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爵和侯的区别
- 侯爷是多大的官
- 一年中的大小月怎分
- 公爵侯爵古代怎么排的
- 侯爷是多大的官
- 侯爷和国公哪个大
古代的高官大员,除了官职的名称合品位的登记以外,光地还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爵,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友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地位,并对诸侯承担义务。《汉书刑法志》说:卿、大夫的采地大约有一百里范围,几万户人家,戎马有四百匹,兵车有一百辆,称为百乘之家。采邑原来是世袭的,卿、大夫世世代代以采邑内的收入作为食禄,所以采邑又称为“食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相互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发生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弛。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公授爵,公有二十级爵位:1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封了王、候,就有封地,但与周朝按封地的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在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该为以征收封地内居民的赋税拨充,按民户多少计算。例如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汉高帝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刘邦在宴会上说;张良虽无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在帷帐中出谋划策,使千里之外的战争获得胜利,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他让张良在最富饶的原齐国(今山东)境内选择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但张良谦让,只求得封给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就够了,因为张良在留县遇到刘邦,跟着起义的。于是汉高帝就封张良为留侯,侯是爵位,留是封地留县,但这只是把留县的人民交的赋税拨给张良享受,并不是张良到留县去统治。张良当时的官职是行太子少傅事,主领东宫的家属,又常替皇帝出谋划策,职位比留县的统治者——县令要高得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把张良的传记提名为《留侯世家》。张良在受封以后曾经说过:“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一个老百姓能封为“万户侯”,那是封建社会最富贵显达的了
主要区别在于:
1、分封不同。侯爷一般是因为某一方面功绩,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给与的特别封赐,地位低于王爷。而伯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地位也低于王爷。
2、权力不同。侯爷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有一定权利,却无兵权。而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听命于诸侯。
3、世袭制不同。侯爷无特别敕封的话,是不享受世袭权利的。而伯爵可以世袭,虽然不是代代降等,但封爵之初就规定了可以世袭多少代。
爵(拼音:jué)是一种酒器。这种酒器是天子分封诸侯时赏赐给诸侯的。后由此引申指爵位、官位。古代“爵”与“雀”同音,所以“爵”在古书中也被假借作“雀”。
侯(拼音:hóu),本义是指古代射礼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
侯爷是多大的官古代的侯爷不是官位,而是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唐朝时的侯爷,是仅次于王爷的爵位。在唐朝,侯爵排行第二。与王爷比,地位几乎相当,但王爷爵位可以世袭,侯爵不能世袭。
侯爷即侯爵,是古代贵族的级别划分,并非职位。古代侯爷就是皇亲国戚,与国同休的,而且侯和侯之间也不一样的,文官在古代史很少封侯的。职位的大小需要看有没有官位,有官位的话就是实权侯爷,那就是见官大一级。现在14亿人口折算,万户侯管辖应为四五百万人,就是一个地级市的财政收入。
一年中的大小月怎分一年中的月份不是只有大小月之分。还有一个例外,二月,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阳历中的大小月:
4﹑6﹑9﹑11为小月30天,1﹑3﹑5﹑7﹑8﹑10﹑12为大月31天, 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
阳历平年每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二月只有二十八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
阳历的大小月有一定规则,七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八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于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
扩展资料: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
1年=12个月(平年,闰年为13个月);1个季度=3个月;1个星期=7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中国古代时间单位换算:
(1)一甲子即60年。
(2)1个月=3旬;1旬=2候=10天;1候=5天。
(3)1刻=15分钟;1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4)1夜=5更;1更=5点;1点=24分钟。
(5)1个时辰=2个小时。
一年中的月份不是只有大小月之分。还有一个例外,二月,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阳历中的大小月:;4﹑6﹑9﹑11为小月30天,1﹑3﹑5﹑7﹑8﹑10﹑12为大月31天, 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阳历平年每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二月只有二十八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阳历的大小月有一定规则,七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八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于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扩展资料:;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年=12个月(平年,闰年为13个月);1个季度=3个月;1个星期=7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中国古代时间单位换算:;
(1)一甲子即60年。;
(2)1个月=3旬;1旬=2候=10天;1候=5天。;
(3)1刻=15分钟;1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4)1夜=5更;1更=5点;1点=24分钟。;
(5)1个时辰=2个小时。
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总共31天是大月,二月平月28天,闰月29天,三月总共31天是大月,四月总共3O天是小月,五闫总共31天是大月,六月总共3O天是小月,七月总共31天是大月,八月份总共31天也是大月,九月份总共30天是小月,十月份总共31天是大月,十一月份总共30天是小月,十二月份总共有31天是大月。
大月:1、3、5、7、8、10、12每个月31天 小月:4、6、9、11每月30天 二月可以有28天也可以有29天
公爵侯爵古代怎么排的西周时期,贵族爵位分为六个等级,即王、公、侯、伯、子、男。当时天下最高地位的人是天子,称为“王”,原则上是没有“王爵”的。
到了东周末年,一些诸侯擅自称王,自封王爵,但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如秦国、楚国、徐国、宋国、越国,这些称王者和周宗室的姬姓亲缘关系较远,因而他们率先破坏周朝的礼制。一些戎狄首领也称王,如邵王、吕王、丰王等,但同样也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到了秦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去掉了王爵,废除了封国制,改为郡县制,只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
汉朝时期,也没有王爵,但是爵位增加到二十个等级。西汉时期虽然没有王爵,但恢复了封国制,天子之下为诸侯王。
魏晋时期,又恢复了王爵,同时把王又细化为亲王、郡王,以体现与皇帝的亲疏程度。事实上,使用“亲王”字样为称号的朝代,只有清朝。
《白虎通》记载: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
1公爵
其中,公爵的“公”意为正直无私,善于治理百姓,凭着一颗公正的心为天下百姓做主,故称为“公”。
公爵在臣子中地位最高,如周公、召公等,较大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一般都是公爵,如鲁昭公、秦穆公、齐桓公等等。
《周礼》记载:公爵封地为方圆五百里。
2侯爵
《逸周书》记载:侯爵的“侯”意为等待、顺从、迎候,做事依照天道。
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为侯爵,如曾侯、蔡侯、虞侯等等。
侯爵朝见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应该尊重天子,谨慎从事。
3伯爵
伯爵的“伯”意为率百姓顺应天时耕作的长者,或为治理封地辅佐天子。
再小一些的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伯爵,如井伯、荣伯、单伯等等。
“伯”朝见天子手执玉器躬圭,寓意着绝对服从天子。
4子爵
子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谷璧。
“子”最初为姓氏,源于古老的殷商部落,其后代建立了商朝,子姓成为了国姓。
一些与姬姓疏远的诸侯国,或较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子爵,如楚国、越国、耿国、巴国、邾国、莒国等等。
楚国最初为子爵,曾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而遭到拒绝,于是自封为王爵。
5男爵
男爵朝见天子时,手持玉器蒲璧。
“男”有担当、担任等含义。可见记载的诸侯国中,惟有许国国君为男爵。
周天子在国家发生战争、迁都等重大事件时,对有功于周王室的低等爵位国君,有晋升爵位的惯例。
公爵。
爵位,又叫做封爵、世爵等,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主要用来表示身份的等级高低以及权利的大小,通常可以由嫡长子或非嫡长子世袭。
秦、汉朝时期置二十等爵制度,魏晋至隋唐时期置九等,元朝设八等,明朝原本设五等,后来又革除子、男二爵,清朝时期的爵位主要分成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种,再从三种细分爵位。
侯爷是多大的官侯爷即侯爵,是古代贵族的级别划分,并非职位。古代侯爷就是皇亲国戚,与国同休的,而且侯和侯之间也不一样的,文官在古代史很少封侯的。职位的大小需要看有没有官位,有官位的话就是实权侯爷,那就是见官大一级。现在14亿人口折算,万户侯管辖应为四五百万人,就是一个地级市的财政收入。
侯爷和国公哪个大国公大。 1、按照爵位的话,是国公比较大。因为爵位一般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列,“公”在“侯”前面。
2、但爵位是虚职,官职才是实权。所以,具体谁大谁小,还得看具体的官职而定。
按《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我以为是“国公”大,国外有“公、侯、伯、男”之分,公,是指“公爵”,侯,是指“侯爵”,伯,是指“伯爵”,子,是指“子爵”记得这是在王国里四个爵位的大小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