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半夜打更的工具
- 唐朝有打更的吗
- 什么朝代才有打更人,一般有几人
- 古代农村有打更的吗
- 古代的一更是什么时间
- 古时候一更指多长时间
- 古代打更人是凭什么准时打更的
- 请问:古代打更人是怎么来计算时间
- 打更是什么工作
更夫外出手提灯笼,手拿木板有的还是拿着一面小锣,一般都是两个人搭档(也有一个人),他们边走边喊边停,从一入夜一更到五更,打更也不是更夫所欲,这是要有规律、有节奏才能为人们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责任心去打更。
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
计时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1、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3、水运浑天仪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4、水运仪象台
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5、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唐朝有打更的吗唐朝时期就有规定,五鼓三点就要上班了,有时候更夫不想说话,便会用不同的声响来传递时间,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敲法。更夫的工作比较幸苦,有时候更夫偷懒,早一点打更迟一点打更都行,相差不过半小时都没大事,但是在大城市工作的更夫就要准时了,不然官员上班迟到了,更夫可是有责任的。
虽然更夫比较幸苦,但是并不算正式的官府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当地的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大多都是穷苦人家赚一点辛苦费,到了明朝更夫的工作更是直接就交给了乞丐,直到清朝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这才将更夫收编为正式工作人员。
什么朝代才有打更人,一般有几人打更是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一条街一般1到2人
打更起源于汉代,五更制度就是从那个时侯开始的,但一直到宋代都是官厅专属,到元明清才逐渐普及到民间。
更夫的工作一般都是两人一班,一人拿灯,一人拿锣或者梆子,前夜用锣,后半夜用梆子,这样不会扰民。更夫的工作和今天的共享思维及其相似,那就是共享时间。
从汉朝时期开始有打更人,更夫通常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
打更最初的发起是在汉朝时期,到了宋朝的时期,智能是官厅的等级才会享有的。一直到元明期间,民间百姓才开始流行打更的传统
打更的历史,若是真正细究起来,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作用也不是报时,而是驱鬼。在诸多文学典籍中能发现,打更驱鬼的情节始终存在。
这点在更夫半夜出门上就能体现,古人信奉牛鬼蛇神,认为晚上会有鬼怪出没。所以古人很少在夜晚出门,只因“久走夜路要闯鬼”。但是更夫并不害怕,起因就是因为更夫的本质就是打更驱鬼
古代农村有打更的吗打更在古代不仅大城市有打更的,甚至有不少农村也有打更的,因为农村虽然比城里落后,但农村的百姓却需要劳作,百姓听到打更的声音,知道时间,就可以知道该做什么了。毕竟古代农村都是靠天吃饭,地里的庄稼直接关系到一家老小的生死。
最开始打更人是村民轮流担任,后来逐渐演化为一门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职业才逐渐消失。
古代的一更是什么时间时,也称时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
古时的一更指的2.4小时。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是1.2个时辰,从晚上七时十二分起更,九时三十六分左右第二更,半夜零时左右第三更,凌晨二时二十四分左右第四更,凌晨四时四十八分左右第五更。
古时候一更指多长时间古代一更是两小时。在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每到一更,巡夜打更的人就敲锣或者打梆子报时,这就是打更。一更是戌时,即现在的晚上19点-21点;二更是亥时,即现在的晚上21点-23点;三更是子时,即现在的23点-次日凌晨1点;四更是丑时,即现在的凌晨1点-凌晨3点;五更是寅时,即现在的凌晨3点-凌晨5点。
古时候一更指两个时辰,即两小时。
因为古代没有电灯和其他现代化设施,人们按照天亮天黑来规划日常生活,时间也是按照阳历和日晷来划分。
古代的一天通常分为十二时辰,其中一更指的是早期夜晚的时段,约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时间长度为两个时辰。
在古代,人们采用油灯或者蜡烛等来照明,因此夜晚活动的时间也相对短暂,一更也就只有两个时辰。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时间划分和现代有所不同,不能直接用来对应现代时间。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请问:古代打更人是怎么来计算时间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打更是什么工作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很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