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几周 古代有几月份的吗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有几周
  2. 古代对十二个月份的称呼,比如正月叫端月,其他的都叫什么
  3. 古代几天为一个月
  4. 求中国古代中各月份的别称
  5.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月份
  6. 古时候的年月日是怎么定的
中国古代有几周

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跟星期类似的表示日期的方式。在距今3 700年前的商朝,把一个月分为4周,大月中有两周是7天,两周是8天;小月中有三周是7天,一周是8天。到了汉武帝时期,做了更改,分“平周”和“闰周”。“平周”7天,“闰周”8天。平周前6天为工作日,第七天为休息日;闰周前6天为工作日,后2天为休息日(依次称为星期日、闰星期日)。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做了变动:置闰不再以月份为框架,每3400个星期中设1301个“闰周”,闰日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变动,闰日放在星期几之后就叫闰星期几。

在“闰周”中,若闰日是“闰星期日”则为休息日,否则为工作日。

古代对十二个月份的称呼,比如正月叫端月,其他的都叫什么

古代对月份的别称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华月、早春、新正

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丽月、酣春

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蚕月、桐月、季月、晓春、茑月、樱笋时、桃浪

四月──余月、槐月、孟夏、阴月、梅月、初夏、正阳、朱明、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

十月──阳月、孟冬、良月、初冬、开冬、正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葭月、仲冬、畅月

十二月──涂月、腊月、季冬、蜡月、暮冬、残冬、末冬、星回节、嘉平月

古代几天为一个月

我国传统历法是农历,又称华历,夏历,中历,国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确定,朔所在日为初一。由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588天,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个别年份353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个别年份385天。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故古代一个月有30或29天。

古代有很多种历法,以不同的地区和朝代而异,因此几天为一个月的情况并不一致
例如汉朝、唐朝等,通常是以农历为主,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或天不等,甚至有时候也有个月的闰月
然而在西汉时期,有一种历法就是"太初历",其月份依据太阳的运行周期而不是农作物生态周期,一个月为日,即每个月都有天
所以,要回答"古代几天为一个月"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地指明所特指的古代时间和地区,否则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

早期我国用阴历,一个月为或天不等古代我国的历法借鉴了很多先进的文明,例如月亮的运动状态
而阴历正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为基础,一个月的长度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决定的
在古代,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天象和农业节气,所以采用了阴历
如今,我们常用的阳历以太阳为基础,一年有个月,每个月为或天不等
在现代社会,阳历更为常见,我们用阳历来规划节日和计算各类时间

古代有很多种算法来计算月份,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是大多数古代文化都是基于月亮的阴晦,以及其周期性变化来计算月份的。
因此,在一些文化中,月份是根据月亮的圆缩周期来计算的。
例如,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个月的时间是由两个朔望之间的时间间隔来确定的。
而在一些文化中,月份是按一年中固定的日期计算的。
例如,在古埃及,一个月被划分成三个周期,每个周期为十天。
总的来说,古代的算法都是基于观察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而制定的,而这些变化又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月份的计算方式也会因此而异。

1 在古代一个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因为古代并没有像现代一样明确规定一个月有几天。

2 一些古代文献记载,月份通常以朔望月计算,即从一轮新月开始,到下一轮新月之前的时间,大约为29.5天左右。

3 古代各国的历法也不尽相同,有些国家采用阳历,而有些国家则采用阴历,这对月份的天数也会有影响。

求中国古代中各月份的别称

青女月指阴历九月。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青女月指阴历九月。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事实上最初制定太阳历时,一年划分的月份不都是12个月的。这个”月“,也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每个月的日期与月相的变化无关联。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古罗马的历法: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每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

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扩展资料

1、一月: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名讳,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2、二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3、三月: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4、四月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5、五月: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6、六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蓬,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月份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古时候的年月日是怎么定的

是根据对天体运行的状况及其规律确定的

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日、时、刻。

观察有日晷、燃香等

根据日月运行及物候确定月、季、年。

用浑天仪等表示。

纪年月日及时期则以皇帝定年号或者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