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味指什么
- 南宋有五香八角吗
- 古代文艺菜名
- 五香粉和五香面有什么差别
- 古代以酥命名的糕点有哪些
三味是指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是清末民初绍兴城内的私塾,取自 “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是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努力读书,不要虚度光阴。
三味书屋是鲁迅年轻时候求学的地方,鲁迅先生也有一篇关于三味书屋的文章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他的童年妙趣生活,儿时私塾寿镜吾老师的积极影响,为鲁迅先生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础。
三味是指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它是一种弹拨乐器,由三根丝弦和一个长颈的共鸣箱组成。三味线常用于伴奏日本传统音乐,如民谣、歌舞伎等。它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在日本文化中,三味线也象征着传统和艺术的精髓,是日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其实这种说法最早还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序》:“无若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
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三味”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也称为三弦。它由琴筝演变而来,形状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有三根弦。其中两根弦是一样的,用来拨奏旋律,另一根弦则用来拨奏低音和和弦。三味音色清脆悦耳,通常用于伴奏唱曲、评弹、说唱等艺术形式。
除了音乐领域中的三味乐器,还有一个“三味”常用来形容一种特殊的口味或调味方式。这里的“味”指食物的味道、口感。而“三味”则是指将三种或以上的调料、香料、佐料等混合使用,以达到更丰富、更美味的味道效果。比如在中式烹饪中,常用的“三味”佐料有姜、蒜、葱,也有别的组合方式,如五香味、十三香味等。
南宋有五香八角吗有。南宋时期桂林县尉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花木门》中记述:“八角茴香出左右江蛮峒中。质类翘。尖角八出,不类茴香,而气味酷似,但辛烈,只可合汤,不宜入药。中州士夫以外荐酒,咀嚼少许,甚是芳香。”
南宋已经有五香八角了。
据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八角原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山区,以德保、防城、宁明、龙州、凭祥、那坡、百色、凌云等县栽培历史最为悠久。
1172年,南宋范成大在其所著《桂海虞衡志》中,便有“八角茴香,北人得荐酒,少许咀嚼,甚芳香,出左右江州峒中(今广西龙州、宁明、凭祥、右江、田阳等县区)”的记载。1178年,南宋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了广西左右江一带种植八角作调味香料的历史。
八角,中国古代称之为怀香、茴香,后来有八角茴香、大茴香、唛角(壮语)、大料等别名。早在唐朝孙思藐的著作中就有记载:“煮肉下少许,即无臭味,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这说明八角在我国的栽培利用已有近千年历史。
古代文艺菜名在天愿作比翼鸟 烧烤乳鸽(一对)
红嘴绿鹦哥 凉伴双拼(金华火腿+豪油芥蓝)。
燕草如碧丝 炒三丝(海苔芽丝+青椒丝+香菇丝)
秦桑低绿枝 青椒牛肉丝。
漠漠水田飞白鹭 小白鱼苋菜羹。
阴阴夏木转黄鹂 虾炒蛋(或蕃茄炒蛋+扁尖笋衬底。)
凤凰台上凤凰游 五香烤鸡(或烤鸭)
黄鹤一去不复返 火腿莲子鸡汤
五香粉和五香面有什么差别五香粉是将超过5种的香料研磨成粉状混合一起,多作为调味料用于烹饪菜肴,尤其适合用于烘烤或炒、炖、焖、煨、蒸、煮菜肴。也可与细盐混合做沾料。
五香粉常见原料为砂仁,丁香,豆蔻,肉桂,山柰,不少五香粉的成分还包括有花椒、八角、小茴香籽、干姜、甘草、胡椒、陈皮等。之所以称之为五香粉,主要是对应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酸、甜、苦、辣、咸五味。
五香粉因配料不同,所以有着多种口味和名称,如麻辣粉、鲜辣粉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购。
五香粉香味浓郁,有辛辣味,还有些许甜味,用于炖制的肉类或者家禽菜肴,可提升菜肴的口感,还可用于卤汁中增添鲜香味儿。
没有差别,五香面就是五香粉,属于混合调料,基本是有茴香,八角,花椒,白芷,豆蔻,草寇,砂仁等十几种香料配置其中五种及以上而成。
五香粉就是将超过5种的香料研磨成粉状混合一起,常使用在煎、炸前涂抹在鸡、鸭肉类上,也可与细盐混合做沾料之用。广泛用于东方料理的辛辣口味的菜肴,尤其适合用于烘烤或快炒肉类、炖、焖、煨、蒸、煮菜肴作调味。其名称来自于中国文化对酸、甜、苦、辣、咸五味要求的平衡。五香粉因配料不同,它有多种不同口味和不同的名称,如麻辣粉、鲜辣粉等,是家庭烹饪、佐餐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但五香面还指一种古代面点。清《闲情偶寄》记载:五香何也?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加水。擀面宜薄,切面宜细,拌面宜均,然后将汁水烧开再下面,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
古代以酥命名的糕点有哪些:杏仁酥,黄油杏仁酥,椰蓉杏仁酥,葱油桃酥,白油桃酥,蛋黄桃酥,椒盐桃酥,素桃酥,核桃酥,奶油核桃酥,广仁酥,桃麻酥,芝麻酥,双麻酥,椒盐麻酥,包头麻酥,宁式黑麻酥,潮式五香麻酥,眉毛酥,三丝眉毛酥,鲜虾眉毛酥,金钱酥,白糖金钱酥,如意酥,合油酥,葱油酥,淇淋酥,绣球酥,灯笼酥,合子酥,和味酥,爽糖酥,淡糖酥,黄凌酥,白凌酥,红凌酥,光酥,
1、枣泥酥 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是“满汉全席”中名点之一。相传,某日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于是御厨们绞尽脑汁,将金丝小枣精工细作制成枣泥饼。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2、一口酥 “一合酥”能够成为“宫廷贡品”,既是因曹操题词而成名,也是经杨修同意品尝“一合酥”(即“一人一口酥”而食之)。以个小,酥松,甜咸适口,鲜美异常,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誉为“袖珍点心”。
3、徽墨酥外形酷似徽墨,乌黑油亮,芳香四溢,油酥柔韧细腻,甜润清爽,入口即化,口感绝佳,此外还兼有润喉、滋肺、乌发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