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中国古代对颜色都是怎样称呼的?例如黑色叫“玄”,红色叫“赤”。其他的呢
- 古时候没有洗发水,人们用什么洗头发
- 古人为什么蓄长发
- 古代为什么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
- 古代各颜色的别称
- 古代朝服衣冠等级
青黑色古代 称 黛
组词 粉黛
相关例句
1.真诚不需假手于笔墨,美丽不须借助于粉黛。
2.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3.小红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宫装,简单朴素,不施粉黛也有着非凡的气质。
一、对红色的称呼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 、湘妃色与粉红皆同义。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二、对黄色的称呼
姜黄色:姜黄是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三、对褐深色的称呼
棕黑:深棕色;棕红:红褐色。;棕黄:浅褐色。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四、对青色的称呼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青碧:鲜艳的青蓝色;翡翠色: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或者翡翠宝石的颜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蟹壳青:深灰绿色;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古时候没有洗发水,人们用什么洗头发这个也分地域,像我们这边老一辈一直流传下来的方法,是用稻草烧成灰加水过滤洗头发,洗过的头发乌黑亮丽,而且白发和脱发的人很少,效果胜过现在的洗发水无数倍。
上古人不洗头,近代人用野碱洗,非常去污。解放前后,妇女的头上虱子多,洗头发也没办法制止虱子,现在好了,虱子没有了。
秦汉时期,人们就用皂角来洗衣物和头发了,到隋唐已形成惯例。皂角是皂荚树的果实,荚果中富有胰皂质可供人们洗衣去污用。在使用前要将整个的荚果砸碎,弄成粉末状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涂抹皂角水,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皂角是天然植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洗涤头发等部位。使用皂角水洗涤的头发,干净乌亮,略带芳香味;洗涤的衣物颜色不褪,很受大家喜欢。
草木灰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的一种碱性清洁剂,它是将稻草和秸秆焚烧后留下的灰末,其中含有碳酸钾的成分,将草木灰溶解于水后,过滤得到的溶液是碱性的。做完水豆腐之后剩余的清澈微黄的液体是另一种碱性溶液,用坛子装起来,攒够了之后加热,也可用来洗头,还能起到止痒的作用。
胰子和澡豆都是利用动物胰脏制成的清洁剂,因为动物的胰脏内含有较多能分解脂肪的生物酶,胰子是澡豆的升级版,它们都是当时比较优质的洗涤剂。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就记载有“澡豆”,而胰子是现代肥皂的雏形,现今我国还有一些地区的人把肥皂叫做胰子。
1、皂荚,植物里最常用的应该就是它了。除了洗发,皂荚一个更常见的用途就是洗涤衣物,据说柔顺而不易褪色。
2、草木灰,这个恐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之一了。稻草、秸秆烧成灰,即可用于洗发。一方面其中含有碳酸钾——溶于水后呈碱性,可与油脂类反应;另一方面类似活性炭,也有吸附污物的功效。但草木灰似乎更多被作为辅材,配合皂荚、木槿叶等一起使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用量大容易呛鼻子。
3、木槿叶。作为锦葵科植物,木槿和它的姐姐妹妹一样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和皂苷。原理上和皂荚近似。但皂荚为人不喜的一点是其气味刺鼻,而木槿叶却舒爽清香,相比之下更见可爱。
7、脂麻叶。脂麻即芝麻,据称部分中医典籍里也有记载可以使头发乌黑润泽之效。有人怀疑芝麻叶洗头更偏重于保养而非清洁,因为实在不太能想到其中含有什么去油脂灰尘的有效成分。
8、洗米水。人们把洗米的水用来清洁肯定是有道理的,即便是在现代,很多人都建议大家用洗米水来洗脸,这是因为这种水里面富含了很多的矿物质而且还有维生素,有一定的去除污渍的效果,必要的时候还能消炎,可能比一些洗面奶都有用。
洗米水受到现代人推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能美白,所以不得不说古人们总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迸发出无限的智慧,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从前洗米水那么珍贵的时候大家都在抢着用,如今随意就能得到,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用了,基本上就是用来洗菜浇花,甚至直接倒掉。
随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大自然中身边事的了解不断加深,最初当然只用水洗,后来主要用过草木灰,皀角,淘米水等。
古人为什么蓄长发这里面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孝经说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若擅自损毁身体,则是不孝;第二,古代把把头发剃光的刑法叫:髡(kun 1声)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对他的一种羞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因为佛教徒是剃光头的,而且又不结婚,是大不孝行为,所以当时的人蔑称他们为“髡人”。
髡刑源于周,王族中犯宫刑者,以髡代宫,即断长发为短发。至秦时,失去了这一性质,成为一种剃除受刑者须发的刑罚。蓄发留须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正常状态,此类刑罚采取的是将罪犯的发须强行剃除,使罪犯处于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状态,并因此感受到痛苦。
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一说是一只雉从地里飞出),结果马惊了,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所以,古代人留长发其实是有更多的内在因素,并不是说短发不好看,或者长发很好看,我猜想若不是清朝满人入关,那我们的长发传统必然会遗留很多,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方式使长发有时候显得很不方便,但是必定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遵从传统保留长发,那些留长发的男性必然也不会被认为是伪艺术,娘娘腔等等了
1 身体发肤,受子父母,中国古人一开始就被这个观念给荼毒了。
2 物质生活贫乏,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哪有时间去理发刮须。
3 法律规定,特别是清朝,留辫留头,简直就是无良的规定。
古人其实是不想蓄发的,蓄发打理起来很是不便,但是没有办法了,内心深处是崩溃的。
孔子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意思是说:身体和头发 皮肤等是父母赐予的,做儿女的不应该随意剪断或者使它受到伤害,这是孝的最基本最开始要求。
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 他的话就是圣言 所以 根据这个意思 古代人不是喜欢留长法
而是不能剪头发 到了清朝 更有:不留发不留头 的说法 就是没有长辫子 会把脑袋也砍掉的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今天这个男生比较多是留短发的年代里,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古人在古代是留着长发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长长的头发更是让人难受,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留着这长发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长发代表可以感情和生命,所以不能随意剪发。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曾经“割发代首”,关键是这一个行为还得到了将士们的信服,所以可以说明头发在古人心中是真的十分重要了,甚至可以与生命相比了。那古人不轻易把头发剃掉而是把它蓄起来便是可以被理解了。
一种衡量水准
一开始,头发的多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贤良的尺度和你是不是一个好人的直观印象。《国语·晋语九》记载的判断优秀贵族继承人标准的“五贤”,最重要的是“美鬓长大”,就是说长发美髯,身材高大,而非折冲樽俎,运筹帷幄。国家刑罚中的剃发、剃须也具有刑罚的实际效果,而普通人剪掉他人的头发或胡须在当时被视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农耕
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里面,我国一直是一个农耕国家,对于一个农耕社会来说,能否让作物取得丰收,是维系族群甚至是国家安稳的关键。在古人看来,草、五谷乃至一般植物,与人类的生命力有相似性,很可能也存在某种内在干连,以至于在古汉语中,所谓的“毛”,就是草的意思。人们相信,人如果蓄养长发和旺盛的体毛,同样会让作物茂盛。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古人很重视孝,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断发,纹身。在当时断发的刑法不亚于断头,从《三国志》魏书中有载曹操行军途中下令不得脚踏百姓庄家,违令者斩,命令刚版布不久,他的马受惊踩踏了庄家,他于是断发代替断头,由此可见断发在古代的影响。
反观蛮夷确实断发纹身,为中原文化所鄙夷。这也成了凭判一个人是不是接受中原文化,是不是文化人的一个标准
古代为什么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古代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古人认为,有三种颜色,有时是不太好区分的,就是“黑”“青”“绿”。
绿淡一点就是黄,深一点就是青,也叫墨绿,墨绿已经接近于黑色了。正因为如介于“黑”和“绿”之间的“青”,既可以指绿色(如“青草”),也可以指黑色(如“青丝”),青还可以指蓝色,如“青天”。我认为正是因为“青”的桥梁作用,使古人有时在“黑”和“绿”之间划了等号。第二,农村鸡、鸭等家禽的黑色的羽毛。当它们身上特别干净、全身油光水滑的时候,那些羽毛,在某个角度下,就会呈现出熠熠发亮的绿色,换一个角度又变回了黑色,角度不同,颜色不一样。也就是说,家禽黑到极处、净到极处的羽毛,是可以呈现出绿色的。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这一神奇的变色效果,毕竟可能人发和鸟羽的结构有所不同吧,但这并不妨碍古人把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到文学作品里,用“绿”来形容美女头发之干净黑亮,文学本身就是兴寄的艺术,谁说不能变通一下呢! 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主要用于保护头部。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还可以帮助头部汗液的蒸发。一般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左右,在所有毛发中,头发的长度最长,尤其是女子留长发者。有的可长到90~100cm,甚至150cm,但一般不会超出200cm。头发的颜色一般是由基因决定的,常见的有黑色、金黄色、棕色及红色等。当人类老化时,头发通常会变成银白色。由于种族和地区的不同,头发有乌黑、金黄、红褐、红棕、淡黄、灰白,甚至还有绿色和红色的。还可通过染发将头发染成多种多样的颜色。科学研究证明:头发的颜色同头发里所含的金属元素的不同有关。黑发含有等量的铜、铁和黑色素,当镍的含量增多时,就会变成灰白色。金黄色头发含有钛,红褐色头发含有钼,红棕色的除含铜、铁之外,还有钴,绿色头发则是含有过多的铜。在非洲一些国家,有些孩子的头发呈红色,这是严重缺乏蛋白质造成的。古代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古人认为,有三种颜色,有时是不太好区分的,就是“黑”“青”“绿”。绿淡一点就是黄,深一点就是青,也叫墨绿,墨绿已经接近于黑色了。
正因为如介于“黑”和“绿”之间的“青”,既可以指绿色(如“青草”),也可以指黑色(如“青丝”),青还可以指蓝色,如“青天”。我认为正是因为“青”的桥梁作用,使古人有时在“黑”和“绿”之间划了等号。
古代各颜色的别称黑色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泛指黑色。
玄青:深黑色。
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墨色:即黑色。
淄(音同“兹”)色:帛黑色。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色,只是有冷暖之分。
黧(音同“离”):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
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
银白:带银光的白色
??红色
妃色:浅红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绛色:正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胭脂: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音同“碗”):绛色;浅绛色。
枣红: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tuó)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色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
缃色:浅黄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赭(zhě):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秋色: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秋香色:浅黄绿色。
部分别称如下:
绛:绛字念jiang(一声),有深红色、浅红色、深赭色等含义。
朱:朱字念zhu(一声),有红色、紫色、棕红色、橙红色等含义。
赤:赤字念chi(二声),有红色、紫色、棕红色、橙红色等含义。
彤:彤字念tong(二声),有红色、橙红色、棕红色等含义。
绯:绯字念fei(一声),有红色、紫色、棕红色、橙红色等含义。
缙:缙字念jin(四声),有赤色、浅红色等含义。
绯色:绯色是红色的一种,深红色。
赫:赫字念he(四声),有深红色、浅红色、棕红色等含义。
焉:焉字念yan(一声),有浅红色、棕色等含义。
丹:丹字念dan(一声),有红色、紫色等含义。
嫣:嫣字念yan(一声),有红色、紫色等含义。
藐:藐字念miao(三声),有青绿色、碧绿色等含义。
孽:孽字念nie(四声),有蓝色、绿色等含义。
蔚:蔚字念wei(四声),有蓝色、绿色等含义。
翠:翠字念cui(四声),有蓝色、绿色等含义。
绿色:翠色是绿色的本色,可以有不同的深浅表现。
琉璃:琉璃是蓝色或绿色的琉璃颜色,清澈透明。
黛:黛字念dai(四声),有青黑色、深灰色等含义。
青:青字念qing(二声),有蓝色、绿色等含义。
碧:碧字念bi(四声),有蓝色
您好,1. 红色:朱色、丹色、赤色、绛色、艳色、红艳、赫赫
2. 黄色:黄色、黄艳、黄金、素黄、悠然、悠悠、素黄、清黄
3. 蓝色:蓝色、青色、青碧、靛青、靛蓝、天蓝、碧蓝、鸟蓝、蓝靛、蓝花、青花
4. 绿色:绿色、碧色、苍色、青翠、青绿、翠绿、绿意、油绿、浅绿、深绿
5. 白色:白色、素色、皎洁、皎白、洁白、雪白、静雅、素净、清白、素素
6. 黑色:黑色、玄色、墨色、漆黑、深黑、乌黑、幽黑、静默、玄静、玄然、玄幽
古代朝服衣冠等级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鸂鶒;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