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黄河流域交流交锋交融,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的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黄河文化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主干和集大成者。
黄河文化故事的心得?
这篇作文让我了解到了黄河的历史,让我对我们的黄河有了更深的感情,我爱黄河,更爱我们的祖国
1943年夏天,铺天盖地的蝗虫将秋庄稼苗吃个精光,村民只能靠拔野菜、挖草根、捋荆籽、剥树皮维持生命。但是侵略者比蝗灾残酷百倍。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不见了,不是饿倒在路上,就是被打死在悬崖下。爷爷说,他亲眼见过往黄河南岸逃难的,到了渡口因日军严密监控根本过不了河,被饿死的难民不计其数,人们绝望了,有的甚至将亲生孩子抛进黄河,祖父拼了老命也未能保全自己,当差中摔伤左腿成了残疾。祖母病饿交加,她去世后,年仅10岁的父亲就被送到几十里外一家大户当长工。父亲从此就在那里生活,再也没有回到老家。
祖父恨透了鬼子,他们想方设法把鬼子的动向转告给当地的抗日联队,出其不意给敌人一个截击。祖父见证了抗战胜利时,当地人是怎样将鬼子赶出黄河流域。后来,祖父还经历了踊跃支前的火热岁月。讲起这段故事,爷爷就像枯树逢春,精神焕发。大军南下黄河那年,一支部队长途行军傍晚时到达家乡,暂住在村子里歇息,由于疲乏躺下就能睡着。次日拂晓,爷爷赶紧过去劈柴、挑水,帮助炊事员做饭,准时在黎明前做好了饭菜,带兵的首长非常感谢,要给报酬,爷爷坚决不收,还一直请求跟随部队服务。爷爷随军到了黄河岸边,开路、造船,和村里人一起,日夜赶工干了10多天,护送大军渡过了黄河。解放军过了黄河就打了胜仗,不久宣告全国解放。
弘扬齐鲁文化黄河文化的故事?
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八个故事:
1、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市黄河中央的砥柱山,比喻担当大任;
2、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水泥沙含量很大,比喻有理说不清;
3、不跳黄河心不死,比喻很固执,不遭到失败不会放弃;
4、鲤鱼跳龙门,比喻越过某个门槛,就会发达起来;
5、李闯王渡黄河,比喻应天顺时,黄河封冻,天助闯王推翻明王朝;
6、山西人永不修黄河,传说吴阁老手书一字条,借皇帝口诵,御封山西无水患;
7、秦晋之好,古代秦晋两国跨河联姻,世修睦好;
8、假虞灭虢,古代晋国借道虞国,伐灭夹河而居的虢国(今三门峡市),返回来又灭了虞国。
鞭打黄河
相传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来到河南济源一带。由于他连日治水,奔波劳累,这时,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刚刚引过来的黄河水拦在凤凰山下,就约了一个跟他一块治水的伙伴,在一个山洞里下起棋来。下着,下着,李耳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把黄河水引过来。
李耳推开棋盘来到凤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过来拦在凤凰山下的黄河水,已经偷偷地从西面绕过潼关、风陵渡,向东直奔大海。
水势汹涌,奔腾咆哮,看样子谁也挡不住它了。
李耳一见,心中十分恼怒。
他立即生起烘炉,拿起铁锤,在自己的膝盖上打成了一根几十丈长的大铁鞭。
接着,他拿着铁鞭,迈开呼呼生风的两腿,很快追赶上了波涛翻滚,奔腾呼啸的黄河水。
李耳冲上前去,高举铁鞭,大喝一声:“好你这条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摇地动,吓的黄河水打着漩涡不敢再往前流,翻着滚儿发了岔。从此,黄河被李耳用铁鞭打散以后,就乖乖地往东流去。
黄河文化遗产故事?
景泰川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干旱肆虐。为彻底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1969年10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历时5年,由13座泵站组成、最大提水高度达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的提灌工程顺利完工。自此,黄河之水犹如生命之源润泽着景泰川。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兴建,展现了新中国治水兴水的磅礴故事,成为新中国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内核最佳实证。
为了留住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历史印记,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至今仍保留着1600余件见证了工程建设历程的实物。建设一个博物馆,让这1600余件老物件成为感动人心、鼓舞人心、启迪人心的历史纪念物,是管理局历届领导的夙愿。然而,经费的匮乏、人才的缺乏,让这些记录黄河文化时代精神的文化遗产静静地躺在露天货场无言地沉默。
黄河水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的绝佳素材
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从大禹导河积石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从秦代关中郑国渠的开凿实现区域经济第一次飞跃到现代化的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成为中国的西部粮仓,五千年的流域发展史为黄河流域留下大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类型众多、历史悠久、数量巨大。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黄河流域内的世界遗产有(含文化景观和双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815处。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这些遗产成为诠释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载体。
今天,流域内仍有众多黄河文化遗产在活态保存,并持续地发挥着水利、交通等功能,并衍生出别具区域特色文化、景观功能,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遗存。郑国渠水利风景区、壶口瀑布水利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各方游客旅游观光的首选目的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嘉应观、济渎庙也相继建设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成为彰显博大精深黄河水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区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工程。
水利风景区,讲活“黄河故事”的绝佳场所
水利风景区是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水利风景资源,具有水生态修复、水文化科普、水经济发展等复合功能的场所。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凝练黄河文化性格,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设水利风景区将串联起黄河流域内大量黄河水文化遗产和流传千年的治水、理水故事,镌刻下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熔铸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立体化的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整合黄河流域生态资源、文化要素,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保护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三重思考
如何提炼黄河水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塑造黄河文化内核。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遗存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何立足于纷繁复杂的遗产中发掘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出具有流域特色、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加以保护、传承、利用,塑造黄河文化灵魂,是当前讲好“黄河故事”的重大挑战。
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实现黄河水文化“点线面”组团发展。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黄河水文化遗产具有沿河流线性分布和空间分散的特点。因此多源梳理、空间整合黄河水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开放融合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黄河文化组团,并通过特色旅游线路进行空间串联和区域联动,实现整体一张图式的发展,是当前讲活“黄河故事”的重大挑战。
如何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实现遗产传承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地域面积广大,区域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特征、经济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黄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治理间存在诸多博弈,如何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协同发展,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机融合,是当前讲精“黄河故事”的重大挑战。
讲好“黄河故事”的三点建议
扎实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是开展流域内黄河文化遗产的专项调查与评估,摸清家底,形成遗产专题数据库。二是强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按照抢救一批、修缮一批、保护一批的思路,建立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修复名录和项目库。三是组织黄河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有序推进古堤防、古码头渡口、古航道等重要遗产和遗址区域的考古调查发掘展示工作。同时开展黄河文化遗产历史演变、工程价值、科技与管理研究,客观再现黄河流域历史开发成就,为后续展示阐释工作奠定基础。
建设健全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一是提升现有水利风景区内黄河文化展示阐释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黄河流域水利旅游线路服务设施,将景区建设与周边特色小镇建设有机融合,实现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二是开发黄河水利旅游精品研学游线路,构建“串珠成串”的黄河水利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三是搭建“黄河文旅+”互联网综合展示平台,利用GIS、AR、VR等技术,整合水利风景区周边地区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搭建黄河文旅虚拟展示平台,实现对流域文旅要素的网络集成展示,创新黄河水利文旅营销模式与体验模式。
强化黄河文化的传播表达。一是凝练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系统发掘黄河流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民族之间在几千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二是密切黄河文化与辖区市民生活的联结,鼓励沿线省区发掘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专题展示展陈设施,提升流域内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供给能力,用文化拉近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用“活生生”的文物和优美隽永的黄河水景,讲活黄河文化的历史传说和当代故事,增强流域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黄河非遗文化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桂家庄来了个名人叫许赞。据《明史》记载,许赞(1473-1548)是河南灵宝人,弘治九年进士,嘉庆中历官刑部、吏部、户部尚书。许赞任刑部侍郎时贪污腐败,70岁以后便告老还乡,利用搜刮来的钱财在桂家庄建了一座花园。该花园占地540亩,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终年盛开不谢,当地人称“许家花园”。
当时,许赞为了方便做运输生意,在涸水河面上走船,就开挖了涸水入黄河的水口,让黄河水倒流到涸水河里去。涸水河面宽了,水也深了,许赞买了船,找了船工,修了渡口,摆渡行人。随着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增多,渡口变得越来越繁华。花园和渡口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桂家庄,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就把桂家庄演变为花园口了。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现存于世的十八篇里,有两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黄河相关。
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
《山海经》里说大禹是黄帝的后代。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发大洪水,禹的爸爸鲧受命于尧,专门负责治水。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随着水位的升高而生长,水一直涨,“息壤”也随之增高,水涨到了天上。天帝派怪兽把“息壤”吃了。鲧治水不成功,被尧杀死。爸爸鲧治水失败了,大禹苦思冥想,决心把“堵水”的方法废除掉,开始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最终取得了成功。文中特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和百姓一起奋战,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载春秋,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治理的水系,就是黄河流域。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里说,往北二百里,有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鸟的名字叫做精卫,它发出的叫声也是“精卫精卫”。传说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而漳水从这座发鸠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什么流域是中华人文化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人文复兴的发源地?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另外,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湖北的自然人文历史风俗文化故事?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祖先神的女娲,在湖北竹山的传说家喻户晓,世代相传。女娲的故事、歌谣人人耳熟能详。女娲传说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语言原始、风物互映,留存着显著的早期神话人神一体的特征,彰显着鲜明的竹山地域文化特色。随着近年来当地对女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竹山县已成为中国女娲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地。
弘扬黄河文化的八个故事?
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八个故事:
1、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市黄河中央的砥柱山,比喻担当大任;
2、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水泥沙含量很大,比喻有理说不清;
3、不跳黄河心不死,比喻很固执,不遭到失败不会放弃;
4、鲤鱼跳龙门,比喻越过某个门槛,就会发达起来;
5、李闯王渡黄河,比喻应天顺时,黄河封冻,天助闯王推翻明王朝;
6、山西人永不修黄河,传说吴阁老手书一字条,借皇帝口诵,御封山西无水患;
7、秦晋之好,古代秦晋两国跨河联姻,世修睦好;
8、假虞灭虢,古代晋国借道虞国,伐灭夹河而居的虢国(今三门峡市),返回来又灭了虞国。
鞭打黄河
相传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来到河南济源一带。由于他连日治水,奔波劳累,这时,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刚刚引过来的黄河水拦在凤凰山下,就约了一个跟他一块治水的伙伴,在一个山洞里下起棋来。下着,下着,李耳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把黄河水引过来。
李耳推开棋盘来到凤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过来拦在凤凰山下的黄河水,已经偷偷地从西面绕过潼关、风陵渡,向东直奔大海。
水势汹涌,奔腾咆哮,看样子谁也挡不住它了。
李耳一见,心中十分恼怒。
他立即生起烘炉,拿起铁锤,在自己的膝盖上打成了一根几十丈长的大铁鞭。
接着,他拿着铁鞭,迈开呼呼生风的两腿,很快追赶上了波涛翻滚,奔腾呼啸的黄河水。
李耳冲上前去,高举铁鞭,大喝一声:“好你这条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摇地动,吓的黄河水打着漩涡不敢再往前流,翻着滚儿发了岔。从此,黄河被李耳用铁鞭打散以后,就乖乖地往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