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殉葬制度
- 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
- 古代葬礼礼制规格制度
- 三奠是什么意思
- 古代陪葬八大件有哪些
- 丧礼属于五礼中的哪一个
- 古时下辈人对亡故上辈人的礼仪称谓像儿子跪拜礼泣血顿首等等
- 古代丧事的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
古代殉葬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殉葬制度是指强迫或鼓励殉葬的制度。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古代殉葬制度评价:
用活人殉葬是一项残忍野蛮的行为,于中国而言,商朝奴隶主经常用奴隶殉葬,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很少有人殉葬了。到了辽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
此后,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结束了殉葬制度。清初由于满洲部族习俗,殉葬制度再入中原,直到康熙时期结束了皇室强迫性殉葬,但殉葬行为仍大量存在,清政府称殉葬妇女为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清史稿·本纪二十五》记载庚午,旌殉夫烈妇山东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馆。
这次鼓励殉葬离清朝灭亡仅一年,所以殉葬制度在清朝并未实际根除。辛亥革命后在法律上严禁殉葬,但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地区还有买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如《赤峰日报》记者就报道了1943年,敖汉旗旗长道卜丹死后,下属为其先后购买四个小童准备殉葬未果之事。
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古代的丧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葬礼、服丧,在丧礼这部分的时候,死者临终之前,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换上新衣,在死者临时之前还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表示气已断绝,然后把死者抬到另一个床上,再盖上新被子,把珠玉等放入口中,这还只是丧礼的一部分。
在古代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瓦罐坟”,“瓦罐坟”就是地下挖出墓穴,只留一个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唐朝以前一些地区,由于生产力不足,为了节省食粮,朝廷就下令把满了六十岁的老人送进瓦罐坟,比如母亲满了60岁,儿子就会把亲娘关进坟里,然后每送一顿饭后就砌一块砖,直到坟口堵死,老人就会在里面死去。
“瓦罐坟”这种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不过现在看来是没有道德和人性的。在古代的还有一种丧葬习俗叫“寄死窑”,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里面直到死亡,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都是古代安排老人后事用的。
现在看来“寄死窑”是没有人性的、没有道德的,但是在很久远以前的古代,人类知识经验少,生产能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保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所以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去了“寄死窑”,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道德、没有人性的。
“寄死窑”、“瓦罐坟”等丧葬习俗是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古代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都是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丧葬习俗已经消失了,如今尊老、养老、爱老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美德。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代葬礼礼制规格制度国古代丧葬制度
唐代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对排列;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奠是什么意思三奠是古代丧事礼节的一种,意思是上奠三次,即向故人或先祖祭拜三次。“三奠九叩”是上奠三次,奠上叩一个头,棚下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要作揖施礼。作揖时,双手叠放成空拳,往上举不过目,往下手不过膝。
三奠是古代丧事礼节的一种,意思是上奠三次,即向故人或先祖祭拜三次。“三奠九叩”是上奠三次,奠上叩一个头,棚下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要作揖施礼。作揖时,双手叠放成空拳,往上举不过目,往下手不过膝。
古代陪葬八大件有哪些古代陪葬八大件有瓷器、铜器、玉器、兵器、书籍、珍珠、金饰品、银饰品。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以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陪葬与殉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等待活人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
其中,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丧礼属于五礼中的哪一个古代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凶礼是指哀悯吊唁忧患之礼,所以丧礼应属于五礼中的凶礼。
五礼,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凶礼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
凶礼
古代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凶礼是指哀悯吊唁忧患之礼,所以丧礼应属于五礼中的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写道:“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因此,“凶礼”其实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种,
古时下辈人对亡故上辈人的礼仪称谓像儿子跪拜礼泣血顿首等等过去在殡父或殡母时,都要写《讣告》其内容是以半文言文写的,当中的内容很丰富,先写死者有几个儿子,其父为几公名讳,何时去世,享年多少岁,等内容不在赘述,最后写孤子(母亲)为哀子泣血稽颡或泣血顿首,表示非常悲哀,但作为孙子用词就相应轻些,一般为稽首拜,到曾孙更轻一般叫抆泪,就是用袖子抹一下。不知我说的是否恰当,请方家指正。
这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孝,是对已故长辈的最深层的怀念。古代的奔丧文化是很讲究很杂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丧事礼仪,古时候最长的要守孝三年,一般的是七天和三天。
守孝的服饰搭配也不一样,一般以白色孝服孝带为主,子孙们守灵时要跪拜,上贡品、烧纸钱等等,对来宾行礼的同时子孙们要跪拜还礼。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丧事的习俗是非常重视而又非常复杂的,这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与孝道,需要继承与发展。
泣血用于亡故人的亲近的下辈人身上,如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外孙,外孙媳等。亡故人的平辈只用“拜“字。而亡故人的上辈用“俱“。
晚辈对于长辈逝世应跪拜三叩首,这是对先辈的尊重,缅怀,各地礼仪略有不同但意义都是一样的。
古代丧葬礼很隆重,儿子三拜九叩头送长辈入殓。进入墓地三步一磕头,感谢长辈养育之恩也称三拜。
九叩是长辈死后双手并起作辑,一个叩头拜作三个揖叫九叩,所以称三叩九拜。亲戚吊丧是长辈,晚辈还要三叩九拜,即磕仨头作九个揖叫谢礼。
只有儿子才有的三叩九拜,守灵守三天而女儿除外。送殡出棺三步一磕头作三个揖,哪怕下雨下雪照样如此,端着长辈遗像,较远的墓地膝盖跪的红肿,那时也不能叫疼只有忍受。
中国古代葬礼对逝者很隆重,在披麻戴孝一律不准穿红衣,安葬后不准喝酒吃肉,只有客人祭奠的才有肉却没酒。意思是长辈刚逝吃肉是一种忘本,而这时喝酒吃肉是对长辈不尊重。一般守孝49天,不脱孝服不吃肉喝酒,可想而知古代家训有多厉害,但礼孝还是百孝为先,人尊重人晚辈见长辈?敬行礼。
也正是古代儿子送亲终,重男轻女也是有缘故的,那就是养老送终及安葬该做的事,而女儿也不会三叩九拜委屈,这也是儿子也叫谢长辈恩送程。古代的家训很严,晚辈犯了错拿家规说话,一般有戒尺长辈拿着训示,免不了打得皮开肉腚,葬礼上所以再难只有忍受不能说个不字,如果不从家族长辈也不会饶过。古代人的顺从也是家规戒律执行力度也严,所以都这样孝敬老人成了美徳。
“跪拜”“泣血”可用“顿首”只是礼貌词。古代是作为交际礼仪的,是用来形容悲痛到极点。意思是泪如血流,磕头致敬。
在农村丧事中,晚辈要对长辈行跪拜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礼数,比如有的地方行三叩首,有的九叩首,还有的二十四叩首!叩首越多说明亲戚越近,娘家人的礼议最重,并且排顺序时是第一位!
"跪拜""泣血"可以用,"顿首"只是礼貌词,"草书"末尾常用此,难见用在祭祀时。
古代丧事的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这是一个谜信说法,指人去世后,逢七,不论是初七,十七,二十七,均不能出殡,八也是一样,不能下葬,遇上这种日子,只好多在家放一下,躲过七与八之后在进行。七,八指的是农历,古汉语中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个日子不易做不吉之事,八者最旱是分字,甲古文中是一外园的中间有道缝,意一个物从中间断开,是分意,后来被大写数字借有用成数字的八,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刀字成今天的分字,后来墨笔写的八字像两把刀,认为八有兵刀之像,所以汉人忌讳八,认为这是大的不吉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