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学和现在大学的区别

对于读高中的莘莘学子来说,考上大学是他们最现实的追求。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好像古代的“太学生”,基本是同一个概念。其实,很多人都搞错了!

image.png

  首先,我们给太学下个定义吧。太学是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这个称谓是从西周开始的,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长安设立了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东汉光武帝对太学的重视程度很高,当时四方的学士云集在洛阳,建造的太学讲堂长达三丈,宽达五丈,非常气派。汉顺帝时,太学建设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太学内竟有1850个房间,每年建造用工达十多万人。到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有3万多人。

  到了隋朝炀帝时,设立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设太学。唐、宋时期同时设立太学和国子学。元代以后,只有国子学或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最高的国家的最高学府,可见国子监的地位高于以往的太学,而这时候国子监的“监生”也就等同于太学生了。

image.png

  那么什么人有机会到太学读书呢,每个朝代不大一样。唐朝时少五品以上官员(五品也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了)的子孙才有资格。到了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子弟都有机会到太学读书,入学门槛大大降低,这也是宋朝教育文化空前发达的重要原因。明清以后,国子监的“监生”来源更复杂,甚至已经有外国来的“留学生”了。

  古代太学生的待遇是非常高的,例如明朝的太学生,吃穿住都是国家提供,逢年过节什么的皇帝还发赏钱,甚至他们的老婆还跟着沾光。未婚的太学生则有可能被皇帝赐婚赐钱。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提到了当时太学生的待遇的优越。

image.png

  可见古代的太学(或者国子监)是全国唯一的官办的最高学府。那么现在的大学,不要说地方性大学和民办大学,就算全部的985和211大学加起来,地位都不如古代的太学。那么现在的大学生,和古代的“天子门生”的太学生(或者监生)也就大大不同了。