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五个藏书楼名字
- 古书用什么纸
- 伏生藏书是怎么回事
- 藏书类型
- 古代藏书阁排名
- 藏亿本典籍
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北宋建昌人李常(字公择),将自己的李氏山房藏书九千卷捐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众阅读,苏子瞻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表扬之。
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
明末清初----徐火勃的红雨楼、周永年的籍书园、孙衣言的玉海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国英的共读楼、黄澄量的五桂楼等,清代----丁雄飞的古欢社、陆心源的守先阁、黄树谷的广仁义塾、张敦仁的六一堂、孙星衍的孙氏祠堂等。
五桂楼、文澜阁、铁琴铜剑楼、海源阁和天一阁。
五桂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余姚人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现在的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公元1782年,是清代乾隆皇帝当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于江浙的“南三阁”中硕果仅存的一处。
铁琴铜剑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位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多时藏书达十万余册。
海源阁”是当时与“铁琴铜剑楼”齐名的唯一一座北方私藏书楼。它的创始人是山东聊城人杨以增(1787—1856)之父,时称“袖海堂”和“厚遗堂”。随后杨以增在任官各地之际,从西南到西北,留意搜集当地书家散出的藏书,在北京得到过清宗室乐善堂旧藏之书,并辗转得到了苏州黄丕烈士礼居等旧藏,与瞿氏“铁琴铜剑楼”争雄于藏书界。其藏书陆续积至三千七百部、二十二万卷左右,其中宋元珍本达到四百六十九种。
天一阁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
古书用什么纸古书用的纸有金粟纸、毛边纸、毛太纸。
以下是这三种纸的详细介绍。
1、金粟纸
金粟纸是宋代名纸,纸质坚挺平滑,抄写文字“墨光黝泽如髹漆可鉴”,因而“日渐被人盗去,四十年而殆尽”。“好事者剥取为装潢之用”。使金粟山藏经纸名扬四方,求者甚多,屡有仿制。
2、毛边纸
毛边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
3、毛太纸
毛太纸亦称南毛太纸,仿宋纸,原产于江西,福建、浙江、都有出产。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
伏生藏书是怎么回事1. 伏生藏书是一种古代的藏书方式。
2. 伏生藏书的原因是为了保护书籍免受损坏和失窃,同时也是为了节约空间。
在伏生藏书中,书籍被放置在地下室或地窖等地方,以防止日晒、潮湿和虫蛀等因素对书籍的损害。
3. 伏生藏书的可以包括古代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伏生藏书的方式,我们可以保存和传承珍贵的古籍文化,使其能够流传至今。
同时,伏生藏书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后代能够继承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秦时伏生为博士官,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秦始皇焚书时,他将《尚书》等书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汉定后回乡自求其书,已损失数十篇,仅存29篇。至汉文帝时,国家四处征求能通《尚书》研究者,竟然无人能应。闻他能治《尚书》,遂召前往,他已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错等人到他住地学习,既以教于齐、鲁之间。西汉时,精通《尚书》者,多出其门下。撰有《尚书大传》,早佚,现存《尚书》28篇,相传由他传授而存。
伏生所藏的《尚书》原本,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写成。他传授时则改用了汉代的隶书,后被称为“今文”。传说伏生还作《尚书大传》,但事实上是他去世后他学生张生、欧阳生以及后来的博士们编辑的。该书已佚。清陈寿祺著有辑本,皮锡瑞有《尚书大传疏证
藏书类型我国古代藏书分为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官府藏书四类。其中,官府藏书的历史最为悠久,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早的古代藏书体系,官府藏书因为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
官府藏书的特点:一、历史悠久。商周的中央政府就设有藏书室,春秋时各诸侯国很早就建立起管理图书典籍的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可称之为地方政府藏书。
二、皇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直接参与其事。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始,至清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在全国大规模征书,大约有57位皇帝直接过问并参与了征书、藏书事宜。
三、历代官府藏书因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设施完善。隋开皇三年(533)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奏请朝廷“猥发明诏,兼开购赏”,收集典籍“必须勅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并且规定,凡献出异本书一卷者,就赏赐一匹绢作为报酬,待朝廷校定缮写之后,仍将旧本归还原主,这种权力加赏赐的征书办法,不但当时取得明显效果,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朝廷征书大都采用在普遍诏谕,施加压力的同时,优赐、赏官予以酬谢的双管齐下原则,并基本形成定制。
四、官府藏书既网罗人才,又培养造就人才,推出一批学术成果。由于官府藏书地位显要,常作为中央决策的依据,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抄写和印刷的底本,所以政府往往要集中一批当时学术界的权威和专门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博士儒徒,加强对国家藏书的校勘、整理和编目工作。明代大本堂是培养太子和诸王的重要课堂,文渊阁也是礼部和翰林院选拔官员的“储才重地”,利用藏书进修结业后,升任皇朝重要职务或外放高位担当地方官。此时的国家藏书馆阁已成为培养和储备统治阶级高级人才的基地。
五、藏书纸墨精良,装帧豪华,建筑富丽堂皇,体现皇家气派。历代官藏要在全国范围内招集工书之士抄补秘书。写书用的各种材料也都由全国最著名产地提供。隋唐两代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玛瑙、象牙制作书轴、书签,以区分书的上、中、下三品及经、史、子、集四库。至于藏书楼的建筑,更是地方私家藏书楼不可比及,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载,隋代观文殿不仅陈设珍丽,还设计有自启机器人,极为地精巧。
有关藏书类型包括: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官府藏书。
藏书 cángshū
[collect books] 收藏图书
藏书 cángshū
[collection of books in a library] 收藏的图书
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很多
古代藏书阁排名古代专门用于藏书的地方,皇帝专门认命的用来珍藏古书画的地方,被称为藏书阁。
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2、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1781年。
文溯阁有“溯涧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3、北京圆明园文源阁
圆明园内的这座藏书楼名为文源阁,始建于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将《四库全书》第三抄写本藏于此。
据历史记载,文源阁内藏书《四库全书》页首印有“文源阁宝”“古稀天子”之印;页末则印“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喜欢浮华与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阁修好后,多次来圆明园享受生活与读书之乐。
4、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5、江苏镇江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阁楼仿“天一阁”,与两侧廊楼和阁前的门楼围成四合院落。藏书楼面临长江,雪涛翻卷,空阔无垠,楼后山崖奇崛,气势威严。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诗情蓬勃,写道:“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
然而,陶醉于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会想到,他之后的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猛攻镇江,战火硝烟将文宗阁和《四库全书》抄本烧为灰烬。
时隔160多年后,文宗阁于2011年复建完成,昔日风采重现盛世。
6、江苏扬州文汇阁
文汇阁1780年在古城扬州行宫御花园内建成,乾隆题写“文汇阁”匾和“东壁流辉”匾,入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文汇阁与其他藏书阁一样外观看似两层,实则利用两层之间的上下楼板部分暗中设计了一个夹层,从而使内部分为三层。人们不能不赞叹清代建筑设计艺术的高超。一层楼内左右侧安置经部,中层为史部,最上层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于士子阅读。
7、浙江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七座皇家藏书阁当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澜阁,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布局带有明显的江南园林之巧妙与精思。阁前假山堆叠,小桥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边建有碑亭,乾隆的题诗刻于石碑正面,碑后刻有《四库全书》上谕。
8、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9、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海渊阁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楼舍损毁,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1992年10月,聊城市筹集资金200万元,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10、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绵延二百多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12、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
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以皕(音bì)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 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砚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3、江苏苏州顾氏“过云楼”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值得一提的是,过云楼里面还有一个密室,顾家的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秘不示人。顾氏保存的善本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是艺术珍品。其中,《锦绣万花谷》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发行,是目前已知海内外最大部头的宋版书。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
藏亿本典籍很难确切地说有多少本典籍被藏起来,因为这涉及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许多不同藏书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然而,据估计,世界上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都保存着大量的典籍。例如,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拥有丰富的古籍收藏,据称有近一百万种典籍。另外,一些古代文明也有大量的典籍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如埃及的卢克索图书馆和希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除此之外,一些私人收藏家也可能拥有大量珍贵的典籍,不被公众所知。总的来说,全球范围内藏有亿万本典籍,但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