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什么?古代王朝的颜色观是怎么样的?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什么?古代王朝的颜色观是怎么样的?的相关内容:唐朝的“官服制度”是什么?古代王朝的色彩观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边肖去看看。与今天五彩缤纷的时装不同,古代服装没有多少颜色,这与古代纺织和染色技术的不发达有很大关系。有一个寓言叫“齐桓公穿紫色很

唐朝的“官服制度”是什么?古代王朝的色彩观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边肖去看看。

与今天五彩缤纷的时装不同,古代服装没有多少颜色,这与古代纺织和染色技术的不发达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寓言叫“齐桓公穿紫色很好”。据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当顶部的情况变好时,底部会发生什么?”齐和它的邻居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那时,因为紫色染料很贵,紫色布也很贵。结果,以紫色染料气味难闻为由,严厉制止了齐的奢侈。

这个故事表明,在古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从他衣服的颜色来区分。这在晚唐发展成为一种制度,人们可以通过颜色直接区分官员的等级。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琵琶行》,最后一句是:“谁在宾客中哭得最多?这位九江官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江州司马”这个军衔的军官,只能穿蓝色的官服。

唐代的“官服制度”规定了颜色。

一、“官服制度”的由来

1、儒家的“穿衣经典”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礼”,强调人们的饮食、衣着、住房和交通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什么是“礼貌”?简而言之,就是让人们的行为适应社会等级制度。

因此,除了遮羞的基本功能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服饰的“社会功能”,即“彰显身份,明辨是非”,即“世人见衣,知高低”。服装的款式、材料和颜色被用作区分高低的标签。

作为一个社会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其社会地位、个性、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的最直接体现。

2、古代王朝色彩观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邹衍的阴阳学派,他首先把阴阳五行学说与朝代更替联系起来,提出了“五德终始”的观点。

他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古代王朝的兴衰有关。

后来,他的理论成为政权更迭的理论工具。例如,当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他也结束了周朝的统治。根据邹衍“水德为周代”的理论,他认为周代属于水德。

然而,五行与五方(东、西、北、南、中)和五色(绿、红、黄、白、黑)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东青龙,色绿,属木;西白虎,白色,属于黄金;南朱雀,红色,属于火;北宣武,颜色为黑色,皂质和玄色,属于水。中脘,黄色,属于土壤

因此,秦朝相信黑色。从皇帝到官员,都穿着黑色,这也成为了固定颜色的正式制服的开始。然而,在隋唐以前,仅仅通过颜色来判断官员的等级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隋唐时期,儒家的“服饰经典”和王朝的色彩观才产生了独特的“官服与色彩体系”。然而,由于隋朝太短,这一制度在唐朝真正成熟了。

二是“官服制度”的成熟

从秦汉开始,“五德”说一直延续到唐代,虽然经历了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唐自以为是“天道”,至今仍是黄的(确切地说,是红黄,即黄中带红)。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唐代皇帝的画像都穿着黄龙袍。唐朝皇帝自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也像道教一样崇尚紫色。

唐初,为恢复隋末开始混乱的服饰制度,唐高祖李园下令对服饰制度进行调整,并对君臣服饰的色彩、材质、配饰等作出了明确、严格的规定。

然而,皇帝和大臣在这个时候可以穿紫色和黄色,君主和大臣的区别不是很明显。直到后来,唐朝才禁止皇帝以外的人穿红色和黄色。“皇帝通常只穿黄色长袍和衬衫,然后逐渐使用红色和黄色。结果,皇帝被禁止使用红色和黄色作为服饰配件。(老唐书)

唐太宗时期,朝廷开始意识到,如果不区分衣服的颜色,就不能有效地显示出高低的差别。因此,当时对官方制服的颜色做了如下规定:

“紫色以上三种产品,绯色以上四种产品和五种产品,绿色以上六种产品和七种产品,绿色以上八种产品和九种产品”(《通典》)

至此,唐代服装色彩体系基本确立。即使后来有所调整,也是在“紫”、“飞”、“绿”、“绿”四种颜色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例如,以上四种颜色只是官员等级的粗略划分。如何进一步区分“四五”、“六七”、“八九”?

在唐高宗时期,制服的颜色规定如下:“四件衣服是深色的,五件衣服是浅色的,并使用金带。六件物品是深绿色的,七件物品是浅绿色的,还有银色的带子。八种产品呈深绿色,九种产品呈浅绿色,还有??石头带。”(老唐书)

唐高宗通过对官服色彩的深度以及佩戴腰带的质地,让所有官员之间的产品等级高低,都能获得最直观的表现。

唐朝最杰出的官员穿着紫色的长袍,而最卑微的官员穿着浅青色的长袍。因此,在我们文章开头引用的白居易的例子中,这件“蓝衬衫”实际上代表了诗人非常尴尬的官位(来自九个等级)。当时,白居易的清白被流放到江州。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这个有着悲惨生活经历的琵琶女孩表示同情。事实上,他们在同一条船上。

第三,“官财色”制度的衰落

1、禁止非法侵入

唐朝之所以要研究这么多颜色的官服,是为了显示身份的不同。

然而,它类似于今天陆续出现的一些“假”名牌包和手表。在唐代,人们对高官的向往也导致了类似的“假”行为。

更常见的做法是,一些普通人和下属官员专门制作紫色或猩红色的上衣和外套,穿在外套下面。然而,如果他们在家里穿衣服,他们将不得不不时地公开炫耀他们,从而导致一个对当时的统治者非常严重的结果:“不要在高和低之间争论。”

所以,在唐高宗时期,曾经颁布了一项特别法令:

“从今天开始,衣服上上下下,各按等级。如果你向上走,你可以向下走;如果你走下坡路,你就不能非法上行。”我们还有一些部门严格禁止他们。”(唐)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穿与他们身份相同的颜色,至少他们不能穿超过他们身份的颜色。否则,他们犯有非法侵入罪,应该受到严格处理。

如何惩罚它?《唐律·亦舒》记载:“违者四十年鞭刑。”根据刽子手的心情,轻者受伤,重者致残或死亡。

然而,尽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人们仍未能抵制对“贵族”色彩的追求,尤其是在宫廷打破了自己的规则之后,唐朝的“官服制度”开始衰落。

2、服装色彩泛滥

“官衣色”制度的衰落与唐代“散官”的泛滥密切相关。

什么是“散漫的官员”?“三观”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代。这是一个没有官方职责的官方名称。普遍的理解是,“临时官员”有一定的级别,但没有实际的职位。

例如,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宰相都是朝廷的三流官员,但在统治后期,宰相只是三流官员。但是,他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是一个“部级大员”,而且像古代将军的头衔一般(出自一品),辅国将军(郑尔平)这种,听起来威武而霸道,级别不低,但实际上类似于荣誉称号,享受一定的待遇,但实际实力却无法与迪这三个产品相提并论。

当唐太宗和唐高宗建立了“官品穿彩”制度时,拥有三件或三件以上产品的高级“散官”的数量仍然受到严格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皇帝经常在重大节日将文武大臣提升到一定的级别,这就是所谓的“广泛级别”。

结果,大批官员升迁过快,尤其是“三产品”和“五产品”这两个壁垒很快就被越过了。一些应该穿绿色长袍的人很快就能换上红色长袍。一些应该穿红色长袍的人也可以很快与紫色长袍混合。

特别是中晚唐,由于政局不稳,皇帝为了拉拢亲信大臣,提拔了大量的“散官”。安史之乱后,由于财力不足,朝廷也敞开大门,对有功官兵给予官衔奖励,致使越来越多的人穿着绯袍和紫袍。

“唐自肃,代之,赏人以官爵,久以浸虐,下至州县小吏军班学堂,命将取银绿灯鲁大夫令,几乎而无官”。(容斋简历写作)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唐肃宗和唐代宗之后,就连县里的下级官员也可以有机会穿上紫袍,成为殷清光路博士(三品)的散官。

“官方产品和颜色系统”基本上失败了,只是名义上的。

结论:初唐时期,官职是从官服的颜色来判断的。然而,到了中晚唐,由于高级官员的激增,在色彩上不可能达到“贵贱”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街道上充斥着“LV”和“CHANEL”,不清楚谁是土豪。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什么?古代王朝的颜色观是怎么样的?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