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这是一首隋‧无名氏作的歌谣 ——《折杨柳枝歌》,俚俗浅白,是为代嫁女儿代言,或是为少年郎传话请婚呢?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看到这首民歌里,以“枣树”代指适婚女子;门前种枣子也透露了它在家庭、婚姻中的重要性。
古时,枣子这种甜蜜的果子和栗子、榛果还有肉干都是新娘的随嫁礼品——送给夫家的初次见礼,献给翁姑尝。这古代的礼仪民俗,礼书中有规范[1]。如《礼记‧曲礼下》记:“妇人之挚,椇榛 、脯修(脩)、枣栗。”礼物中又以枣子、栗子最普遍。战国时代史书《国语》说:“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这些礼物都是用来敬告对婚姻的“虔敬”。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新娘送枣子、栗子等等这些品项给夫家作为初见的嘉礼(古人称“贽礼”)呢?
枣子、栗子、榛果之类的果实和干肉(脩),在古代都是“上品”,用在祭祀,也是皇帝宫中的食品,故而女方新娘用来送给男方父母作为初见礼,就代表着非常虔诚、敬重的心意。
那么,新娘初见礼有何象征意义呢?
一是以名表义:取物品的谐音表示含意,枣代言“早起”;栗代言“战栗(慄)自正”(见《礼记注疏》)。新娘让枣、栗为自己代言:我怀着一颗诚敬的心,随时内省自己是否扮演好主妇的角色?是否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同时归正自己。
二是以质性表义:取物品质性的象征为人代言,红枣子象征赤心真诚,榛、栗象征坚实不移的心志[2],枣栗象征对丈夫怀着真诚真意,同时对婚姻的信诺坚定不移。
三是以味代言:椇形状似珊瑚,一名石李,味道甜美;脩是肉加上姜、肉桂调味,经过焙烧而成的肉干(脯形方正、脩形稍长),具有芬芳的香味。它们象征婚姻甜蜜、家庭经得起火的考验,能够芬芳久传。
古人传说“枣(早)生贵子”,也说“战战栗栗”(同“戰戰慄慄”)都是由枣、栗衍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新娘以枣、栗、榛等美果作初见夫家的见面礼,内含虔诚相守、敬栗相待老的坚定心意,对新婚家庭抱着甜蜜的期待。
那么,结婚姻的另一方男方迎亲送什么贽礼呢?
《白虎通义》有记载“亲迎以雁(雁)贽纳徴”,就是送雁鸟,并且婚约之礼要成双成对。用雁取什么象征呢?这也是以雁的特质表义。雁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迁在冬天前南飞避冬、春天归返,不管在何地都“随时不失节”,寓含对妻子守信的承诺。而且雁子还有一种习惯“飞成行、止成列”,这明白征显家庭的伦常有序、不相逾越。
想一想,夫妇双方虔虔诚诚地敬重对方,戰戰慄慄地约束自己,勤勤恳恳地勤奋持家,坚坚实实守时不失节,男女双方都遵守家庭伦常分际以善尽自己的家庭责任,不正是婚姻能经得起炼火考验的履婚保证吗?!这种时时日日、岁岁年年的真实承诺,踏踏实实建造甜蜜家庭的实践力行,比起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不是更加真实、更加受用吗?!
中华文化以自然生物作深入浅出的寓意,教人无比深邃的智慧呀!而且,不落下村夫乡妇,让雅俗都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