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历史故事? 贵州抗日战争历史?

鲁山历史故事?

关于鲁山的历史故事,有以下几个。

山东又被称为齐鲁大地,春秋时代,齐国的国都在临淄,鲁国的国都在曲阜。鲁山地处鲁国东北,故名东山。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东山也正处于鲁国边境,所以,就改称鲁山了。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命令鲁班在6个月内为他修造一座宫殿。宫殿规模宏大,需要一些很大的木材,可是去哪儿找呢?于是,鲁班带领了几个工匠,跋山涉水,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需要的木材。终于有一天,他们走进一片山林中,这里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三人合抱的大树比比皆是。这可把他们乐坏了,一打听,才知这座山名叫东山。当时,他们用的工具是斧头,砍伐这样粗壮的大树非常吃力,工作进展很慢。看到这些,鲁班心里非常着急。有一天,他们又上山时,由于刚下过雨路比较滑。鲁班一不留神脚下一滑,他顺手抓住了身边的一丛茅草。当他站稳脚跟时,发现手指划破了。是什么划伤了手指呢?鲁班拿起草叶仔细观察起来,发现叶子的边缘有一排锋利的细齿,于是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锯,顺利地完成了采伐任务。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就把东山改名为鲁班山,后来渐渐地简称鲁山了。

枣树峪的来历

传说在南北朝时期,梁王从杭州灵隐寺不远几千里来到鲁山拜见国师志公禅师,路经此处,被酸枣的弯针挂住了龙袍,梁王大怒,就命令弯针伸直,酸枣无奈,弯针只好伸展开来,梁王大喜,就命名此地为“枣树峪”。但由于枣树生长得相对矮小,加上弯针变直,受到了许多大树木的欺侮,枣树一气之下,就全部搬家到了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带。从那以后,这里就再也见不到枣树,而枣树峪的名字却因此而流传了下来。

升仙台的由来

相传,曾经给梁武帝当过国师的志公禅师,是鲁山的开山师祖。有两个小徒弟跟着他苦练真功,潜心修道。三年后,志公要外出云游,临走时他把一只人参娃交给两位徒弟,让他们在家熬煮九九八十一天,等他回来后再炼制丹药。志公走后,两个小徒弟守着火炉煮呀煮,到了第七七四十九天,他们有些不耐烦了,扑鼻的诱人的香味使他们忘了师父嘱咐的话,便取出人参娃分吃掉了。这时志公恰好在回山的半路山,感觉情况不妙,赶紧往回赶。两个小徒弟远远地看见师父回来了,害怕受到责怪,拔腿就跑。当跑到升仙台这个地方,他们的身体腾空飞起,升上了天空。虽然这两个小徒弟也升天成仙,但终因没有专心修炼,不能修成菩提正果,只能作名不见经传的小仙罢了。后来,这块石头人们就起名叫升仙台。

梁王泉

相传,当年梁王带兵打仗路过鲁山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都焦渴难耐。梁王便派人出去找水,却都无功而返。士兵们也都不愿意走,行军被迫中断。梁王非常着急,跳下马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一坐不要紧,不多时,在他坐过的地方,竟汩汩的流出了泉水。大家仔细看,这泉口的周围是不是像有人坐过的模样?

断头山

断头山,又叫不屈峰,它的海拔是1100米,与观云峰仅差8米。相传,有一年泰山奶奶来到鲁山行宫游玩,无意中发现那座山正在飞速地长高,眼看就要超过鲁山了。泰山奶奶心里想:“它再继续长,岂不超过了我的行宫?我也得让鲁山再长高一些。”她便在这山顶上跺了三脚,这平地便是当年她跺出来的地方。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反而事与愿违,鲁山并没有长高,而鲁山北面40里的连绵山峦比原来长高了三倍。所以,现在鲁山南面千尺陡崖,极其险峻,北面则蜿蜒丰美,尽显秀美。泰山奶奶一看,更加着急,一气之下,挥手一鞭,便把那座山的山头给打去了。看到的这条沟就是她的鞭子给抽出来的,从此以后,那座山再也没有长高。

驼禅寺的由来

驼禅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在鲁山地区香火最旺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鲁山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驼禅寺名字的由来一是说当年志公用毛驴将经卷从杭州驮来,一路上累死了十头毛驴,志公念毛驴驮经卷有功,就将寺院起名为驼禅寺。另一种说法是说鲁山整个山脉呈龙形,寺院则恰好建在龙的脊背上,是龙驮着寺院,所以叫驼禅寺。

贵州抗日战争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贵州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七七事变后,贵州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贵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省内各地的相继建立,推动了贵州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此外,省内社会各界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如筑光音乐会、沙驼话剧社、大夏大学歌咏队等。

它们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军暴行,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国民党进行了反独裁、争民主、坚持抗战的斗争。

中共贵州各级地下组织根据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领导贵州各族人民开展丁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国民党贵州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历史资料?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梅州抗日战争历史?

作为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周恩来、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光辉史迹;红十一军、“中央红色交通线”、抗日韩江纵队、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在这里开展一场场斗争。无数客家儿女前仆后继投身其中,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牺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谢鲁山庄的历史故事?

谢鲁山庄位于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谢鲁村寨子屯的燕子山麓,依山傍水,由三座山峰交错而成,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山庄从1920年开始建设,历经七年建设,才有如今大家看到的规模,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四个私人庄园之一。

庄园的主人是前国民党陆军少将吕春(芋农),外号芋头嬷,1871年生于陆川县乌石镇,他身材不高,大约只有1.57米,体重约80多斤。有“三喜”(即文喜、武喜、武喜),历任县丞、知州、道尹、统领等职,后来成为广西陆军中区步兵第一司令,军衔为陆军少将,谢鲁山庄是他的故居,占国达400亩,是我国近代四大私人庄园之一。

谢鲁庄园是私家庄园,却又不是一所普通的庄园。据工作人员介绍,庄园创建之初,主人吕芋农就赋予了庄园设校箴书、培育人才的明确目的。贡生出身的吕芋农十分重视读书,所以将庄园命名为“树人书屋”,而且书院前门题有楹联“安得奇书三车娱兹白首,再种名花十万本缀此青山”,满满的书卷气。

谢鲁庄园里面,亭台楼阁,回廊曲径,依山构筑。所有的房屋建筑均为砖墙瓦顶,保持着浓郁的乡风民俗。山庄的建筑布局依照苏杭园林特色,依山而建,迭迭而上,造型幽雅别致。全庄园贯以“一到九”的设景,每字各建其景,每景各含其义。

我们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放鲁山庄,园内门景、长廊、小桥、池塘、石山、房屋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融中国各庄之大观于一炉,不愧有“八桂第一庄”之称。

庄园里的花草树木因地而种,因物而配,因意而设,品种之多,花色之众,在私家园林中极为少见,一共有300多种龙鳞松,还有80多龄的龙眼树,高耸云天的草椰树,低如侏儒的千年矮,大逾双抱的白玉兰,小似火柴的文丝竹等,共有150多种,盆花数以千计。

谢鲁山庄的建筑算不上雄伟,也没有像广东四大名园那样的精美雕塑,从外观上看,似乎与普通农舍相似,然而走到里面,却发现所有房舍依山构建,因地设景,十分合理,整个山庄分为琅环福地、前山和后山3个层次。琅环福地为山庄中心区,包括湖隐轩、水抱山环处、树人堂、倚云亭、半山亭等;前山包括大门、二门、折柳亭、迎屐、含笑路等;后山则包括白云路、白云深处、梅谷等。

整个谢鲁山庄的建筑主体由六处房舍构成,多外向内分别是门楼、迎屐、湖隐轩、水抱山环处、树人堂、庄园工人宿舍。庄园一到九的景设为:一股山泉、二重围墙、三个层次、四个园门、五座假山、六处房子、七口池塘、八座凉亭、十二个道口,十分讲究。

树人堂是庄园的主要建筑之一,它位于山庄中心区半山上。是一座二层小阁楼,正门上方有一块“树人堂”匾额,阁楼旁边有遮荫大树。楼下是书童的课堂和教师卧室,门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花色欲迷仙半阁,书声常伴月三更。”阁上是藏书的地方,曾收藏过《万有文库》、《二十四史》、《四书》、《五经》和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之类的书,还有历史、自然、建筑工程、冶金铸造、美术等类图书以及名人字画等。1944年日军入侵时,陆川乌石中学曾搬到树人堂上课。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缩写?

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14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所以缩写可以叫:抗战14年。全体中华儿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著名的战役有: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等

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人教版历史 抗日战争时间?

1931.9.18,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爆发,

1937.7.7,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1945.8.15,日本单方面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9.2,东京湾签署投降书,徐永昌代表国民政府签字,

1945.9.9,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签字。

历时十四年。

大同抗日战争时期历史?

大同市灵邱县境内平型关,抗日时期的平型关大捷,是我党第一次取得具有历史意义抗战胜利。

日照抗日战争的历史?

1938年2月,日军轰炸石臼所、日照城。

  1938年5月12日,日军轰炸南湖集,制造了“南湖惨案”。

  1938年5月,先后轰炸三庄、巨峰、街头等集镇。 

  1938年8月,鲁东南特委成立。

  1938年8月,中共莒县县委在岳家沟成立(对外称八路军驻莒办事处),郭有邻任书记。

  1938年12月,中共日照县委在小曲河村成立(对外称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范景蘧任书记。

  1940年3月16日,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洪凝乡长兰村成立,刘鸿若任县长。 

  1940年3月31日,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谢辉任县长。

  1941年1942年,日照抗战形势进入最艰苦时期,为粉碎日军的“扫荡”、封锁、“蚕食”,日照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开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参军参战、文化教育等根据地建设,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定的基础。

  1942年三次甲子山战役,特别是第三次战役取得完全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日照的抗日形势。

  1944年1月石沟崖战斗,彻底消灭了日军扶持的汉奸朱信斋部,实现了甲子山区人民群众“杀朱(猪)过年”的愿望。

  1944年11月,著名的莒城战役,伪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起义,莒县全部解放。

  1945年7月,安东卫保卫战,滨海军区二十三团一营二连与日伪进行激烈战斗,消灭日伪军700余人,取得胜利。二连被滨海军区命名为“安东卫连”,并授“顽强制敌”锦旗一面。

  1945年9月2日,日照全境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