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诸葛亮为什么打不下陈仓
- 攻城容易守城难典故
- 投石车可以穿墙吗
- 古代攻城这么难,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城池
- 易北河之鹰806哪个国家好用,骑兵步兵野战攻城都逊色
- 三国志没有同盟能攻城吗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12月右将军行丞相事的诸葛亮率数万大军通过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50里),进入关中平原,进而围攻陈仓。诸葛亮五伐中原的第二次军事行功,陈仓战役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为了稳操胜券,派了大将魏延攻击陈仓城防。没想到魏延一连攻打数几,士卒死伤重大,战事却无半分进展。诸葛亮见魏延战不利很是生气,甚至还欲斩魏延于军中。
陈仓为何难打?地理位置十分的险要。此地处秦岭北簏、陇山支脉,黄土高原与渭河地堑交吻处,南、北、西三面环山,如此地形易守难攻
其次陈仓守将郝昭深通兵机,很会打仗。司马懿举荐郝昭镇守陈仓,抗击蜀军,就是看此人甚有谋略,曹叡封其为镇西将军。
诸葛亮亲率大军攻城,架起一百多乘云梯,周围用木板遮挡,以防魏军箭矢。另派一部士卒用绳索爬墙上城。郝昭下令用火箭攻之,梯灭绳断,士卒烧死、摔死的很多。
孔明又令用冲车攻城,郝昭令士卒用石头凿眼,以绳穿之,飞打冲车,冲车皆被击毁。
孔明又令士卒白天背土填城壕,晚上挖地道,企图潜攻入城。郝昭也令士卒于城内横向挖壕沟,截断蜀军地道。就这样双了你来我往于陈仓城下鏖战了二十多天,诸葛亮办法用尽,仍拿不下陈仓。
最后蜀军粮尽,无奈退兵,孔明于陈仓道口设伏兵,斩杀了追击蜀军的魏国大将王双,总算是扳回了点颜面。
看待诸葛亮的北伐一定要弄清楚他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以赵云的疑兵吸引曹魏主力,然后诸葛亮亲率主力夺取陇右五郡,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夺取陇右五郡。
诸葛亮攻打陈仓是第二次北伐,时间是在228年11月到12月之间,离第一次北伐仅仅过去8个月时间。
诸葛亮之所以在228年的冬天发兵攻打陈仓,是因为听说了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大破曹休,曹魏关中兵力空虚,诸葛亮为了策应东吴而发动的一场临时起意的北伐。
诸葛亮在228年11月决定发兵,12月就兵临陈仓城下,而且还从汉中急行军1000多公里,出散关走陈仓道,攻打陈仓城。
诸葛亮在攻城20多天无法攻下后率军撤退,要知道攻城战难度极大,需要攻城武器,陈仓城坚固,又早有准备,20天攻不下是正常情况,攻得下才是奇迹。
知道蒙古人攻打襄樊城攻了多久才攻下吗?打了6年,不要嘲笑诸葛亮20天攻不下城,蒙古人那么强大,攻打两座城池打了六年,是蒙古人不行吗?是攻城难度极大。
兵书上说攻城要有敌方双倍兵力才适合,而且攻城需要攻城武器,比如投石车,云梯等,我估计诸葛亮不可能把攻城武器能从汉中运到陈仓。
另外,就算诸葛亮攻下陈仓城,又有何用呢?魏军可以从东边的长安和西边的陇右两边夹击诸葛亮,到时候还是守不住。
所以诸葛亮攻陈仓城根本就是佯攻,他的目的是魏国的武都和阴平二郡。
严格说来,诸葛亮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只能算同一次北伐,不仅在时间街接如此紧密,而且在行动上也有连贯性。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在229年1月到3月间,诸葛亮派陈式从汉中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第二次北伐在228年11月到12月,攻打郝昭失败后,诸葛亮直接从陈仓道转到祁山道阻挡魏将郭淮救援武都,阴平二郡,最终陈式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
所以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有两个:
1、策应东吴;
2、为第三北伐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创造条件。
所以如果你要问诸葛亮为什么攻不下陈仓城?答案就是:因为攻打陈仓城的目的不是拿下陈仓城,而是其他原因,也就是上面分析的两条。
还有第三条就是:诸葛亮攻下陈仓也守不住,所以没必要攻。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痛失街亭,不得不在汉中撤军。但在当年,诸葛亮便趁魏将曹休被东吴打败于石亭,魏军主力不在西线之际而二次发兵北伐。然而,此次却与第一次北伐的影响大不相同。
在20天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蜀军居然打不破一个千人守卫的小城。最后,待曹兵增员部队到达,诸葛亮不得不撤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仓之战。
陈仓,历史上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说。当年的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就是从陈仓出兵搞定三秦。而诸葛亮之所以要攻打陈仓,主要还是因为陈仓一地所在位置有关。
陈仓位处陇西三县与曹魏来兵之要道,若能拔得陈仓,必可断陇西三郡与曹魏之粮草,兵卒之联系,不出一月,此三郡可不战自破。
而首次北伐时的街亭失守也导致了陇西三郡的反水降魏。因此陈仓所在位置及其重要。拿下陈仓即可阻断曹魏与陇右各县的联系,整个凉州地区即可唾手可得。
可是,第二次北伐的诸葛亮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为什么无法攻破陈仓呢?
首先,曹魏有所准备,导致诸葛亮无机可乘。
首次北伐后,魏将曹真料得蜀兵未来必从陈仓二次进发,于是派郝昭任陈仓守卫,提前做好准备。果不其然,二次北伐诸葛亮出兵陈仓。
第二,魏将郝昭守城得力,防御齐备。
诸葛亮二次北伐虽出兵5万,但为了保险起见,每次攻城只有五千人,虽然有各类攻城云梯等,但守将郝昭等人身经百战,他们利用战斧断梯,浇热油,火烧兵将,攻城的士兵死伤无数。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虽说5千兵对1千兵士5倍,但陈仓位于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三面环山又是易守难攻之处,攻城失败再所难免。
第三,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
二次北伐距首次不足半年,只因曹休败于东吴石亭,蜀军打算趁魏兵准备不足出奇兵,可没想到在小城陈仓耗费时日,带魏军援兵到达时,粮草已不多,即便攻破也无法二次进击,因此不得不退兵。
不过在退兵途中将魏将王双斩杀也算此次北伐的唯一功绩吧。
诸葛亮打不下陈仓,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陈仓易守难攻!
陈仓的出名是因为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连韩信这种千年难遇的军事天才打个小小的陈仓都迫不得已采用了偷袭战术,可见,陈仓是有多难打,而且韩信还派猛将樊哙出战。所以诸葛亮打不下陈仓是很正常的,宋代的吴玠吴磷兄弟守在陈仓也重创过金兀术!总体来说,陈仓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
陈仓地处兵家要冲,军事战略地位很重,是汉中连接故秦关中的枢纽,所以,城高墙厚,守备物资充足!处秦岭北麓、陇山支脉、黄土高原和渭河地堑的交汇处,三面环山,仅有东部相对平缓。诸葛亮虽有数万大军,但是施展不开,无法四面进攻,只能将兵力挤在狭窄的东门,成添油战术!郝昭兵力只有千把人,即使动员百姓参战那也只有两三千人,但是他只需防守一面就行了。兵力虽少,用于防守绰绰有余了,这就是地利的优势,和潼关的形式差不多。
二、郝昭这人能打!
街亭之败后,曹真觉得诸葛亮下次会进攻陈仓,于是把郝昭调去守这个战略要地。可见,郝昭的军事能力是很受看重的!郝昭到任后,开始重新修固陈仓,严阵以待!魏延亲自带兵来打都被打退,诸葛亮亲自上阵。受制于兵力施展不开的困境,诸葛修建大量攻城冲车、百尺木栏,甚至挖地道,填壕沟等方式,都被郝昭一一挫败,进攻二十来天后还是打不下小小的陈仓,不得已因粮草用光而退兵。
三、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
荆州丢失和夷陵战败后,蜀国元气大伤,等到诸葛北伐时,蜀国的国力是三国中最弱的,常备兵力基本不到十万。诸葛进攻陈仓小方面是策应吴国,大方面是趁着魏国在东线战败,兵力屯在合肥一线的机会,趁机捞一把,能拿下长安那也是刘家祖先保佑了!
所以,诸葛亮开始就没准备和魏国大打出手,粮草都只带十日的!到陈仓时也没开打,先是劝降,劝降不成才动兵!不过没想到郝昭太能打了,继续死磕下去是能打下陈仓,但是蜀国国力绝对大伤。蜀国兵马才几万人,损失了很难补充,魏国的大军正在来援,东线的孙权已经不想打了,战争继续下去,对蜀国不利,所以见好就收,等待时机。
我感觉是所谓的天命,尽人事,听天命,诸葛亮再厉害,六出祁山,匡扶汉室,最后还是三国归晋。打不下陈仓,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将领的不好,到后期,蜀国大将不多了,诸葛亮也改不了天命,诸葛亮想续天灯接命,最后还不是被魏延一脚踢了。存在即合理。所以诸葛亮打不下陈仓,历史没有真相,他只是教给我们一个道理。
演义过于夸大诸葛亮了。
诸葛亮北伐毫无进展,说到底,就是因为蜀国实力太弱。北伐就是像少数民族劫掠百姓一样来转化内部矛盾。
曹真在上次诸葛亮撤兵之后,就大胆猜测诸葛亮下次北伐可能在陈仓。所以故意留下守城大将郝昭修建好城池武器和粮食,准备大战。
曹真这才放心离开。
郝昭也是不负众望,面对诸葛亮大军,无论是挑衅还是劝降都是坚决不让。蜀军各种攻城战法都被郝昭识破并且予以反击。
这也证明了蜀军战斗力不行,仅仅是依靠计谋打了几次胜仗。但是真正的攻坚能力不行。
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曹真大军过来救援,诸葛亮遭到前后夹击,不得不撤退。
不过呢,守城的郝昭也好不了哪里去。几个月的艰难守城让他身心疲惫,耗尽了精力。没过多久就生病去世了。
攻城容易守城难典故典故
赵国在长平战役惨败后,打算通过掠夺燕国的领土,来补偿自己遭受的损失。平原君问他的大将冯忌说:
“我要出兵攻打燕国,您看怎么样?”冯忌回答说:“这是不可以的。您看,秦国乘着连打七次胜仗的威风,在长平和咱们交手,事后又用全部兵力来围攻邯郸城;咱赵国呢,只靠收集到的散兵败卒,守着一座破城。可是尽管这样,秦兵到底也攻不下邯郸,反而把他们的锐气消耗尽了。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攻起来困难守起来容易啊!现在赵国并没有连战连捷的威风,而燕国也没有受到象长平战役那样的损失。现在我国多次战败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却想用疲惫的军队去攻打强大的燕国,那样的话,就是叫弱小的赵国仿效强大的秦国去攻城;而叫强大的燕国效法弱小的赵国来守城;结果反而给了秦国休息兵马的机会,让他们再钻空子找赵国的便宜。因为这个,我看不出您这个作法有什么可取。
”攻难守易”,是近代还在使用的军事熟语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句话了,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决定战局优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般情况下,守的一方是据有地利条件的。如果双方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攻方没有全面优势,确实是难以战胜守方的。
"攻城容易守城难"这句话来源于明朝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原文是:“攻城容易守城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攻取一座城池相对较容易,但守住它却很难。最好的办法是不通过战争就使敌人屈服,这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投石车可以穿墙吗1. 不可以穿墙。
2. 投石车的原理是利用力学原理,通过弹射石块来攻击目标。
然而,墙壁通常由坚固的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投石车所发射的石块很难对墙壁造成足够的破坏力,无法穿透墙壁。
3. 投石车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攻城。
虽然无法穿墙,但它可以通过攻击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和士兵,破坏城墙的稳固性,从而为攻城部队创造进攻的机会。
根据目前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投石车无法穿墙。投石车是一种古老的攻城武器,通过弹射巨大的石块来攻击城墙。然而,墙壁通常由坚固的材料构成,如石头、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而投石车的力量和设计并不足以穿透这些材料。
要穿墙,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先进的技术,如爆炸物或钻孔设备。因此,投石车无法实现穿墙的功能。
古代攻城这么难,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城池因为,古代的城池往往建立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些地方的道路是运输往来的重要条件,其他地方要通车很难。那么打仗的时候要运输大量的粮草兵器,不可能要绕这么远的路,所以只能选择占领这个城市,作为补充资源的据点。总不能每次都要绕路吧。
古代打仗攻城是因为绕城而行会面临后勤补给线被截断、损耗大、运送慢等问题。
此外,古代建城池的地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交通不发达,道路少,自然环境大多维持原貌,城池通常建在地势平坦、容易通行的地方,方便传递消息,能守能攻,甚至会直接把城池建在岔路口,切断交通道路,避免敌人绕行。
此外,中国古代的攻城战异常艰险,加上城池林立,依险而筑,攻城战更是难以避免。
易北河之鹰806哪个国家好用,骑兵步兵野战攻城都逊色易北河之鹰806哪个国家好用,骑兵步兵野战攻城都逊色?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出土的长矛有七米长,马其顿亚历山大的长矛方队也以七米长的方队而闻名于世,这么长的矛显然不是用于单兵作战的,这样的长矛方阵对付普通步兵所向无敌,面对骑兵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对方骑兵的队形保持的好,那么步兵一样是被屠杀的对象。总之,在开阔地上,步兵一般没有机会。因为骑兵编队不仅速度快,而且冲劲大,即使杀死了战马或骑士,由于惯性,他们的尸体仍然会向前冲,对步兵造成杀伤,被五百斤的死马撞一下也是不好受的。想象一下,一千辆奔驰紧紧地排成三排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向你冲过来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所以,一般情况下,步兵见到重骑兵编队向自己冲过来的时候,心里只会有一个念头----快跑。当然,这只是对编队的骑兵而言,单人独骑的骑兵很容易对付,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骑兵编队应该不会像电影上描述的那样松散,到处都是马,中间的空隙很小,拒马桩、绊马索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机会用,除非是守在寨子里,但谁又会傻到派骑兵正面强攻攻城拔寨呢。飞将军李广那个时代的骑兵就不同了,因为马镫还没有被发明,无法像后来的重骑兵一样,手执重武器冲锋陷阵,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弓,步兵如果与这种骑兵不期而遇就更惨了,很难有还手之力。纵观中国历史,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武器是弩(当然这里的弩指得是远射弩,而非射程很近的那种手弩),弩不仅比弓射程远,而且比弓精准。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
三国志没有同盟能攻城吗不能。
人数太少的的同盟很难有发展的机会,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是这个世界上最通用的兵法,人数多的情况下,碾过去就能赢。同样同盟的等级也会限制人数的上限,所以第一步是看人数,看这个同盟人多少。和同盟一起打地算谁功能都只能盟主来操作,而且作为带领大家进行战斗的领袖,足够强力的部队和足够的空闲时间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