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不良竞争古代名人例子
- 坚持不懈的名人例子古代三国
- 表现诸葛亮的忠诚有哪些事例
- 诸葛亮德才兼备的事例
- 历史上有哪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 历史上有哪些冲动所造成的悲剧
- 历史上哪些少年担大任
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发生在孙刘联合破曹期间第一次是周瑜在孙刘联合作战中受伤,孔明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第二次是周瑜和孙权设下美人计骗刘备到东吴,企图陷害,被孔明识破,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次是周瑜欲偷袭荆州,孔明将计就计,打败周瑜最后周瑜大呼:“既生瑜,何生亮!”然后被活活气死。
坚持不懈的名人例子古代三国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很好的例子,刘备本是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兴汉室而努力,他失败了无数次,可从不气馁,从一无所有到三足鼎立,他始终坚持不懈,所以才会三分天下,特别是三顾茅庐,冒着大雪去请诸葛亮,如果他早早放弃,也不会有三分天下的机会。所以现在的我们别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畏缩缩,大胆前行,没有失败,那来得成功,坚持理想,终会实现。
三国演义中坚持不懈的经典故事,很多,我直接给楼主介绍两个其一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他为寻找在乱军中走失的糜夫人和刘备的儿子阿斗,在百万曹军中杀来杀去,七进七出,最后护着后主刘禅,不但成功突围还杀了曹操几十员大将的事情。刘备接过赵云血怀中的孩子,气愤的往地上一丢。说道:“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接住,感激的痛哭流涕,从此对刘备死心踏地。
其二是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
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
表现诸葛亮的忠诚有哪些事例1、先主托孤
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于是刘备才答应即帝位,是为蜀昭烈帝。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 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蜀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2、写《出师表》
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阿斗)继位,他只 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
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 ,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 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诸葛亮德才兼备的事例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风云一时,用兵如神,德才兼备的事例数不胜数。最经典的战例莫过于七擒孟获。孟获作为蛮王,身处蛮荒之地,有地利优势,更有诸多洞主的扶持,可以稳操胜券,可他却多次被擒。无论是才还是德,孟获与诸葛亮都不在一个档次。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时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奇才。
然而我们习惯拿他们作比较,谁更强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盘考虑,再来比较。
1. 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当时诸葛氏在琅琊是望族,但诸葛亮很不幸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他是跟着叔叔诸葛玄长大的。
而那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不久东汉朝廷又派大司农的儿子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只能带着诸葛亮投奔了荆州刘表。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时诸葛亮才十六岁。诸葛亮一直住在隆中,每日耕田种地,日子过得也很逍遥。诸葛亮非常喜欢歌谣《梁父吟》,他还经常自比管仲、乐毅。
然而人们都瞧不起他,只有他的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能。
当时刘备正依附于刘表,在新野驻军。徐庶前来觐见刘备,交谈后刘备觉得徐庶是个人才,重用了他。后来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计划,后来这也成为了蜀汉的基本国策。公元208年,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努力下东吴孙权和刘备达成一致,联合抗曹。
孙刘两家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操的大军,曹操北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而借由此战,诸葛亮最初提出的“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初步形成。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又以借荆州的名义占据了荆州,随后于公元214年,诸葛亮又帮助刘备包围了成都迫使刘璋投降,刘备又夺得了益州,如此一来蜀国就有了根据地。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位建立了魏国,蜀汉的臣子们都不服气。第二年,蜀汉群臣也劝刘备称帝,刘备没有同意,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讲了“耿纯劝刘秀登基”的事。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中原后,迟迟不肯称帝,于是将军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大众一散,难可复合......”
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舍身跟着您打仗,不过是想追求荣华富贵。现在您一味谦让,恐怕有人会绝望离去,大伙一旦散了,就难再复合。听了耿纯的话,刘秀才登基称帝。
听完诸葛亮一席话,刘备同意登基,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永安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说:“臣定当竭尽全力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设官府,蜀国一切军政事物都由诸葛亮决定。随后诸葛亮派重臣邓芝和陈震去和东吴修好。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采用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率军北伐,因为误用了马谡,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
接下来从229年到231年,虽连续北伐但也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与司马懿对峙。
诸葛亮屡次下战书,司马懿拒不出战,即使诸葛亮以妇人的服饰来侮辱司马懿,司马懿还是不出战。不久,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倒了,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历史上有哪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在这方面首屈一指的当属东汉名将班超。当时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的贵霜率领7万大军进犯西域,被班超不费一兵一卒降服,被迫和汉朝议和。
班超一方面派人袭击其后勤,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埋伏在贵霜通往龟兹的道路上,班超料到贵霜补给匮乏,肯定会去龟兹要补给,因此事先布好埋伏。
在贵霜使者到达时将其全部杀死,切断了贵霜最后一丝希望。由于补给断绝,又攻不下班超的城池,贵霜军队人虽多却百无一用,现在还面临被饿死渴死的命运。
副王谢随即派人求和,希望班超能放他们一条生路。这次巨大的危机,就这样被班超解决了。
《孙子兵法-谋攻》中,把取得战争胜利的谋略和手段分为几个层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攻城为不得己。
并把上上策一一也就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定义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也就是说,不伤敌一人,而使其全员投降才是用兵之大道。而以武力击溃降服敌人则略逊一筹。这种案例极少,但古今均有。
一,犒军救国,机智退敌:
春秋晚期,秦国国力大增,已有称霸的野心。公元前628年以孟明视为大将,率三百辆战车,十余万秦军,千里奔袭,要拿下毫无准备的郑国。行至滑国(今偃师南)地界,被在当地做生意的郑国人弦高得知了消息。相当震惊!此时通知本国己来不及。
于是急中生智,带着牛羊酒物以郑国使者的身份前去犒军:"我国国君闻秦军要来,特命我提前相迎,献上微薄之礼,请笑纳。",孟明视大吃一惊。十本来有把握的偷袭,已被郑国人知道,定已做好准备,远师途劳,己很疲惫,己无取胜的机会。只好悻悻退去。
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昏庸,赵高擅权。引发了全国性的起义。旧时秦军猛将章邯也无有了往日的威风。当西楚霸王项羽率大军西进直逼咸阳时,摄于项羽的威名和威力,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悉数降了项羽。
三,三国时,刘备取西川,在收服了西川大将严颜后,一路西进。遇城逢关,均未费一兵一卒,守将均献印绶投降。
战争是残酷的,上述毕竟是个例。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昨天我刚刚回答了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和今天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试着回答一下。
按照《孙子兵法》中谋攻篇的观点,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下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历史上的典型例子。
首先,在理论上分析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人类社会的战争史表明,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以谋略制胜,以武力威慑,以政策配合,以大兵压境,使敌人望而生畏,达到不战自崩的目的;
以政策攻心,瓦解敌军,使之军心混乱,知难而退,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之相互倾轧、分崩离析,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其次,举例说明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古代的例子
在春秋时代,齐桓公、管仲所成就的霸业中,就主要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方法,靠伐谋和伐交的有效手段来实现其战略意图,很少直接使用武力。
当时,强大的楚国想兼并宋国和郑国,但又畏于齐国的实力,于是想重金贿赂齐桓公,让其放任楚国对宋、郑的吞并。此时,管仲向齐王献计:建议兴兵救宋、郑,但不攻楚,而称会盟。在会见楚王时,当面以宋水、郑城相请。“楚若许,则可达以文令楚;若不许,则以武令之。”齐国通过这一谋略的运用,再授意宋、郑两国军队实施具体的调整部署,并适时造势,以迷惑楚国,最后齐国终于保存了宋、郑两国,而没有动用武力。这就是我国古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很好例子。
近代的例子
在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运用得很好。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前,冯玉祥部在河南,李宗仁派人与冯玉祥联系;同时蒋介石也派人与冯玉祥联系。李宗仁想冯玉祥助战,蒋介石要求冯玉祥中立。在此过程中,蒋介石一方面运用非武力手段,成功策反冯玉祥的部属韩复榘,结果冯因失韩而退至潼关;另一方面,以武力手段打败李宗仁。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冯玉祥的战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蒋介石、李宗仁和冯玉祥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两例,以达抛砖引玉之意图。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有一个例子可能大家一直会忽略掉,说起来这个例子还挺有名的,就是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率领军队进逼荆州,荆州刺史刘琮直接率领荆州文武百官投降曹操。
无论是在正史或者在《三国演义》里面,荆州刺史刘琮投降这一点可真的没有办法洗,不管他是拥有33万的荆州大军的正主,还是应有8万金周大军的正主,反正荆州刺史刘琮根本就没有反抗直接投降的曹操,这和他的那个叔叔刘备相比,这点儿气量还真是没法比。
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件事情不能理解荆州刺史刘琮,一个小孩子还得去听那些荆州的氏族大家的意见,这投不投降也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可我们仔细去想一下,曹操为什么会有硬实力能够让荆州刺史刘琮放弃自己父亲的基业?让这些荆州的世族大家一个一个在他帐下听令,以至于最后蔡瑁张允被杀,荆州的这些大家族仍然不知道反抗一下呢。
我们分开三国这段历史,我就会发现曹操这个人能力之强,真是让人没办法想象,当然曹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只不过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有人超过了她,那曹操凭什么能够当老大?又凭什么能够在群雄纷争的三国乱世之中成就自己的霸业呢?
其实曹操最厉害的能力还是借势,俗称的借天子名分,伐不臣,以令天下。
这是曹操征战一生,能够战胜一个接一个强敌,最有效的一个手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从曹操逃出洛阳,借助天子脚照发布18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曹操用这个手段屡试不爽,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不稀罕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而曹操却十分稀罕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
曹操或许在政治方面不如荀彧,在军事领域不如他手里的五子良将,可是借用天子名分利用天下大势整合国家实力,这一点无人可比,也就是说曹操的战略眼光比其他的人深远的多。
从携天子以令诸侯到后来经略北方等待时机,然后借助综合国力的优势压垮蜀国吴国这两个刺儿头,这都是曹操制定的战略计划,也是曹操一手包办的。可以说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强的一位战略家,也正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即便曹操在各方面能力并不属于拔尖儿,但是他却能够压制。手底下的文武百官。
所以我说曹操的能力之强有点儿让人刮目相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曹操这个人就是各方面能力稍微突出了一点,但并不是顶尖综合能力比较强,所以压制了其他人,但事实上曹操也有像能力爆表,只不过这项能力很少有人看的轻而已,也正是因为这项能力,曹操能够做到借大势压迫别人,向自己投降。
荆州刺史刘琮为什么会投降?还不是曹操在那里借势,即便你不想投降,我也能让局势不站在你那一边儿逼迫着你向我跪下。
历史上有哪些冲动所造成的悲剧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可有时候人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怒之下就做出错误的决策,当这一决策付于行动时,往往造成悲剧,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还不算少。如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冲动改变了个人的命运,对历史的影响也很大。
1、夷陵之战
关羽在历史上一直以忠义的形象存在着,关于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如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等,关羽武功高强,喜读春秋,后人尊他为‘’武圣‘’。不过关羽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丢荆州,走麦城,最后惨死在东吴人之手。
想当年桃源三结义,兄弟结拜的宣誓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之死的消息刘备得知后,悲痛万分,发誓要替二弟报仇,按说此时的刘备年纪也不小了,做事应该很稳重了,难过归难过,发誓归发誓,报仇可以等待时机,毕竟刘备是蜀汉的核心,要顾全大局。
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后的第三个月,他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打着替二弟关羽报仇的旗号,御驾亲征,讨伐东吴。看刘备的架势,是非要把东吴灭了不可。孙权对于刘备的御驾亲征也是非常惧怕,于是向昭烈皇帝求和,没想到刘备根本不给孙权机会,两个字:免谈!
孙权无奈,只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最后决定北向曹魏求和,以避免曹魏趁虚而入,另一方面派陆逊迎战刘备大军。陆逊不愧是军事大家,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使得蜀汉大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公元222年8月,陆逊在夷陵大败蜀汉军队。昭烈皇帝刘备,退到白帝城,病危托孤,不久病死在白帝城,夷陵之战让蜀汉实力大大削弱,从此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个。
刘备一时冲动,讨伐东吴,夷陵之战的失败,动摇了蜀汉政权的根基,刘备也让自己急火攻心,病死白帝城。
2、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就是那个红颜,吴三桂的妾室,绝色美女。公元 1644年1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权,在长安称帝。不久就亲率太平军直奔北京,都城危机,崇祯皇帝急调吴三桂从辽东回京勤王,并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吴三桂急忙集合军队,奔赴北京救驾。
当吴三桂赶到唐山时,得到消息,北京城已破,京城失陷,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国破了,于是他只好返回山海关,另做打算。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吴三桂准备投靠大顺,于是他启程去北京,准备和李自成好好聊聊,还没到北京,他得到消息,父亲吴襄被抓,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抢走,听到这个消息后,吴三桂热血冲脑说:我吴三桂连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全,还是什么男人。
归顺李自成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又回到山海关,后引清兵入关,为清朝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最后也被清廷杀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难怪后人说陈圆圆是红颜祸水。
历史上哪些少年担大任军政的话最出名的莫过于霍去病了..年仅17岁北击匈奴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可惜英年早逝。另外,项羽24岁起兵反秦,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三国演义小说形象我觉得江东的孙策,孙权、周瑜了.
洛宾王
成名作:《鹅》
年龄:六岁
还有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
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2.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配偶:大乔.
孙策是亲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寿春一见,便推诚相待,结为好友。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以便往来,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孙坚战死时,孙策十七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3.周瑜
周瑜(175-211年)他和孙策是同一年出生的挚友,20岁不到就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半壁江山,可谓是少年俊才,英姿勃发。公元208年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一战,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更加确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他和孙策一起都是东吴最具有进取心的将领,并且赤壁之战后乘胜又打下了荆州,还准备再进攻益州,可惜是英年早逝。此后的鲁肃、吕蒙、陆逊等先后担当主帅,虽然这些将领也都不是泛泛之辈,但东吴方面就再也没有进取中原之心了。刘备曾经不怀好意的向孙权进言要提防周瑜独大的局面,但孙权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给予了周瑜极大的信任。
4.李元霸
本名李玄霸, 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也就是说,历史上记载不多,十六岁就死了。
军政的话最出名的莫过于霍去病了..年仅17岁北击匈奴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可惜英年早逝。另外,项羽24岁起兵反秦,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三国演义小说形象我觉得江东的孙策,孙权、周瑜了
唐朝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9岁指摘颜师古注《汉书》瑕疵,14岁应举及弟.25岁写就千古名作《滕王阁序》.音乐神童莫扎特3岁发现三度音程,5岁作曲,6岁登台演出,12岁创作大型歌剧.
少年担大任的简直太多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继承了父亲赵肃候赵语的王位,邻国齐国 魏国 韩国燕国打着吊丧的理由,实际上是为了瓜分赵国。此时的赵武灵王仅仅是一个10多岁的少年。率领军队守卫边界保卫了赵国。另外汉朝的霍去病20出头就已经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