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玉帐旌旗绕赏析 古代三军中军为帅

目录导航:

  1. 中军玉帐旌旗绕赏析
  2. 中国古代戏剧中有中军一职,是什么职务
  3. 冠三军的意思
  4.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三军”指哪三军
  5. 中国古代戏剧中有中军一职,是什么职务
  6. 三军统帅是哪三个
中军玉帐旌旗绕赏析

中军玉帐旌旗绕原文:

《菩萨蛮·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金字回飞奏。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

赏析如下:

中军的帐篷里旌旗环绕,弯月锦带早上还带着霜。金戈铁马去追风,弯弓拉响声惊动塞外鸿雁。分兵闲话细流,金字写奏报给朝廷。犒赏三军饮酒恩重,燕然思勒的功劳。

中国古代戏剧中有中军一职,是什么职务

戏曲中这个中军一职就是军中主将的代称。因为古时候两军交战,基本上人和人之间的较量,也即单兵作战。通常是三军出发,这个三军就是指的前军,即先锋军,中军即主要作战部队,后军即粮草,武器,装备等后勤部队,有时候为了对主将的保护,还会增设左右军,夏帝启攻打有扈氏时,就号召自乘车左边的人必项攻打车左边的敌人,在自乘车右边的人就必须攻打车右边的敌人,凡是不听从命令的人,都只有死路一条。夏帝启车居中调派,为主将。所以中军即是主将的代称。在戏剧中,就直接将主将这一职用中军来代替了。

中国古代戏剧中中军一职:中军也就是主将的代称,春秋时期,行军作战分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主将在中军指挥,所以中军即是主战的代称,在戏剧中就直接将主将一职用中军来代替了。


中军

官名。

1.中军将军的简称。此外,尚有“中军元帅”、“中军都督”、“中军都将”,亦有省称为此者。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三大营之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各设中军官十一人,位千总上,俱由本营内推选。清朝为绿营军中各标、协、营之首领官,负责协助领兵长官统理所辖各营军务。总督所辖者称督标中军,负责掌管关防,综理军务;河运总督所辖者称河标中军,负责督理河员,稽核工汛, 漕运总督所辖者称漕标中军, 负责催护漕船、 督率官弁。均由副将充任。抚标、提标中军由参将充任,镇标中军由游击充任。其他由副将、参将、游击统帅的协、营中军官以都司、守备充任。

2.指各标的统领官。清代禄营兵分督标、抚标、提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中军。

一个团有团长,政委,指导员,教导员,各营正副营长,各连正副连长,司务长,参谋长等职位。介绍如下:

1、团长,军队中一个团级单位的最高指挥官,一般由上校或者中校担任,每个团原来约一千多人 加强团可达3000人。

2、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前苏联红军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单位负责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同级军事指挥员同为部队首长,通常是同级党的委员会日常工作的主持者。

3、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的简称。是指解放军连级单位以及武警部队中队的政工干部,是和连长、中队长平级的首长。

4、教导员,全称为政治教导员,正营级。是军队、武警、公安、民兵、等队伍中设置的一级首长职务。

5、司务长,是在连队或单位里主管各种日常生活方面的士官,伙食、住宿、还有连队里的财务等大小事都归司务长管。

参考资料来源:

冠三军的意思

冠三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位居第一。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正史中,史官形容那些闻名遐迩的猛将,都会把他们叫做“勇冠三军”。古代的三军是指前军、中军、后军,后来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代替1。

冠:位居第一;三军:指军队的统称,意思是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的。

拓展:【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近义词】勇者无惧。

【反义词】畏敌如虎。

【语法】动宾式;作补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

高能答主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关注

勇冠三军是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三军构成:

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三军,古有中军、上军、下军,这里指全军。“冠三军”意思是为全军之首。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有时也作“勇贯三军”,这里贯通“冠”。如《封神演义》里有“吾想黑虎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

军队里面最英勇善战的武力值最高的

冠:超群出众,位居第一。三军:古代有上军、中军、下军,统指整个军队。勇敢在全军里数第一。形容英勇过人。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三军”指哪三军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的“三军”在这里是军队的统称,具体包括前、中、后三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详细概念:

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

1.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豪杰向用,军政无阙。”

2.军队的通称。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

《说唐》第一回:“〔晋王〕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长征》诗:“更喜 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

中国古代戏剧中有中军一职,是什么职务

中军(中军)【释义】:1、主将的代称。春秋时期,行军作战分左、右、中或上、中、下 三军,主将在中军指挥,后世遂以其称主将。2、官名。汉、晋将军中有此名,或主军事,或总宿卫,不常置。南北朝亦有此官号,用以安置权臣。清代总督直辖的绿营兵称为督标,巡抚直辖的称为抚标。标的统领官称为中军,督标中军由副将、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中军的性质相当于总督、巡抚的卫队长或副官长。3、中军将军的省称。4、京师的军队。5、中军官的省称。6、称主将或指挥部。【出处】:1、《左传·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 郑伯御之。王为中军; 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 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栾书将中军, 士燮佐之; 郤錡将上军, 荀偃佐之; 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2、《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王必魁]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台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3、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参见“ 中军将军 ”。4、京师的军队。《晋书·安平献王孚传》:“每诸葛亮入寇关中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渠》:“ 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 王凌于寿春 。”5、明 汤显祖《牡丹亭·淮警》:“不免请出贱房计议。中军快请。” 徐朔方等校注:“中军,中军官,即传令官。”6、《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郑玄注:“中军,中军之将也。” 唐 李贺 《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兼资入。” 程树榛《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 宫本言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

三军统帅是哪三个

古代三军统帅知道是前、中、后三军,这是认可度最高的一个说法,这三者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统帅是坐镇中军。

前军主要的作用是开路、侦查、应付小规模的战斗所带军需较少,有着较好的机动性。

中军是三军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古代主要包括骑兵和步兵,主要是用于作战的兵种。

后军主要是由工匠、运输兵等组成,主要作用是保障军用物资的运送和生活保障。

当然,我国历史出现三军的地方较多,比如说在周朝也有着三军,但这里的三军指的是诸侯大国的兵力,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

当然,那时候分为上军、中军和下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其实,在我国直到到了宋朝才出现职业军人,那时候三军分为壮男之军、壮女之军和老弱之军,到后来才逐步引申为军队的通称。

到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细分,三军指的是陆、海、空三军,和古代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