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山东省出了哪些名相?

张九龄

  张九龄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673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青年时期,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张九龄虽然才华横溢,却大器晚成,直到56岁才担任宰相。他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税,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此外张九龄在文学上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image.png

  崔与之

  崔与之南宋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还在少年的时候崔与之就立志救国济民。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榜。三十二岁时,他不远千里,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崔与之在学舍埋头苦读,在三年后的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从此步入仕途。崔与之登第之后,历官浔州(今广西桂平)、淮西、新城、邕州(今广西南宁)、宾州等地的官吏,不避艰苦,尽心公务:在淮西时不惧权势,秉公执法;在邕州时当机立断,讨平士卒哗变 ;任广西提点刑狱时,遍行广西的二十五军州,渡海至海南岛,奖廉肃贪,访问百姓疾苦,深受爱戴。代管扬州军政期间,浙东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饥民流入淮东一带而被阻于各城门外,崔与之却下令打开扬州城门迎入难民安置,从而救活流民万余人。一生推举人才诸多,却少有失误。他淡泊名利,激流勇退,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与张九龄合称“二献”。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

image.png

  梁储

  梁储明代广东广州府顺德县石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石村)人。梁储自幼才思敏捷,六岁时就能对对联。27岁时参加会试,取得会试第一名、传胪二甲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踏入仕途,64岁担任内阁首辅。梁储为官直言敢谏、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敢于力劝正德帝的奢靡之风。正德时期宦官专权,梁储却从不与之为伍。他为民着想,直谏武宗巡游扰害民间。

image.png

  方献夫

  方献夫明朝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今广东佛山南海)。方献夫自幼勤苦力学,不异寒暑,天聪胜人,20岁便中进士。方献夫从进士学位的七品官提升为五品官之职,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尊称为“方阁老”。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日方献夫入朝见武宗皇帝,皇帝见他愁眉不展,便问道:卿家今日何以面色与往日不同呢?方献夫答道:小臣虽在家吃穿不愁,恐防日后子孙不思长进,坐吃山空,破家败业,未能报效国家。我在想这些事啊!皇帝问:“那怎么办呢?”方献夫道:若皇帝下诏保证或御笔批示:方家之产业将永不典卖。若有买者斩,若有卖者亦斩,就可以了。皇帝答应,即御笔下诏。后来,方献夫的子孙恪守家传祖训,勤奋耕读,自食其力,与邻里和睦相处,时为乡里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