城墙!
殷墟没有城墙,显然不利于直接的军事防御。
而朝歌城墙遗址至今犹存,其部分遗存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
朝歌城垣既然这么巍然壮观,纣王当然会选择驻守在这儿进行抵抗了。
即从这一意义上说,朝歌也可以算成商朝的“陪都”。
那么,许仲琳把朝歌写成了商纣王的都城并不奇怪。
说过了朝歌,再来说说西岐。
“西岐”的叫法,其实是个不确切的称呼。它的正确叫法,应该叫“岐山”,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附近。
之所以被叫为“西岐”,只因其位于中原地带的西面而已。
岐山不仅是周人的起源地,也是炎帝的发祥地。
商人信鬼神、好占卜,周文王崛起,抓住了商人这一特点,编造出“凤鸣岐山”的传说,说自己在岐山看到了凤凰。
“凤鸣岐山”的谣言越传越广,得到了很多人的相信。
这样,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得以顺利与数百个诸侯国组成盟军,共讨纣王。
不过,周朝建立后,建都在镐京,后来又在周平王时代迁都洛阳,岐山渐渐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